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下半年,統編版初中教材歷史課本上,烙印在大眾心裏半個多世紀的張衡地動儀模型從教材刪除。
中科院院士(教授)傅承義甚至批駁張衡地動儀模型,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這強。究竟為何緣由,把使用了近六十年的模型刪掉呢?
其實早在小學三年級下冊,我們翻開語文書的第九課,便是《張衡和他的地動儀》。
那時,天真無邪又對世界充滿着好奇的我們,一下就被造型奇特的地震儀,這個新鮮玩意兒吸引,無不投以驚羨的眼光。
外形特徵
看着這個橢圓形的大缸子,上面還盤旋着八條張牙舞爪、口中含珠的金龍,底座上還對應龍口,嵌着八隻大張着嘴的蛤蟆。
對於它是什麼,為什麼能探測地震,我們心中有着無限的疑問。
然而就在最新出版的統編版教材中,張衡的地動儀模型竟然被移除。
缺少了圖文並茂的搭配,孩子們對地動儀的理解,只能通過教材文字的描述,在大腦中勾勒出大致樣貌。
地動儀作為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歷代以來人們對地震就尤為重視。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儒家思想佔據主導地位,從漢朝漢武帝開始,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朝「焚書坑儒」採用的思想文化政策大相徑庭。
地震在傳統儒家文化中被視為天災,上天降下災禍,君王又是「天」、「地」「人」的統一,災禍是意在給統治者示警。
背後的故事
這時便會有大臣覲見,遞上奏疏,勸諫統治者不要聲色犬馬,導致陰陽失衡。地震或者其他災禍,在古代士大夫看來是統治者失德的表現。
《詩經》有云:「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天崩地裂,高山化為幽谷,溝壑變成丘陵的句子正是對周幽王二年一次地震的真實描寫。
從《漢書》開始,五行志中便又多了一項——地震。
古代人民還不知道引發地震的具體原因,所以把地震歸咎於君王。
但在面對天災時,封建統治者們卻也在逐步完善救災之策。
首先是統治者頒佈「罪己詔」,作為一國之君,趕緊把錯誤攬到自己身上,以此來安撫民心,順應天意。
其他的發明
君王在利用儒家思想進行專制統治時,也被傳統的儒家思想所制約。
在君王罪己的同時,還大力減免賦稅,對受災嚴重的地區甚至加以銀錢補助。
歷代的君王也十分注重調查地震的原因,終於在公元132年,東漢張衡首創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動儀。
當時張衡還在宮中擔任太史令一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還發明出渾天儀和指南車。
對指導農事生產,更新天文曆法,促進遠洋航行具有重大的意義。
創造出地動儀後的6年,地動儀都毫無動靜。
一直到138年農曆2月,安置在洛陽城,巋然不動的地動儀,西邊盤繞的龍吐出了嘴巴里的銅球,當的一聲,清脆響亮,落到了西邊的蟾蜍口中。
這意味着洛陽的西面,發生了一次災情嚴重的地震。
察覺此事的張衡便立刻上奏,請求當時的君王孝順皇帝劉保籌備物資,賑濟災民。
當時洛陽城的居民根本沒有發覺什麼異樣,街上行人還是絡繹不絕,一派生機祥和的景象,沒有半點天災降臨的慘狀。
朝野上下便對張衡和他的發明議論紛紛,認為張衡嘩眾取寵,犯下欺君大罪。
就在這時,隴西地區傳來奏報,正是地動儀警示那天,距洛陽千里之外的甘肅地區發生了地震。
舉國上下都被張衡的地動儀所震驚,無不信服於張衡的聰明才智。
張恆本來就被漢順帝看重,一直從太史令做到了能向皇帝直接陳詞的侍中職位(曾相當於宰相)。
官場失意
但東漢宦官、外戚弄權嚴重,皇帝基本把身邊的太監讓做自己的心腹,外戚又始終把持着朝政。
因為張衡常常直言進諫,擋了他們的財路和仕途,所以他們都不樂意看到張衡步步高升。
被內外排擠的張恆最終被調出了京城,到了河間王去當國相,六十二歲時病逝。
遠離中央,被發配到偏遠的小國(當今環渤海地區),不受統治者重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動儀的失傳。
歷史悠久的地動儀實物,或者是如何構建地動儀的手稿圖樣,都在歷史的長河中化為塵土,就這樣湮滅了。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地動儀模型,其實是後人根據張衡留下的簡略文字記載,經過歷代人的智慧才逐步完善。
並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復刻,還有許多不嚴謹的地方需要糾正。
根據記載的原始性上看,《續漢書》上這樣記載候風地動儀:
後人便是以此作為基準,逐步探究地動儀的奧妙。
學者們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着有關於地動儀的蛛絲馬跡,大家的觀點各有所出入。
但達成共識的是:地動儀對地震的探測,實際上是運用了物理學「力」的慣性原理,當地震波傳到地動儀內時,探測部件是通過地震波產生的慣性,打開相應方向的開關。
之前我們在七年級下冊歷史課本上看到的地動儀模型,是上個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王振鐸經過考證,自己創造出來的地動儀模型。
王振鐸所還原的地動儀模型,主要核心觀點為「直立桿原理」:
感知地震波的核心部件類似於一個倒置的啤酒瓶,地震波進入容器被便會被感知來自哪一方,核心部件上連接着8個方位開關,地震在那邊,便會隨之打開那個開關,讓龍嘴裏的銅球落到相應的方位。
中國歷史博物館中的地動儀
作為一名德高望重的考古學家,王振鐸的觀點在當時備受史學界推崇。
就連中國歷史博物館,也根據王振鐸前輩的推斷,設計了張衡的地動儀模型。
多次改造
但在2005年,這一推斷就被慢慢否定了。
國家地震局的學者馮銳的主要核心觀點為「垂直擺動原理」:
感知地震波的核心部件並不是垂直立於地動儀內部,而是懸空在地動儀上,就像鐘錶的鐘擺一樣,下面繫上一顆小球,小球位置位於八個方位開關畫圓所組成的圓心,到八個開關的距離相同。仍然是由於地震波慣性原因,產生擺動。
經過各項的推理驗證和模型模擬,中國史學界和科學界認為「垂直擺動原理」更加契合張衡原始地動儀的工作原理。
而且經過馮銳研究院之後通過相關的計算機,在洛陽地震台收集甘肅地區的地震數據,模擬138年隴西地震波,再輸入相應的地動儀計算模型內,根據結果不斷對地動儀進行改進。
在大大小小經歷過四次模擬地震之後,數字地動儀取得了較好的實驗反饋。
這也印證了張衡地動儀的工作原理就是「垂直擺動原理」。
於是就在同年,馮銳研究員復原了張衡的地動儀模型,這次復原的地動儀,確實對地震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這一次對張衡地動儀的成功復原,是科學技術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範。
《我在故宮修文物》又一次把科學技術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思想層面上實現了重大的跨步,給我們以後考古提供了新的思路。
之前還有外國學者認為張衡的地動儀根本是胡編亂造,以訛傳訛的結果,這一次的成功復原也讓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得到了宣揚。
現代的科學技術並不和我們中華古代傳統文化相悖,只要我們善於利用現代互聯網新興技術,傳統文化便能更加大放異彩,歷久彌新,讓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移除課本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王振鐸所創造的模型已經被教材使用了快半個世紀才移除呢?
這也和我們現當代中國的國情有關,1952年王振鐸所復原的張衡地動儀模型,備受史學界推崇,國家教育局這才把地動儀模型編入義務教育的教材。
教育局希望我們在讀書認字的同時,接收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讓我們養成良好的文化底蘊,對先民的智慧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
教育局的初衷是好的,不過在面對中國史學界和科學界的不斷爭論,在尚未有明確的結論下,還是一直沿用王振鐸復原的模型圖片,這也是情有可原。
而且隨着新中國的改革開放,中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急速提升,我們不再擔心溫飽問題,而是更加追求生活品質。
這一代人過上好日子了就希望下一代能再接再厲。
所以中國人民越來越重視教育問題,8年義務教育的方針政策基本讓中國不再文盲遍地,即便是如今還在種地的農民,也能識字,看懂基本的報紙文摘。
而如今我們新中國的主要矛盾更是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大家越來越在意精神文化需求。
所以在教育領域,持續的教材改革也是在穩步進行。
當初我們的長輩可能還會學到一篇文言文叫做《兩小兒辯日》,但到了我們這一代,卻沒有再出現到我們的課本上了。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前幾輩所學習的文章、數學公式、英語單詞可能都跟我們現在所學的不盡相同。
我們也可以再去看一下現在各個科目的教材,我們也會發現教材進行了部分改動。
時代在不停地改變,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民綜合素質也在不斷提高。
經濟基礎在不斷打牢固的同時,教育作為上層建築,自然也要適應經濟基礎的改變。
教育適應經濟基礎的改變,不就是對不符合事實的教材內容進行移除,再結合當下的社會背景,加入新的知識點,給全國人民必讀的書目增添活力。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我們要把已經用了半個多世紀的張衡地動儀模型圖片移除了。
因為它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還停留在過去,一定會被淘汰。
我們也可以設想一下,百年之後,現在我們還熟知的教材,是不是基本上都快被改成全新的呢?
現在的教育改革也在慢慢步入正軌,最近我們還熟知地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雙減政策,影響了中國的教育培訓行業,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和諧幸福。
如果王振鐸所復原的張衡地震儀模型沒有被刪除,一方面是對事實的不尊重,沒有做到求真務實的價值觀。
另一方面嚴重來說就是誤人子弟,把錯誤的模型貼到了家家戶戶,他們會以為張衡的地動儀就是這樣。
小孩子先入為主的觀念很強,一旦形成就極難改正。
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最大程度上確保第一時間傳入孩子的眼耳口鼻的思想觀念,務必是準確無誤的,不能存在灰色地帶。
這也對孩子們形成正確的三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多年以後他們發現原來義務教育的教材居然漏洞百出,孩子們會質疑中國教育局的權威,也會質疑我們對他的教導。
懷揣教改的赤誠之心,肩負教改的希望之任,不向前走,我們便沒了腳下的路。
跨出教改的一步,那便是把之前沿用了半個世紀的張衡地動儀模型除去,重新選取新的模型加入。
一切事物日趨完善,都是來自適當的改革。中科院院士傅承義說,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這強。
這句話顯得稍微言重了,我們並不能否則王振鐸學者在追尋真理路上所進行的探索。
畢竟世間沒有絕對的真理,也沒有絕對的謬誤,只要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
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我們只能向真理的彼岸慢慢靠近,誰也不能說掌握了真理。
-完-
參考資料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材?因為不科學?真相是……》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