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網上被任正非的一篇文章再次刷屏,大概意思就是華為徹底迎來「寒冬」,整家公司需要從規模轉型利潤和現金流。
這篇文章很專業,甚至比國內一些經濟專家還要專業,因為華為身處一線,而任正非處於這「風口浪尖」上,所以對於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發展以及企業運作,必然有着獨特的見解。然而,任正非提到的「活下來」,那麼華為為何會如此艱難?
首先,深入這篇文章後你會發現,「憂患意識」在任正非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說要把這一份「寒氣」傳遞給每個人,因為過去所有人都沒有體驗過「寒冬」,意味着缺乏危機感,就不會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
畢竟隨着老美三番四次的打壓,華為營收一落千丈。那麼在這裡也可以大膽做一個猜測,接下來我們或許會看到華為「降薪」、「裁員」甚至是靠業務相關的字眼。這都是正常不過,當然,這也有可能不會出現。
任正非說了:未來十年都會是一個痛苦的時期,全球經濟衰退,消費者購買力下降,這意味着任何一家廠商想要保持以往的營收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華為還四面圍堵!
這背後不禁讓人思考,華為目前的處境到底是什麼情況?一向財大氣粗的「地主家」真的沒有餘糧了嗎?
可見,在上個月華為低調公布了一組數據,上半年營收僅有3016億,凈利潤在5%,看起來還不錯吧。但下半年,營銷同比下滑5.9%,凈利潤更是比去年下滑了9.8%。
當然了,當下華為急需的並不是錢,而是芯片。因為缺乏芯片,華為手機業務直接進入「寒冬」,無法正常更新。自從台積電斷供華為芯片後,華為手機業務營收下滑82%……
就算如今華為能夠正常推出mate50系列手機,但用的芯片也只是用着高通的「閹割版」芯片。
然而,希望老美放寬芯片封鎖規則那是不可能了,這也是為何華為要全方位布局芯片半導體產業,不斷投資國內產業鏈的原因。
畢竟只有儘快打造一條100%國產化的供應鏈,才能重新啟動手機業務正常運作,恐怕是低端一點,起碼是純國產,不需要被別人卡着脖子上不去,也下不來。
對於華為為何當初不紮根芯片製造,反而放在芯片設計上發力?任正非也講得很清楚,因為未來這幾年時間,那些不能直接生產價值和利潤的業務,只能選擇關閉,要把錢放在刀刃上,力出一孔,快刀斬亂麻。
畢竟造芯片非常燒錢,這個遠比研發成本還要高。這也是為何蘋果、高通、英特爾這些巨頭企業選擇外包,也不願意自己造的原因。
同時芯片半導體行業還是全球產業分工明確,想要華為一家廠商或者中國一個國家去實現突破,以一己之力打破老美的壟斷,恐怕是不可能。
其次,如果當下的華為情況真的不太樂觀,那麼自救的策略也要重新轉變,從以往的強開始向軟轉變。你會發現,造手機只是華為其中的一個業務部門。除此之外,華為在雲計算,操作系統,軟件生態,5G,車機系統……都有布局。
2021年,華為雲成為了國內第二大廠商,市場份額佔據了34%。當下華為也開始把雲業務這個板塊重新抓起來,助力更多傳統企業轉型創新,走上數字化創新之路。
同時,華為的鴻蒙操作系統,也能夠幫助更多傳統企業轉型創,也意味着華為的發展軟件和服務業務將迎來新的契機。
在當下流行的新能源汽車領域,華為儘管一再強調自己不造車,但與它合作的車企也是不斷增多,這背後也是給華為有了一絲絲生機。畢竟華為憑藉自己強大的科技實力,足以幫助傳統車企走上智能化。
回過頭來,你會發現,當下華為面對的困難已經不再是一家企業的困難,而是整個中國製造需要面臨的現實。或許面對老美的打壓,華為站出來抗下了一切。我們萬幸有華為,但我們不幸的只有一家華為。
所以,如果今天的華為挺過來了,度過了至暗時刻,那麼意味着中國芯片半導體行業也迎來了曙光,打破了西方的壟斷。意味着我們終於能夠在芯片半導體的中高端行列中站穩腳跟。
所以,今天或許還有很多人不喜歡華為,覺得華為在「販賣情懷」,不喜歡任正非的「狼性管理」,甚至看不慣華為的手機賣到上萬元。但我們想深一層,如果華為突然把手機業務砍掉,把手機價格降到了以前的兩三千,中國手機還有希望嗎?
再說,華為不炒房,不上市,不割韭菜,只為了研發更多核心技術,從國外賺錢給中國研發人才搞研發,突破卡脖子技術,跟着美國企業對着干,這種企業我們能讓它倒下嗎?換句話說,如果今天的華為倒下了,中國就沒有第二家能夠站出來對抗老美了!
你會發現,當任正非放出這篇文章,要把「寒氣」傳遞給所有人的時候,這股力量早已經在國內各大巨頭之間蔓延。
阿里第一財季營收自從上市以來首次持平,凈利潤下滑50%有多,張勇公開感慨:積極應對宏觀環境,對未來充滿信心。不難看出,張勇情商很高,但求生欲也是滿滿的。
而騰訊第二季度營收放出後,營收下滑,利潤同比下降56%,小馬哥多次在公開場合反覆強調:降本增效!一家做遊戲的公司都開始不賺錢的時候,背後的大環境可想而知!更別說背後無數的企業在裁員,在降薪,在砍掉供應商。
所以說,今天華為任正非這一篇文章所呈現出來的,遠不止華為當下的遭遇,而是整個大環境。儘管如今任正非這篇文章已經刪除不見,但背後也喚醒了所有人。
「科技無國界」只是一個幌子,屬於「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想要在今天這個同質化嚴重的大環境下穩步向前,這背後少不了自主研發的決心,更少不了自主創新的堅持。
滔天巨浪方顯英雄本色,艱難困苦鑄造諾亞方舟。
這也是為何說華為不能倒的原因,畢竟作為一個標杆,作為中國創新型企業的榜樣,在光伏、能源、數字化、通訊等重要領域在世界舞台上都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就僅僅在國內而言,根本找不出第二家能夠同時在十幾個行業有着關鍵建樹的企業。
說到最後,也就是這幾十年中國像任正非這樣的實幹家太少,投機倒把的資本家卻一抓一大把,這又何來崛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