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欺騙」科學家300多年!有研究顯示:精子鑽頭一樣螺旋前進

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 華生憑瀾意

編輯 | 華生憑瀾意

前言

我們曾以為精子是左右擺動尾巴游泳,直到研究發現精子頭部在不斷旋轉。

尾巴繞着游泳軸滾動前進,這一發現顛覆了我們長久以來的認知。

精子的使命是帶着父親基因,穿越子宮,和卵子結合,開啟新的生命。

這一旅程漫長艱險,成千上萬精子出發,最終只有極少數通過層層關卡,獲得卵子的青睞。

為何精子如此執着地向前?它們是如何穿過彎彎曲曲的通道,又如何在最佳時機到達目標?

科學家們誤解精子運動方式的歷程

1677年,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首次使用自製的單透鏡顯微鏡觀察人體樣本。

在檢查自己的精液時驚訝地發現了大量活動的微小「生物」。

這些「生物」個頭小,但在液體中運動迅速,身體細長形,頭部較粗大,尾部如線一般纖細。

它們在液體中蠕動身體,猶如水中的小蛇或鰻魚,通過擺動尾巴左右擺動以前進。

虎克意外發現了精子的存在,但當時並不了解它們的功能。

他試圖描繪這些「生物」的形態,但受制於當時顯微鏡技術的限制。

只能憑感覺勾勒出它們左右擺動尾部的樣子。

1695年,荷蘭數學家兼物理學家哈特索克根據虎克的研究成果。

提出這些被發現的「生物」就是人體內的精子。

他進一步推測,精子進入女性體內後會在那裡成長為人,這就是「預形成論」的精子假說。

儘管這個設想離奇古怪,但當時尚未發現卵子。

也不了解精卵結合,所以暫時也找不出什麼反駁的理由。

直到19世紀,隨着顯微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女性體內的卵子。

觀察到了精子進入卵子形成受精卵的全過程,由此建立起關於人類生殖的正確理論基礎。

然而有趣的是,在這之前數百年里,科學界一直沿用虎克的說法,他

最初對精子左右擺動尾巴運動的描述,將這個錯誤的蛇尾假說」當成了公認的事實。

之後的一個世紀多時間裏,儘管顯微鏡技術不斷改進,可以更清晰地觀察到精子的運動。

但科學界一直沒有人懷疑這個早已確立的「蛇尾假說」。

也沒有人特意去驗證精子的實際遊動方式。

直到2020年,墨西哥科學家使用新技術重新研究精子運動。

驚人發現精子的實際運動方式是以螺旋形式前進,而不是左右擺動尾巴。

「蛇尾假說」騙過了科學界300多年!

導致這一錯誤持續存在如此之久的原因,首先是最初僅憑直覺描繪出的精子形態存在偏差。

更重要的是,之後數百年間,科學家們沒有利用技術進步驗證已有結論的正確性。

而是簡單地接受並延續了這個「蛇尾假說」,這一事件反映出,科學發展不能陷入經驗定式。

要保持開放和質疑精神,才能規避認知誤區,使科學真正前進。

所以,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終於對精子的運動規律有所了解。

精子原來是這樣推進的

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都認為精子是像小蝌蚪一樣左右擺動尾巴前進的。

直到最近,隨着顯微鏡技術的進步,研究人員才發現。

精子的實際推進方式與人們長期以來的印象截然不同。

2020年,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每秒55000幀的高速相機以及3D顯微技術。

重建了精子運動的三維模型,他們驚訝地發現,精子並不是簡單地左右擺動尾巴。

而是以一種類似小鑽頭的方式螺旋旋轉前進,尾部繞着一個軸心轉動,頭部也在緩慢轉動。

這一發現顛覆了人類300多年來對精子推進方式的認知。

為什麼精子會選擇這種看似麻煩的推進方式呢?研究人員指出,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與簡單的左右擺動不同,螺旋式推進可以幫助精子在子宮等多變環境中前進,避開障礙。

節省能量,更有效地到達卵子,實際上,精子尾部提供螺旋旋轉的動力。

頭部以不同節奏轉動是為了平衡尾部單邊擺動造成的不穩定性。

精子體內的線粒體按螺旋形排布,像迷你電池為精子提供能量。

精子需要在有限的體積內儲備足夠的「燃料」,因為從出發到完成受精。

它要通過長達15-18厘米的距離,途中超過99%的精子都無法完成任務。

可以說,精子高度發育的這種推進方式,是它在體積和能量極其有限的情況下。

通過漫長進化適應了完成受精任務的需要。

先進的顯微技術讓我們得以一窺這個微小生命形式的奧秘。

也使人類對生命的奧妙又有了新的認識。

事實上,關於精子的推進方式,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議。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科學家提出精子推進可能不是簡單的擺尾式前進。

而是某種螺旋運動,但由於當時顯微技術有限,無法直接證實這一猜測。

直到今天,高速相機和3D顯微鏡出現,才讓科學家們能夠直接觀察到精子的三維運動軌跡,

確認了這一推論,那麼,為什麼精子會選擇這種看起來古怪的螺旋推進方式呢?

隨着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也在不斷解開這個謎題。

比如,有研究發現,相比簡單的擺動。

螺旋式前進可以幫助精子更好適應子宮和輸卵管這樣複雜多變的環境。

在粘稠度不同的液體中,螺旋運動可以減小阻力,穿越各種「障礙」。

另外,精子頭部和尾部運動是兩種獨立機制控制的。

頭部轉動有助於平衡尾部單邊擺動時造成的不穩定性。

當然,關於精子運動的奧秘,人類還需要繼續探索,科學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不是一兩次實驗就能徹底確立的。

隨着技術手段的進一步提高,人們可能會發現精子推進的更多細節。

不過至少到目前為止,利用先進的顯微鏡技術,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精子運動真相的大門。

也讓人類對生命運動的研究更上了一層樓,從某種意義上說,

精子推進方式的發現又一次證實,在研究科學問題時,要保持謙遜和開放的心態。

我們很難一開始就完全準確地把握一個現象,科學探索是一個不斷完善和修正的過程。

也許將來還會有更先進的技術手段,讓我們發現人類精子推進的更多奧秘。

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任何時候都不該有自滿和偏見。

因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始終是有限和不完整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或許只有勤記錄,才不至於在科學研究上面出錯誤。

隨着現代科學發展的進步,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研究學者喜歡把自己的成果建立模型。

精子也不例外。

精子游泳的秘密數學模型

精子的結構與運動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熱點。

牛津大學數學家加德爾哈致力於利用數學工具探索精子奧秘。

他綜合運用數學邏輯、物理學、工程學等跨學科知識,設計出描述精子運動的數學公式。

根據模型,精子頭部首先根據環境計算出運動方向。

然後尾部作為執行機器,傳遞機械信息並按頭部指令蠕動。

尾巴作為一個「軟機器」,在頭部的指揮下完成運動。

進一步觀察發現,精子尾巴不同部位以不同方式彎曲,呈現出複雜的蠕動模式。

當頭部轉動時,尾巴末端往往出現相反的彎曲。

這種「逆傾向」正是賦予精子運動動力的關鍵。

尾巴通過複雜協同蠕動,傳遞推進力,而頭部則充當「大腦」,計算方向。

這種分工合作使精子可以高效遊動。

雖然初步建立模型描繪精子運動,但還需要大量數據驗證和完善

隨着顯微技術進步,可以在顯微和納米水平更清晰觀察精子結構,發現影響運動的新機制。

不同種群和個體的精子形態是否存在差異也需要研究。

這將影響模型的普適性。還需收集各類樣本,檢驗模型的準確度。

利用精子活力新技術,可以測量單個精子運動參數,評估其質量。

這對篩選健康精子實現優生優育具有積極意義,未來這項技術還可能檢測精子DNA損傷

雖然精子運動模型尚需完善,但它開啟了利用數學工具探索生物奧秘的新視野。

仿生學而言,精子正是一個極具啟發的研究對象。

精子全憑自身結構實現運動,沒有大腦控制,這正可為設計自主的軟體機械人提供借鑒。

軟體機械人也可模仿精子分工合作的模式,通過不同部位協同工作完成運動。

繼續豐富模型需要更多細緻的結構觀察與海量數據積累。

期待未來模型的進一步提升,使我們更準確地描繪精子游泳的秘密,解讀生命的奧妙!

結語

關於精子運動的新發現推翻了我們長久以來的固有認知,

我們應保持謙遜,認識到任何認知都可能存在錯誤,科學和歷史都在不斷發展。

未來仍有無限可能,但唯有不斷探索、糾正錯誤,人類方能邁向真理。

在閱讀此文後,煩請您關注+評論,方便剩下後續事件有新的進展能夠讓您迅速關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