it之家 2 月 14 日消息,氫能作為重要的清潔能源,被廣泛認為是未來全球能源體系重要支柱。北京大學馬丁教授團隊及合作者聚焦制氫技術,分別於 2 月 13 日及 14 日在 nature 和 science 上發表兩項研究成果。
儘管兩項研究都旨在優化制氫反應,但二者側重點和實現路徑卻大有不同,it之家附介紹如下:
研究團隊在《nature》雜誌發表的研究成果題為「shielding pt/γ-mo2n by inert nano-overlays enables stable h2 production」,聚焦催化劑穩定性,延續了馬丁教授此前在甲醇和水重整制氫方面的研究,創新性地引入稀土元素對催化劑進行改造,開發出了一種全新且泛用的高活性產氫催化劑穩定策略。
研究發現,當稀土元素存在於催化劑表面並保護住催化劑的「非界面活性位」時,催化劑的壽命得到了大幅提升。具體而言,催化劑中每個 pt 原子可以產生 1500 萬個氫分子,這一「轉換數」整整超過了此前報道的最高紀錄一個數量級。這一歷史性突破為高效、穩定的制氫技術提供了全新思路。
研究團隊在《science》雜誌發表的題為「thermal catalytic reforming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with zero co2 emission」的研究成果則聚焦於乙醇和水分子重整的零碳排放制氫路徑。
團隊開發了一種高效的 pt-ir/α-moc 界面催化劑,不僅實現了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的同時活化,還成功避免了乙醇分子 c-c 鍵的斷裂。這意味着,除了目標產物氫氣外,反應還能生成高附加值的乙酸,同時整個過程實現了零 co2 排放。 這一重大成果為零碳排放的工業制氫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兩項成果形成技術互補:稀土改性催化劑,顯著提升了制氫效率和使用壽命,為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氫氣提供了可能;零 co2 排放制氫-聯產化學品技術,則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綠色化學路徑,不僅減少了碳排放,還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
it之家附論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