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魔幻傑作!韋伯太空望遠鏡一次揭開19個螺旋星系複雜結構

由大量氣體、塵埃、恆星與行星等組成的星系核心相當明亮,難以一窺其奧秘,但對韋伯太空望遠鏡來說只是小菜一碟。最近,韋伯望遠鏡便一次性發佈19個類銀河系的螺旋星系正面新圖片,提供更多螺旋星系如何形成之答案。

螺旋星系是星系類型之一,構成包含:平坦的旋轉盤面、氣體塵埃、聚集大量恆星的核心(稱為核球)、以及正在形成恆星的旋臂。

如果我們沿着螺旋星系每條旋臂抵達星系中心,一路上會遇到許多充滿恆星的古老星團,而只有韋伯太空望遠鏡能通過近紅外線+中紅外線的組合提供附近螺旋星綁定構高解析圖片,讓科學家看到塵埃雲與隱藏其中的物體,或距離太遠甚至它們發出的光對普通望遠鏡來說太微弱的天體。

最近,望遠鏡就一次性發佈19個螺旋星結合近紅外線、中紅外線新圖片,這些螺旋星系距離地球1,500萬~6,000萬光年遠。

螺旋星系NGC1365新圖片。(Source:NASA)

螺旋星系NGC 1300新圖片。(Source:ESA)

韋伯望遠鏡近紅外相機(NIRCam)捕捉了星系中數百萬顆閃爍藍色色調的恆星,有些恆星遍布整個旋臂,有些則緊密聚集在星團。根據歐洲太空總局說法,有證據表明星系由內向外生長,最古老的恆星從星系核心誕生,而沿着旋臂遠離星系中心的恆星越年輕,因此星系核心的藍色團塊可能表明較老星團,而旋臂則包含較年輕恆星。

中紅外線儀(MIRI)數據則突顯出發光塵埃位於恆星後方、周圍、之間的位置,也顯出仍被包裹在氣體塵埃中、尚未完全成形的嬰兒恆星。

韋伯望遠鏡也從旋臂延伸的氣體雲區域發現紅橙色相間細節,球形可能代表恆星爆炸的殘餘物,而一些圖片有粉紅色、紅色雲自星系核心散發,這種光可能來自超大質量黑洞。

研究這些間距能幫助天文學家了解星系氣體塵埃如何分佈,這些結構又能提供星系如何形成、維持、阻止新恆星形成的重要見解。

(首圖來源: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