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公布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宇宙活動超大質量黑洞地圖

一張巨大的新3d太空地圖包括100多萬個超大質量黑洞驅動的類星體,它們是宇宙中最亮的天體之一。

研究人員近日公布了一張正在移動的超大質量黑洞3d地圖,這張地圖覆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宇宙體積。

這張地圖由130萬個類星體組成,這些類星體是由超大質量黑洞和一些現存最亮的宇宙天體提供動力的活動星系的核心。

根據紐約西蒙斯基金會發佈的一份聲明,類星體發出的光來自超大質量黑洞對附近氣體雲的引力。西蒙斯基金會為科學和數學研究提供資金和支持。當摩擦使這些雲團升溫時,它們可以形成一個明亮的、快速移動的圓盤,偶爾會噴出強大的光線。

這張名為「quaia」的新地圖,它是根據歐洲航天局蓋亞太空望遠鏡和其他來源收集的數據繪製的。它出現在星期一(3月18日)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

紐約大學天體物理學家、西蒙斯基金會熨斗研究所高級研究科學家大衛·霍格(david hogg)在聲明中說:「這個類星體星表與之前所有星體星表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宇宙有史以來最大體積的三維地圖。」

霍格補充說:「它不是類星體最多的目錄,也不是類星體測量質量最好的目錄,但它是宇宙映射總量最大的目錄。」

研究人員可以從類星體中學到很多東西。根據這項研究,它們的演化與宿主星系的演化交織在一起,因此研究它們可以讓科學家們深入了解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生長的,以及大質量星系是如何形成的。

有類星體的星系也被暗物質包圍着,暗物質是一種不可見的物質,據信占宇宙總物質的85%,這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更多地了解這種神秘的物質,包括它是如何聚集在一起的。宇宙學的標準模型表明,這些團塊影響了宇宙中常規物質的分佈。

為了繪製他們的地圖,該團隊將2022年6月蓋亞第三次數據發佈的數據,與美國宇航局廣域紅外巡天探測器和斯隆數字巡天的數據結合起來,該數據顯示了600多萬個類星體候選者。

蓋亞太空望遠鏡自2013年發射以來一直在繪製銀河系的地圖。根據聲明,雖然它的任務主要集中在我們的銀河系,但望遠鏡也記錄了銀河系以外的物體,包括類星體。

西班牙研究機構多諾斯蒂亞國際物理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主要作者凱特·斯托里-費舍爾說:「我們能夠對早期宇宙中物質如何聚集在一起進行測量,這些測量與主要國際調查項目中的一些測量一樣精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因為我們的數據是從以銀河係為重點的gaia項目中獲得的『獎勵』。」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