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米以下深海生物如何「抗壓」?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秘

本文轉自【新華網

歷經10餘年努力,我國科學家首次通過基因組學對深淵鉤蝦、深淵魚類、微生物等進行研究,揭開深淵生物高壓下得以生存的部分秘密,多篇成果3月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發表,為深入理解生命如何適應深淵環境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研究深淵生態系統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資源。

深淵,指水深超過6000米的深海區域,長期被認為是複雜生命的「禁區」。生物如何「扛住」超高水壓等深淵極端環境,一直是科學界的難題。2014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全球深淵研究團隊、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等多家高校和科研單位,以分別組合的合作形式,對全球多個深淵海溝的若干生物樣本開展了多維度研究。

通過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群體遺傳學分析,科研人員證明了端足目鉤蝦具有適應極端深淵環境的基因。同時,研究成果認為,與共生菌「合作」調控體內滲透調節物質的濃度以維持細胞完整性,可能是鉤蝦「抗壓」的關鍵。另外,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積累也能助力魚類對抗高壓。

科研人員深入分析了11種深海魚類的基因組數據。結果表明,一些古老的深海魚類在1億年前就已經開始適應深海環境,而所有3000米以下深海魚類均存在的一種特殊基因突變,在魚類的深海高壓適應中發揮了潛在作用。

科研人員通過載人潛水器對深海沉積物進行取樣。(受訪單位供圖)

此外,科研人員構建了完整的深海原核微生物基因數據集,鑒定出7564個物種的代表性基因組,其中89.4%為尚未被公開的新物種。研究還發現,深淵微生物通過「精簡型」和「多能型」兩種適應策略,在高壓、低溫、寡營養環境中異常繁盛。(記者趙穎全、陳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