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路上,孤注一擲的雷軍將迎來什麼?
作者氫小妹,全文3100字,讀完約需要6分鐘。
小米汽車發佈會的餘溫仍在:線上,聲勢浩大,各種風吹草動接連擠爆了熱搜;線下,門店體驗人頭攢動,人流量之大出乎意料;銷售數據也很亮眼。
不過,火爆與失控似乎只有一線之隔,讓小米登上熱搜的可並非都是好事,如「大定不能退」引發糾紛、試駕階段出現了「首撞」……
當轟轟烈烈的國內新造車運動進入又一個十年,雷軍和小米似乎帶來了新的意義——比起蔚小理等其他玩家,他入局夠晚,似乎錯過了最佳窗口期;但他從宣布造車的那一刻起就引發了全行業的共同關注,直到發佈會塵埃落定,更是為友商帶來一波衝擊。
造車路上,孤注一擲的雷軍將迎來什麼?
1
定金爭議,和想成為
「年輕人第一輛車」的小米
汽車圈的春晚——小米汽車發佈會剛剛過去不久。
3月28日晚,雷軍宣布首款車型小米SU7正式上市,共推出三款車型,標準版售價21.59萬元,Pro版售價24.59萬元,Max版售價29.99萬元。瞬間被刷屏。
SU7對外宣傳主打「五個核心技術」,包括V8s超級電機,轉速達到業內最高的27200rpm;CTB一體化電池技術,體積效率達到全球最高的77.8%;9100t超級大壓鑄集群,將焊接點減少840處,重量減輕17%;全棧自研智能輔助駕駛,配備兩顆NV DRIVE Orin芯片,綜合算力達508TOPS;依託8295座艙芯片的智能座艙,以及禾賽AT 128激光雷達。
發佈會上,雷軍貢獻了很多壯志豪言:「50萬內沒有對手」,「如果跟Model3定一樣的價錢,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選SU7」等等。
雷軍激情滿滿,小米汽車銷售數據也節節攀升:開售4分鐘大定破萬,7分鐘破2萬,27分鐘大定突破5萬台,上市24小時後,小米SU7「大定」突破88898台。
但冷靜之後,一些消費者決定「不買賬了」。3月29日上午,多位小米汽車預訂用戶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此前支付的5000元定金無法退款,與小米汽車宣布的定金7天內無理由退款不符。
對此,小米汽車的回應是,定金7日內支持無理由退款,超過7日後,車輛配置會自動鎖定,消費者也可以提前主動鎖定配置。一旦訂單鎖定,車輛將進入生產階段,配置無法再修改,定金不退。
車主並不認同,他們認為,小米汽車App並沒有特別提醒鎖定配置便不能退定,流程設計和宣傳詞有導致消費者產生誤會之嫌。
還有更多人沒有下單。對於很多年輕米粉來說,20多萬的價格依舊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有小米的粉絲表示:「如果自己要買人生中的第一輛車,要麼先買一輛性價比高的油車,預算不超過15萬,這個區間有太多的選擇;要麼買輛好一點的電車,但會注重性能和品牌價值。」
言外之意,SU7無法成為「年輕人第一輛車」,這不免讓人覺得有些遺憾。
2
雷神的挑戰
流量滾滾而來,爭議與褒貶都隨之出現,小米汽車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最真實也最近在眼前的考驗——實際上路。
對於汽車這種大件消費品來說,隨着首款車型的正式上市,市場的真正考驗才剛剛開始。
汽車不同於手機,不是高頻更換的日用品,品牌的質量、性能和安全性究竟如何,這是小米必須要經受住的考驗,涉及到用戶的人身安全,故障率絕對不容忽視,這些都將直接影響其市場形象和銷售情況。
安全考驗,這是小米汽車接下來面臨的重要一關,甚至決定了這個最新的造車新勢力的生死。
其次,新入局的小米,同樣要面臨交付能力和產能承受力的重大考驗。
大規模交付在即,小米汽車面對的下一步難題是產能大考。要知道,產能危機是幾乎所有造車新勢力的噩夢,對於很多車企來說這都是最難的一關。
當年特斯拉在Model 3量產初期正是由於巨大的市場訂單,而陷入「產能地獄」的危機,很長時間之後才走出這一危機。
據媒體報道,按照規劃,小米汽車工廠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年產能為15萬台,2023年6月竣工;二期計劃於2024年動工,2025年完工。
根據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的預測,小米首期產能規劃低於8萬台,出貨量預估為5萬-6萬台。
第三,資金鏈是否真的穩固。
對於造車公司來說,想在短時間內實現盈虧平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盈利問題仍然是業界的一大挑戰。
迄今為止,全球範圍內僅特斯拉一家純電動汽車品牌實現了穩定盈利,更不要提小米汽車在國內的其他「前輩」。
所以,造車需要巨額資金,長期投入,一旦斷流,前車之鑒已經比比皆是。
據悉,為了造車,小米過去三年敢投入百億元,並聚集了3400名研發人員。從資金實力來看,財報顯示,小米集團2023年總收入2710億元,經調整凈利潤193億元,同比增長126.3%,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米現金儲備達1363億元。這是一場短期內看不到結果的戰爭,小米唯有死磕。
第四,身處競爭激烈的造車紅海,小米汽車也不得不投身「價格戰」。
自2023年起,新能源汽車集體「降價」,或主動或被動地掀起多輪價格戰,雷軍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小米原計劃定價22.9萬元起售,經過討論後決定就比特斯拉Model 3便宜3萬元;頂配版當初定價是35萬元,後來直接吐血降到29.9萬元。
此外,被譽為營銷鬼才的小米和雷軍,在熱搜頻頻的今天,過度營銷是否會帶來反噬?一直強調性價比的小米手機,與定位中高端的小米汽車之間,品牌形象如何樹立與聯動,粉絲如何讓渡?凡此種種都是小米汽車需要一一答覆的考卷。
3
造車江湖從不缺少傳說
發佈會上,雷軍請來了一票車圈大佬,不僅集齊了李想、何小鵬、李斌這三位造車新勢力創始人,還有長城汽車魏建軍、深藍鄧承浩以及剛上任的北汽集團董事長張建勇。
當鏡頭頻頻給到台下坐着的造車大佬時,車圈一派「風起雲湧」之相。
造車,在國內從不缺少動人心魄的故事。
雷軍造車,沒有選擇利潤更高、更好賣的SUV,也沒有選擇友商在狂推的MPV,而是選擇了「純電動轎車」這條技術最難、又最不容易賺錢的路。
他是這樣解釋的,小米SU7為誰造的,這個問題他考慮了很久,「Model3的用戶是不是要升級了?34C(寶馬3、奧迪4、奔馳C)的用戶要不要體驗下智能科技?有追求、有品位的精英在把家人照顧好後,要不要為自己買一輛車?」
或許,雷軍是懷有「轎車是汽車工業每個階段的時代標杆」這樣的情懷因素,但也可能想借鑒傳統超豪華車企,以及特斯拉「先轎車、後SUV」的國際高端化的成功經驗。
小米汽車究竟瞄準了哪一家?
從小米SU7 21.59-29.99萬元的定價範圍來看,基本和特斯拉Model 3、極氪007、智界S7、小鵬P7i等競品的價格帶重合。尤其是小鵬汽車,小米汽車主打的品牌亮點是智能化,人車合一的概念,而智能化正是小鵬汽車一直以來的亮點和口號。
但不管怎麼說,小米入局汽車賽道,對於小米本身和當下車圈來說,都有着一種難以言說的意味。
進入2024年,造車江湖一場淘汰賽也正在上演。國內的造車新勢力中,如今有規模量產(約10萬輛)的也就剩下理想、蔚來、小鵬、零跑、哪吒、問界幾家,威馬、天際、愛馳、高合已經離開或者正在離開牌桌……
2月,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的公開信開始在朋友圈傳播,他提到:今年是中國汽車品牌進入「血海」競爭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賽的第一年。
此外,在新能源汽車不斷滲透的背景下,合資車企的日子越來越難過。雖然從目前的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佔比來看,燃油車的地位很難被撼動,但從長遠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市場份額的蠶食會逐年提高。
而雷軍不止一次說過:「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創業,我願意押上我全部的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發佈會之後,真正的戰役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