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謝筱白
點擊關注,我們一起進步
近日,阿里巴巴國際站發佈9月採購節跨境指數,話題十足。
比如:十分之一的美國人在練瑜伽,全球八成垂釣市場屬於「中國製造」,挖掘機代表中國製造,美國半數房子急需翻新.....
來源:36氪
另外阿里國際站9月數據顯示,全球製造業回暖,拉動食品機械、塑料機械、機床等需求增加,似乎一切都很美好,大超我們預期......
甚至已經有媒體開始拿阿里跟亞馬遜做對比,認為阿里能「卷」到亞馬遜飛起。
事實真如此嗎?
其實這場戰役才剛打響,充當「先鋒」的阿里巴巴海外數字商業板塊CTO,同時兼任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基礎平台中心總經理湯興(花名:平疇)宣布離職。
大戰未啟,主將先「亡」,什麼情況?
其實7月,脈脈上就有消息傳出湯興離職。隨後,阿里巴巴集團市場負責人王宇在脈脈實名闢謠澄清其為「不實消息」。
但僅一個月後,湯興離職的消息得到了阿里多位內部人士確認。到底什麼原因導致「先鋒」未戰先出走?
湯興
01
首戰未勝
阿里海外業務並未達到預期目標,從阿里發佈的最新財報來看,海外業務未見明顯增長。
2022年8月4日,阿里巴巴發佈了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2023財年第一季度及2022財年財報,數據顯示:
6月份,國際商業分部的收入同比增長2%,至155億元人民幣。
其中,國際零售商業業務的收入下降3%至105億元人民幣,速賣通和Trendyol的收入下降,但被Lazada的收入正增長所抵消。
國際批發商業業務Alibaba.com收入增長12%至49億元人民幣,這一增長主要是由於Alibaba.com完成的交易額實現了16%的增長,進而帶動跨境相關增值服務的收入增長。
「過去幾年,阿里巴巴海外市場增長迅速,但距離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公司,距離在潛力廣闊的海外市場有更大作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此,我們需要形成面向海外市場的整體戰略藍圖和組織保障,堅定前行。」
張勇在那場調整的內部信中表達了對海外業務的期待。
張勇
事實上,在阿里組織架構大調整後,出海業務成了重中之重。
尤其是安排備受矚目的蔣凡接手,但過去八個月,阿里國際商業暫未創下增長神話,卻面臨著「前鋒」的離去困局。
那麼湯興的離去會帶來多大影響?
02
才華橫溢的「大前鋒」
從個人履歷來看,湯興是一名典型的技術型高管。
擁有數學博士學位及經濟管理第二學士學位,曾任谷歌上海研發中心技術總監,全面負責谷歌視頻搜索業務及參與YouTube視頻搜索服務的研發,在業內口碑極佳。
2012年3月——2019年出任愛奇藝CTO,負責技術產品工作,被同事詡為「最棒的CTO」。
湯興
2019年8月湯興加入淘寶,請注意,這個時間點與張勇成為阿里「一把手」時間高度吻合。
加入阿里後,打得第一場硬仗是——「雙11」期間,他擔任技術總指揮,實現核心交易系統100%上雲。
這很難不讓人聯繫起張勇在阿里期間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all in無線。通過手淘,阿里成功地拿到了移動互聯時代的一張船票,並締造出如今影響一代人消費觀的「雙11」。
儘管,阿里儘管還能繼續推動雲計算、數字化,直到下一個風口來到,但在這個過程中阿里也有可能淪為平庸,但明眼人都意識到,阿里又站在了需要all in的階段。
畢竟眼下流量見頂。
「淘寶本質上還是電商,電商的邏輯不是產生流量,它本身是消耗。」
「走到今天,(淘寶)整個戰略沒有任何改變,只是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產品,不同運營手段(和產品技術)來達到最高效率。」
湯興接受採訪時,直言不諱地表達了他的觀點。
該何去何從?
湯興曾被視為阿里轉型的重要人物。
尤其是我們看到阿里組織架構的變動,2021年12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發出內部信,將戴珊和蔣凡職位對調。
蔣凡分管全球速賣通等海外業務,湯興隨着調動,以阿里巴巴海外數字商業板塊CTO的身份與蔣凡共赴海外,一同開疆擴土,一同前往海外數字商業板塊的還有凱夫。
與之對應的是,位元組跳動、拼多多也開啟了「出海行動」,尤其以Shein為代表的新型跨境電商平台已經在海外創出了一條路。
阿里這次出海怎麼打?
03
挑戰重重
阿里的海外業務持續處於動蕩之中。
知情人爆料,蔣凡今年一直處在瘋狂出差和招人的狀態,但已進行了一系列梳理和重新布局。
在組織架構上,蔣凡將淘寶天貓海外、Lazada的跨境業務以及速賣通跨境業務的所有團隊統一到速賣通,交由原淘寶行業負責人張凱夫統一管理。
也就是說,把跨境相關的供給部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跨境的商家中台,商家不再需要在多個阿里的海外渠道運營,只發佈一次商品即可。
但梳理架構後,阿里海外業務也受到了一些客觀環境的挑戰。
阿里財報顯示:6月份,來自Lazada、速賣通、Trendyol和Daraz的整體訂單量同比下降4%。
張勇在隨後的電話會議中也表示「本季度受到歐盟VAT稅收政策的變化、當地貨幣貶值、俄烏衝突以及區域市場疫情緩解生活逐步恢復重回線下等一系列影響,我們的國際零售商業業務出現下跌情況。」
阿裏面對挑戰時,他們的對手,卻開始重拳出擊。
拼多多繼 9 月初上線跨境電商平台 TEMU 後,不僅在美國單日下載量首次超過亞馬遜,更於 9 月 19 日宣布正式啟動 「2022 多多出海扶持計劃」,為製造業商家出海提供一體化服務方案。計劃將投入百億資源包,首期打造 100 個出海品牌,扶持 1 萬家製造企業直連海外市場。
海外版拼多多「Temu」
另一家出海電商SHEIN,正加大在美國的投資,計划到 2025 年啟用兩處美國大型配送中心,期間還會在美國東北部規劃第三個配送中心。它們預計當地配送中心全部啟用後,客戶收貨時間將從現在大約兩周縮短到三四天,還表示要在美國招 3000 人。
SHEIN
「儘管面臨多重挑戰,我們仍然認為,在數字化的大趨勢下海外市場有巨大機會。目前,我們在海外市場已經建立了一定的規模基礎。」
張勇依舊錶達了對國際業務的信心,同時他表示國際零售商業業務的年度GMV總規模已經超過了500億美元。
而另一位接近阿里的人士曾透露,物流體系的建設是全球化戰略實施中的最高優先級。目前阿里的海外商業戰略中,搭建本地化的物流網絡是重中之重。
顯而易見湯興作為負責阿里巴巴海外數字商業板塊的CTO,同時兼任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基礎平台中心總經理,內外承壓。
但不得不說,阿里出海已經刻不容緩。
04
出海正當時
華創證券研報指出,2021 年起一年時間,亞馬遜頭部賣家裡中國品牌佔比由 42.3% 回落至 2021 年底的 36.9%,泛品 + 第三方的賣家受損嚴重。
更為關鍵的是,大量中國賣家申訴無門,亞馬遜掌握了「封店最終解釋權」。
可以說,不光是芯片、航空發動機這樣的硬科技能卡脖子,只要是規則制定者同樣能「卡脖子」。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中國這批以淘寶、拼多多、SHEIN 為代表的平台經濟,成為世界級的電商平台後,才能有能力解決中國產品出海被卡脖子的「核心問題」。
通俗地說,中國產品要出海,還得依靠中國電商平台。
生產車間和實驗室是命脈,貨架同樣也是命脈,站在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發現這場出海,我們輸不起,也輸不得。
其實早在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之初就確定了最早的業務線:阿里國際站。
按此計算,阿里已經出海了23年,不僅沒有「卷」到亞馬遜,反而SHEIN、拼多多似乎都走到了前面。
阿里的國際業務應該加速了,或許阿里又站在了需要all in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