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荒」到「山綠」 他們在高原上與惡劣環境「硬碰硬」

眼下,正是全國各地植樹添綠的好時節。地處「三江之源」的青海,是我國的重要生態屏障。但是,由於高寒少雨、紫外線強、蒸發量大,青海高原部分地區,常年植被稀少,是國內植樹造林難度較大的區域之一。在這裡,如何找到適合的樹種,如何讓一棵樹成功活下去,都比很多地方難上很多。而這麼難的事情,有人卻幹了幾十年。

這兩天,青海西寧南北山地區,正在進行大規模植樹。西寧南北山,地勢陡峭、海拔高、植樹難度大。護林員們只能靠人力將一棵棵樹苗背上山種植。

青海西寧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 張錦梅:這裏面都是石頭,石膏質的那一種土質,挖坑的時候非常難。有的時候可能挖一個小時才能挖出來一個坑,有的時候有的遇到好一點,可能挖個20分鐘,30分鐘。

每年這個時候,張錦梅都會跟着林業工人們一起進山種樹,並觀察樹種生長情況。

高原山區地質條件複雜,不僅含鹼量高,而且岩石塊也多,再加上氣候條件多變,樹木生存條件惡劣。除了種樹,張錦梅還需要觀察樹木的枯死狀況,並收集不同樹木在高原上的生存情況,以找到高原樹木更多存活的密碼。

青海西寧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 張錦梅:這個春天乾旱少雨,基本上是地上部分已經開始活動了,地下部分還沒有解凍,那麼根系不能活動。再加上整個的使勁吹風,風吹死了可以說是。

張錦梅說,在高原上,想要提高植樹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種苗是關鍵。幾十年來,她和同事們不斷篩選抗旱良株,並將種苗嚴格分級後帶土移栽。觀察它們是否適應高原氣候。

張錦梅已收集優質高原樹種質資源上千份。為了採集到這些優良品種,張錦梅跑遍高原地區,平均每年在野外作業超過200天。

青海西寧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 張錦梅:我自己一年裡買的最多的就是鞋,我的腳底下基本上是老繭,每過一段時間我拿刀片也必須割掉,要不然走不成路。

在與惡劣自然環境「硬碰硬」的日子裏,張錦梅與同事終於探索制定出楊樹等8個品種的育苗栽植技術規範,將造林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其中選出的「樹榦高、樹徑粗、樹冠闊、抗逆性強」的楊樹良種,育種周期縮短了3至5年。好樹苗還要種好。和其他地域相比,在高原懸崖上種樹,植樹者要面對的不僅是惡劣的土壤條件,還要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

山上土壤條件差,種樹者需要在山體上挖出一道道階梯,樹苗還要帶着營養土運上懸崖,難度可想而知。

青海西寧市南北山綠化護林員 汪明福:有時候下雨,我們幹活,有時候有危險,怕滑倒。

經過植樹人的多年努力,如今,西寧市南北兩山的森林覆蓋率,由最初的7.2%提升到79%,高寒乾旱的西寧森林覆蓋率達到37%。一代代植樹人,正讓這片高原變得更綠、更美。

(總台記者 陳晨 崔建軍 柳成 青海台 殷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