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2億年前是片海 聽地質專家解密「滄海桑田」

你能想像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在幾億年前是一片海洋嗎?

4月21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川東南地質大隊承辦的「探秘天險洞村地質遺迹」第55個世界地球日科普考察活動在雲龜山舉行,向公眾講述重慶地質變遷,普及地質遺迹和地學知識。

古生物化石見證重慶海陸變遷

雲龜山,地處渝北區明月山,因酷似巨龜卧行雲間而得名。站在山脊,向東可俯瞰長壽全城,向西遠眺渝北,山上還發現了不少地質遺迹。 

進入雲龜山景區南門,沿着主幹道一路向前,來到觀音閣前,一大片石芽岩溶景觀映入眼帘。

「小朋友們,你們看,這裡是什麼?」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川東南地質大隊區域地質高級工程師張雪峰指着一塊凸起的螺狀石問道。

「這是化石」「這是石頭」「這像是海螺」……小朋友們立即開動腦筋,大聲答道。

「這是菊石,因為它表面線紋像菊花而得名,最早出現在早泥盆世,在二疊紀得到快速發展,中生代最為繁盛,白堊紀末又全部滅絕。」 張雪峰介紹,菊石化石產於淺海沉積的地層中,並與許多海洋生物化石共生。

「在2億多年前,重慶這裡曾經是一片廣闊的海洋。由於造山運動,地殼上升,海底變成了高山,重慶經歷了由揚子海到巴蜀湖再到陸地的演變過程。因此,生活在海洋中的菊石,就呈現在了地面岩石上,成為海陸變遷的有力證據。」張雪峰說。

可觀百米懸崖峭壁

在雲龜山上,能觀察到的地質遺迹,遠不止菊石化石。從觀音閣石階而上,有一大片石林岩溶景觀,置身其中,欣賞岩溶作用後所留下的千姿百態,發現自然之美,感悟自然力量的神奇。

在觀景平台,可看到一蜿蜒綿長的懸崖峭壁,崖壁長約500米,高差約100米,坡度約80°,險峻壯觀。

「這是斷層崖,是因為構造應力擠壓岩層,褶皺變形過程中,岩層斷裂、錯落,斷層盤的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大家現在身處的雲龜山,就是斷層的上盤山體。」 張雪峰向大家介紹道。

「房後蒼翠青山環抱,門前汩汩清泉流淌。」在半山岩溶槽谷之中的古村落廖家灣,岩溶泉出露處,地層屬於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泉水沿岩石裂隙滲流而出,在槽谷底部天然溢出,吸引不少人來此垂釣。

「保護地球要從了解、學習開始。」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科技處負責人表示,世界地球日主題活動已經成為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培養社會大眾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途徑。今後,還將開展類型多樣的科普活動,多措並舉傳播地球科學知識,讓更多小朋友從小對地質遺迹、地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

上游新聞記者 郭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