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四川樂山市警方破獲了一起涉案金額超過1000萬的大案,解救了63隻被非法捕獲的野生小熊貓,每隻身價都高達35萬人民幣。
這批小熊貓隨後被送到野生動物園里寄養,今年2月被放歸野外時,卻只剩下了40隻。
明明動物園應該是專業救助野生動物的地方,為何一進一出就少了整整23隻小熊貓?動物園方面聲稱這23隻小熊貓在偷獵者那裡受到了太大的刺激,本身體質較差,所以到動物園沒多久就陸續去世了。
小熊貓真的會因為受到刺激就死亡嗎?它們到底都遭遇了什麼,又有誰能對它們的死亡負責?
偷獵分子的殘忍作案
我們要先說明的是,這個小熊貓並不是「大熊貓的幼崽」,更不是常說的「乾脆面」小浣熊。
它屬於食肉目下獨立的小熊貓科,主要以竹子為食(食肉目的劃分依據一般為是否擁有食肉齒,與食性無關),也會吃一些果實、堅果、鳥蛋等。
大、小熊貓見面
他們可愛的樣子很容易讓人想到大熊貓,但其實小熊貓與大熊除了名字里都有個「熊貓」以外,基本沒有任何聯繫,它們的親緣關係甚至不如「乾脆面」—小浣熊,當然小熊貓也不是小浣熊,它們分屬裂腳亞目不同的科。
左:小浣熊 右:小熊貓
而且它們非常膽小,遇到危險就會爬樹躲避,或者用尾巴遮住臉表示恐懼。如此膽小的它甚至不會主動攻擊人類或其他動物,更也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你們說,這麼可愛又無害的小動物,有什麼理由被人類欺負呢?
翻肚皮的小熊貓幼崽
但是在一些人眼裡,無比可愛的小熊貓只是一種利潤非常高的賺錢工具。近年來,隨着網絡上小熊貓視頻的走紅,越來越多的人想要擁有一隻小熊貓作為寵物或者拍攝道具。
而這些人中有不少是不法分子,他們為了獲取高額利潤,不惜採用非法手段去捕捉、飼養、轉賣野生小熊貓。
過去被捕獵的小熊貓
去年四川破獲的這起偷獵野生動物的大案中,當時從偷獵者手裡總共解救了63隻活的野生小熊貓,另外還有4隻已經死亡的屍體。
據犯罪分子交待,2020年每隻小熊貓售價5萬元,2021年就漲到了13.5萬,2022年更是飆升到了35萬元一隻。
幾十年前藏區用小熊貓毛皮做的帽子,現在是禁止出售的展示品
他們對小熊貓的殘忍程度超出了你們的想像。他們不僅用各種暴力手段抓捕小熊貓,還用極其惡劣的條件飼養和轉運它們,導致很多小熊貓在路上就死去了。
而那些活着到達目的地的小熊貓,也沒有得到任何善待,只能忍受着飢餓、寒冷、孤單和恐懼。
當時被解救的小熊貓之一
據涉案人員交代,他們從2019年開始在樂山市馬邊縣等地盜獵野生小熊貓,並通過網絡聯繫全國各地的買家。
他們使用的工具包括鐵絲套、夾子、電擊器等,方法包括在小熊貓出沒的地方設置陷阱、用食物誘捕、直接追趕等。這些方式都會給小熊貓造成極大的身體傷害和精神創傷。
在其它盜獵案中,已經被折磨得很虛弱的小熊貓,被解救後很快死亡
被捕捉到的小熊貓被關在鐵籠里,沒有足夠的空間活動和休息,也沒有合適的食物和水源。盜獵者只需要它們在出售的時候活着就可以,所以就會有一些小熊貓因為受傷感染而死亡,另一些則因為飢餓脫水而死亡。
即使是活着的小熊貓,在轉運過程中也會遭受更多的折磨。他們被塞進密封的箱子或者行李箱里,經過長途運輸和頻繁換車,承受着高溫、缺氧、震動等惡劣條件。
動物園裡備受寵愛的小熊貓,最愛吃蘋果
據統計,在這個偷獵團伙被抓之前,他們已經交易了八、九十隻小熊貓,而在他們手中死亡或者逃跑的小熊貓數量更多。可以說,他們對當地的小熊貓生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膽小竟會「要了它的命」?
63隻小熊貓在動物園寄養半年後死了23隻,有很大一部分應該是被抓捕之後受到了太大的驚嚇和刺激,導致出現了極為嚴重的應激反應,以至於損傷了身體機能最後導致死亡。
驚嚇過度的小熊貓
應激反應是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調節機制,可以幫助動物適應環境的變化,但如果應激過度或持續,就會對動物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
小熊貓是一種非常敏感和膽小的動物,它們對外界的變化和干擾非常敏感,容易產生應激反應。
除了熱,小熊貓過於緊張也會伸舌頭喘氣,像小貓一樣
在野外生活時,會遇到各種危險和壓力,比如天敵、食物匱乏、氣候變化等,這些情況都會刺激小熊貓分泌一種叫做皮質醇的激素,可以短暫提高小熊貓的警覺性和逃跑能力。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應激反應都是有益的。如果動物長期處於高度應激的狀態,或者「害怕的無法承受」,那麼應激反應就會變成一種負面的影響,對動物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
在老撾被解救的野生小熊貓,已經非常緊張了
這種情況就好比我們人類,困了累了喜歡喝上一杯紅牛或者咖啡,可以瞬間提神醒腦,幫助我們更加專註的工作與生活。
但如果每時每刻都接受這種刺激,一天喝上24杯,不僅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反而會對身體造成極大傷害。
小熊貓緊張、生氣、害怕的時候都會站起來
其實在人工飼養環境中,小熊貓就會經常面對這樣的問題,比如人類的接觸、噪音、光線、溫度等因素,都會打破小熊貓原本的生活習慣和節奏,讓它們感到特別難受。
如果沒有及時的適應和緩解,小熊貓就會出現各種異常行為和身體問題,比如拒食、嘔吐、腹瀉、呼吸困難、毛色暗淡、體重下降、攻擊性增強等。這些狀態的持續疊加就會引起小熊貓的意外死亡。
那麼,小熊貓為什麼會容易產生過度應激呢?這和它們的生物特徵和生活習性有很大關係。
其實話說白了,小熊貓就是自然界里的「軟柿子」,體長只有40-63cm,體重在5kg左右,平時基本吃素,本身在食物鏈中地位不就高,大小動物欺負它就不說了,哪怕一塊石頭都能嚇跑它。
出門就被石頭嚇一跳
所以,它們天生就有很強的警惕性,膽子也特別小,一旦發現有危險或者不適合自己的環境,就會迅速躲藏起來,還特別容易出現應激反應。
別說偷獵者,就是動物園都要限制小熊貓的對外展示,以免發生過激的應激反應。
因為飼養員不抱抱而生氣的小熊貓
小熊貓還是一種對環境和食物要求特別高的小動物,它們只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山區,集中在西藏、四川和雲南,國外的數量很少。
雖然被飼養員教育了,但還是不服
因為生活在海拔高、氣候寒冷、植被茂密的山區,它們那一身厚厚的毛能抵禦高海拔的寒冷,卻受不了超過25度的溫暖氣候。
所以,當它們被偷獵分子從自然環境中帶到低海拔、高溫度、空氣污染的地方時,它們會感到燥熱不安,更會加劇它們的應激反應。
除此之外,小熊貓食譜里竹子佔了絕大部分,甚至每天都要吃掉等同於自己體重的新鮮竹子,但顯然偷獵者並不會這麼貼心地為它準備食材。
蘋果含糖量比竹子高很多,所以小熊貓每天也不能吃太多蘋果
這種狀態下的小熊貓,可以說是日子過的心驚膽戰,環境陌生骯髒,又熱又餓,還被嚇得不輕,就直接導致了這批小熊貓的「小體格子」就被「糟蹋」的非常差了。
動物園的寄養困境
看到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23隻小熊貓意外死亡的大概真相了。當警方解救了這些小熊貓後,他們並不能立即放生。
在另外的偷獵案中,死亡後被盜獵者扔到路邊的小熊貓
一是因為這些小熊貓屬於涉案財物,需要等待法律程序結束後才能處理;二則是因為當時很多小熊貓身體情況很糟糕,需要接受救治盡量恢復健康。
這些小熊貓經過了長期的非法飼養和轉運,身體和心理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傷,直接放生可能會導致它們無法適應野外環境,甚至死亡。因此,警方將這些小熊貓送往動物園寄養,希望能給它們提供更好的醫療和護理,以及適應野外生活的訓練。
然而,動物園寄養小熊貓也面臨著不少困難。
動物園裡的小熊貓一家三口
我們要知道,哪怕是幼兒園擴招,也要先找老師再慢慢
招生,需要一步一步來。這批獲救小熊貓數量多達63隻、個體差異也很大,需要專業的飼養員和獸醫進行分別觀察和治療。
雖說「兩條腿的人」好找,但突然這麼多的野生動物是需要專業人員精心照顧的,動物園短期內是無法調配這麼多的人力資源,難以滿足所有小熊貓的需求。
而且經過長時間的囚禁,有些小熊貓已經被迫習慣了人工飼養的環境,暫時難以靠自己重新適應野外環境。動物園需要為它們設計一系列的野化訓練項目,如模擬自然環境、增加食物獲取難度、減少人類接觸等。
但是這些訓練需要時間和耐心,而且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比如很容易被飼養員嚇到
更嚴重的是,這些野生的小熊貓在動物園寄養期間仍然會受到應激反應的影響。雖然動物園為它們提供了相對舒適和安全的環境,但它們仍然會感覺到不安和恐懼,尤其是在面對陌生的人類和環境時,一些體弱的小熊貓就很容易被應激反應導致死亡。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被解救出來的小熊貓在動物園寄養期間仍然面臨著很多挑戰和危險。雖然動物園儘力為它們提供最好的條件和服務,但仍然無法避免有23隻小熊貓死亡的悲劇。
2019年在老撾市場上被解救的小熊貓,左邊那隻被解救的時候身體情況已經很糟糕了
這也說明了偷獵野生動物對它們造成的傷害是多麼深遠和不可挽回,我們要反對和抵制任何形式的偷獵和販賣野生動物的行為。小熊貓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任何非法捕殺、運輸、買賣、飼養都是違法的。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最後存活下來的40隻小熊貓,在動物園養好了身體之後,已經於今年2月陸續放歸野外了,希望它們今後都不要再遇上人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