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育的雄性蚊子在美國被投放野外,這招兒能消滅蚊子?可使其斷子絕孫

據《新京報》報道,近日,美國加尼福利亞州病媒控制專家,在野外投放了一批經過絕育的雄性蚊子,聲稱要抑制蚊子繁衍。乍一聽,感覺專家的做法有點過分,自然繁殖的蚊子已經夠禍害人了,怎麼還人工投放加碼呢?這是嫌咬得不夠多的節奏啊!但其實投放雄性蚊子並不會增加人們被咬的幾率。

雄性蚊子是以植物的汁液為食,而只有雌性蚊子才以吸食血液為生。它們的嘴巴有六根細長的針管,而這六根針管分工明確,前面那兩根是鋸齒狀的,負責劃破皮膚表層,後面的兩根則主要負責尋找血管的具體位置。在這四根針管相互配合下,蚊子很容易把針管插到血管中,而為了避免在吸血的過程中血液凝結,中間那根針管則會向血液中注射一種防止血液凝結的化學物質,最後那根針管則是負責吸取血液,它細而長,又十分鋒利,可以輕鬆刺進血管。大約用30秒左右的時間,它們就可以吸進去相當於空腹體重三倍左右的血液量。然後它們的卵巢從血液中獲得蛋白質,卵粒便逐漸成熟,開始產卵繁衍後代。

而投放被絕育的雄性蚊子,恰恰能讓雌蚊無法有效繁衍後代。目前對蚊子絕育的主流方法是細菌感染法,沃爾巴克氏體細菌對蚊子來說,是個令它們斷子絕孫的可怕細菌。感染了此細菌的雄性蚊子投放到野外後,一旦與自然界的雌蚊子交配,那麼含有沃爾巴克氏體的細胞遇到雌蚊的不含此細菌的卵細胞,因胞質不融合,就會導致蟲卵無法存活。而雌性蚊子一生只會交配一次,所以這樣的做法無異於給蚊子種群安裝了遺傳炸彈。

據監測效果顯示,最好的區域,成蚊的壓制率能達到95%以上,幼蟲達到90%以上。但沃爾巴克氏體細菌在人體內是無法存活的,不會對人產生危害。因此這種投放絕育雄性蚊子的做法能相對安全地降低蚊子的族群密度,以阻止登革熱等病毒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