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立夏要躲藏,不要床上躺」,今日立夏「4人要躲夏」,指哪4人?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色冉冉遍天涯」。時間過得真快,明天我們就迎來了立夏節氣。立夏是24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一般於公曆5月5日—5月7日交節。
關於立夏,《孝經緯》中提到:「穀雨後十五日,斗指巽,為立夏。物至此時,皆假大也」。意思是說,立夏出現在穀雨節氣後的15天,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巽位(東南方)時,意味着立夏便來了,在這個時候,萬物都藉著雨水和陽氣,開始茁壯成長,這裡的「假」通「大」,強調了立夏是萬物由小到大生長的一個關鍵節點。
雖然到了立夏萬物生長變大,植物們長的比較旺盛,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的景象,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呈現的光景其實是不一樣的。在南方的這個時候,氣溫驟升,雷雨頻發,正式進入雨季,空氣潮濕悶熱,出現「黃梅時節家家雨」的場景,櫻桃、青梅等時令水果成熟了,正是品嘗的最佳時候;而在北方地區,雖然氣溫回升較快,但降雨量依舊不多,氣候乾燥,晝夜溫差依舊大,不過這個時候石榴花開放了,為乾燥的北方增添了一抹亮色。
關於今年的立夏,很多人說是「晚立夏」,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的農曆時間,受農曆置閏的影響,每年節氣的農曆時間並不固定,有時候會早,有時候會晚。我們的老祖宗經過常年累月的實踐發現,立夏大多數出現在農曆四月中,但有時候也會出現在農曆三月,根據這個情況,古人規定,如果立夏在三月,就是「早立夏」,如果立夏在四月,就是「晚立夏」。今年立夏在農曆四月,按照古人的說法,屬於「晚立夏」。
老話說:「早立夏冷,晚立夏熱」,這說明接下來的天氣會比較熱,正所謂「不冷不熱,不成年景」。看來,今年可能會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景了,不過農諺跨越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不一定準確,畢竟我們的生態環境一直在發生着變化,例如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等,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今天就是立夏了,在一些地方,流傳着一句話叫做「立夏要躲藏,不能床上躺」。我們從字面意思上很好理解,是說到了立夏這天,不要一直賴在床上不起,而是要「躲一躲」,這裡的躲是指「躲夏」。那麼,今年立夏有4個要躲夏,分別是哪4人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下。
首先,了解下為什麼不建議一直躺在床上
古人認為,夏天屬火,對應人的心氣,立夏後人體陽氣外發,如果整天躺在床上,陽氣就像憋在罐子里的火苗,越憋越弱。並且一直躺着肌肉得不到鍛煉,會逐漸鬆弛無力,關節也變得僵硬。尤其是中老年,躺久了還容易引發靜脈血栓。而且白天睡太多,晚上容易失眠,打亂正常的生物鐘,第二天更沒精神,陷入惡性循環,因此不建議一直躺在床上。
為什麼要「躲夏」呢?
隨着立夏的到來,天地間的陰陽之氣開始發生轉變,此時陽氣旺而陰氣弱,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也需要做出調整,另外立夏是夏季的開始,天氣也會較春季更熱一些,這個時候「躲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適應季節的變化。
那麼,都有哪些人要「躲夏」呢?
很多人覺得「犯太歲」的要「躲夏」,其實不然,生肖與天氣、季節的變化沒有必然的聯繫,因此這種活法沒有什麼科學道理,從健康角度而言,需要躲夏的人分別是:老人、小孩、孕婦、病人。
這4類人由於抵抗力較差,身體行動不便的緣故,受季節天氣變化的影響,會更容易生病一些,比如在高溫的天氣下出現中暑、脫水的情況,或是因為降溫而出現感冒的情況。因此為了身體健康,建議這4類人要躲夏。
該怎麼「躲夏」呢?
躲夏並非指要躲藏起來,一天不見陽光,而是指要適當的走一走,讓心情保持愉悅的狀態,讓身體得到適當的鍛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免在中午烈日當頭的時候出行,這樣很容易中暑。
另外,躲夏的地方也有說法,也就是最好不去人不太多的地方,避免發生擁擠、踩踏的情況;另外,出門前最好帶上一把晴雨兩用傘,以及一件舒適的外套,這樣能幫助我們更好的應對天氣突變的情況。
總結:「立夏要躲藏,不要床上躺」,今日立夏「4人要躲夏」,指哪4人?我們看到這裡可以知道,這4個人分別是:老人、小孩、孕婦、病人。躲夏並非是要躲避陽光,而是提倡大家躲避中午的毒日頭,出去走走散散心,保持一個好心情,希望大家都能開開心心的過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