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美立法者瞄準半導體設備商,要求荷蘭日本公司說明大陸客戶

2024年11月10日22:20:39 科技 8734

香港知名國際媒體《南華早報》報道:最近,一條來自華盛頓的新聞,再次引發了全球科技行業的震動——美國國會針對幾家半導體製造設備巨頭髮出了詢問信,要求它們提供在中國的銷售數據和客戶信息。

港媒:美立法者瞄準半導體設備商,要求荷蘭日本公司說明大陸客戶 - 天天要聞

這一舉措不但彰顯了美國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日益警惕,也意味着中美科技競爭再度升級。

那麼,這次美國為何突然瞄準這些半導體設備巨頭?事件背後又隱藏着怎樣的戰略考量?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這場圍繞高科技設備的角力背後的真實圖景。

美國發出詢問信:半導體設備成為焦點

近日,美國國會「關於中國的特別委員會」分別向五家美國、荷蘭和日本的半導體製造設備巨頭髮出詢問信,要求這些公司詳細說明它們在中國大陸的銷售量和客戶構成。

港媒:美立法者瞄準半導體設備商,要求荷蘭日本公司說明大陸客戶 - 天天要聞

這五家公司包括美國的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kla公司,以及荷蘭的阿斯麥(asml)和日本的東京電子(tokyo electron)。

美國方面的要求意在了解這些公司對中國芯片製造領域的支持程度,並提出國家安全方面的擔憂。

信件由委員會的兩位領袖——來自密歇根州的共和黨議員約翰·穆勒納和來自伊利諾伊州的民主黨議員拉賈·克里希納穆提發出。

穆勒納毫無根據地抹黑稱:中國採購芯片製造設備不僅有可能「幫助向俄羅斯的戰爭機器提供芯片支持」,並且還可能對區域帶來「不穩定因素」。

隨着中國獲得更多自主芯片生產能力,美國的制裁威懾力也可能逐漸減弱。

穆勒納還強調,芯片技術的進步也將使中國在人工智能等戰略領域持續取得進展,而這些領域正是美中之間戰略競爭的核心所在。

美國眾議院委員會希望通過這些公司的數據,進一步了解芯片製造設備流向中國的情況,以及其對中國芯片產業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中美科技競爭的新戰場:半導體設備出口

美國近年來不斷收緊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尤其是在芯片領域。這一輪的新措施則將重點轉向了芯片製造設備。

與以往針對成品芯片的出口管制不同,這次美國瞄準的是生產芯片的關鍵設備,這些設備涉及到一些世界上最為複雜的工藝,幾乎每一個製造步驟都關係到技術領先與否的成敗。

港媒:美立法者瞄準半導體設備商,要求荷蘭日本公司說明大陸客戶 - 天天要聞

美國政府和國會議員們的擔憂在於,如果讓中國獲得這些設備,中國將能大幅提升芯片自給能力,進而在多個高科技領域縮小與美國的差距。而這不僅會對美國的科技優勢造成衝擊,還可能「威脅到美國及其盟友的國家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美國第一次對這些企業施加壓力。過去兩年間,美國已經逐步加強了對華高科技產品的限制,包括芯片及其製造設備。

此次發信的五家公司,實際上早已被美國政府要求遵守相關的出口限制,不得向中國特定企業提供關鍵設備和技術。

此外,美國總統拜登政府也在考慮進一步更新相關規則,這些規則可能會影響到那些在產品中使用了某一定比例美國技術的外國公司。

換句話說,即便是非美國公司,只要其產品中含有一定數量的美國技術或部件,也可能被限制出口至中國。這一動向不僅讓企業界深感焦慮,也讓相關國家和企業之間產生了激烈爭論。

港媒:美立法者瞄準半導體設備商,要求荷蘭日本公司說明大陸客戶 - 天天要聞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一些芯片巨頭的公司高管擔心,過於嚴苛的出口控制可能會削弱美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尤其是在競爭對手如荷蘭的阿斯麥和日本的東京電子在出口限制上沒有面臨同樣嚴格的情況下。

一些民主黨議員也對此表示擔憂,認為「嚴格的出口管制和半導體製造設備行業的繁榮並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

目前,美國國會要求這些公司在12月1日之前回複信件,提供中國大陸前30大客戶的信息、來自特定限制名單上的中國大陸實體的總收入,以及在中國從事合規管理的員工人數等信息。

這意味着,美國不僅要掌握這些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支持情況,也在設法找出合規管理的薄弱環節,進一步施壓這些公司遵守出口管制政策。

美國新舉措的深遠影響:全球科技生態的改變

美國瞄準半導體設備巨頭,顯然是為了遏制中國在芯片製造方面的快速進展。然而,這一行動的影響並不僅僅限於中美之間,還將對全球科技生態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對於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全球市場,這一舉措可能會使得中國被迫加速國產化替代進程。

儘管中國在芯片製造設備領域尚不具備與美國、荷蘭和日本同等級別的技術能力,但外部的壓力往往是自主研發的最大動力。

港媒:美立法者瞄準半導體設備商,要求荷蘭日本公司說明大陸客戶 - 天天要聞

在未來幾年,我們可能會看到中國加大對本土設備製造商的投資與政策支持,力求突破高端芯片設備的核心瓶頸。

這種技術封鎖將促使中國形成更加獨立的芯片製造產業鏈,雖然短期內面臨較大挑戰,但長期來看,反而可能激發其自主創新能力。

其次,這種科技競爭的加劇也會導致全球供應鏈的進一步分化。美國此舉無疑將迫使更多的企業在商業和政治之間做出選擇。

這種選擇不僅影響到科技企業本身的市場策略,還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重組,從而改變各國企業在芯片製造領域的分工合作模式。

特別是在半導體領域,供應鏈的複雜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環節的斷裂都可能影響整體供應鏈的效率與穩定性。

因此,供應鏈的分化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高成本化與不確定性增加。

再者,半導體設備製造商面臨著商業利益和政治壓力的雙重擠壓。這些公司不僅需要考慮如何保持市場份額,還必須應對來自其所在國家政府的政策壓力。

以荷蘭的阿斯麥為例,這家公司在半導體光刻機領域的技術無出其右,但它也因此陷入了複雜的國際博弈之中。

阿斯麥需要在商業利益和國際政治之間走鋼絲,這無疑增加了其經營的複雜性。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日本的東京電子等公司身上,隨着美國壓力的增大,這些企業如何在不失去中國市場的前提下,滿足其所在國的政治要求,將是未來的一大挑戰。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也存在不同的聲音。一些企業和議員擔心,過於嚴格的出口限制將削弱美國科技企業的競爭力。

半導體製造設備的技術研發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和全球化的市場支持,失去中國這樣的大市場,意味着美國企業將失去重要的收入來源,進而影響其在研發上的投入能力。

這種對抗策略有可能在短期內起到遏制中國的作用,但從長期來看,美國科技企業也可能因此在國際競爭中面臨更大的挑戰。

稍作小結

中美科技競爭的戰火已從芯片擴展到設備製造領域,體現了雙方在高科技領域爭奪領導地位的激烈程度。

美國此次的舉措顯然是在進一步封堵中國在芯片製造領域的技術發展路徑,但這種科技封鎖策略也將促使中國加速自主創新,力圖擺脫對外部設備的依賴。

港媒:美立法者瞄準半導體設備商,要求荷蘭日本公司說明大陸客戶 - 天天要聞

而在全球範圍內,半導體供應鏈的分化和企業面臨的政治壓力無疑將進一步改變科技行業的格局。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如何在技術、商業與政治之間找到平衡,成為各國企業必須面對的難題。

未來的科技競爭將更加複雜和多變,每一步選擇都將決定各自的未來走向。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 天天要聞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2月9日,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股份(00489.HK)同步發佈了控股股東「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的信息。長安汽車的控股股東是兵裝集團,而東風集團股份的控股股東是東風公司。隨即,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這兩家汽車央企將合併重組,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 天天要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電動車加強管理以後,要求機動車類型的車輛需要持證上路,但是老年人考駕照卻受阻,一方面有年齡的限制,另一方面偏遠山區考駕照不方便,所以在2025年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同時推出送考下鄉服務,還進一步的降低考駕照的費用,2025年起考摩托車駕照不難了。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 天天要聞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發佈會以技術切入,並全程圍繞安全展開。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率先登場,宣布2025年四季度將正式上市支持L3級智能駕駛的車型,他同時強調面向自動駕駛時代對智能駕駛技術、整車安全架構以及突發風險處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如何才能滿足更高的要求?馮興亞提到了「廣汽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 天天要聞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剛揮出,尚未嚇退「外敵」,卻先刺痛了自己。近日,擁有瑪莎拉蒂、Jeep等14個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車企斯泰蘭蒂斯突然宣布裁撤900名美國工人,關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家工廠,北美生產線陷入癱瘓。幾乎同一時間,積架路虎宣布暫停對美出口一個月,奧迪更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