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亞科—千里光族(二):大吳風草
7.大吳風草屬
大吳風草屬(學名:Farfugium)是菊科下的一個屬,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許多學者主張將該屬併入橐吾屬(Ligularia)中。單種屬,產中國和日本。
(1)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或常綠多年生草本,有極長的根狀莖,頸部略膨大,被一圈密的長毛。莖花葶狀,無葉或有少數苞片狀葉。
葉全部基生,幼時內捲成拳狀,被密毛,蓮座狀,葉柄基部膨大成鞘狀,葉片腎形或近圓腎形,葉脈掌狀。
頭狀花序輻射狀,排列成疏的傘房狀花序;總苞鐘形,基部有少數小苞片,總苞片2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狹,內層寬,有白色膜質邊緣,近等長。花托淺蜂窩狀,小孔邊緣有齒。邊花雌性,舌狀,1層;中央花兩性,管狀,多數,檐部5裂。花藥先端附片長圓形,鈍圓,基部有尾,花絲光滑。
花柱分枝先端圓形,有短毛。冠毛白色,糙毛狀,多數。瘦果圓柱形,被成行的短毛。
(2)大吳風草
大吳風草(山菊)(學名:Farfugium japonicum)為菊科大吳風草屬的植物。分佈於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和台灣。生長於低海拔地區的林下,山谷及草叢。大吳風草喜半陰和濕潤環境,忌乾旱和夏季陽光直射,生長適宜溫度為12-25℃,可忍耐夏日38℃的高溫。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為宜。
給種早在1856年就由Fortune從中國清朝政府的花園中引至英國栽培,並選出了一些栽培品種。
①藥用
該種根含千里光酸(二甲基丙烯酸),主治咳嗽、咯血、便血、月經不調、跌打損傷、乳腺炎。葉含揮髮油約1%,主要成分為乙烯醛,用於殺蟲。
②觀賞
因葉子酷似蓮葉,又稱「活血蓮」與「一葉蓮」。大吳風草生長力旺盛,覆蓋力強,株型飽滿完整,一年四季皆有觀賞價值,最突出之處便是葉片酷似馬蹄,大而靚麗。
大吳風草姿態優美、花艷葉翠、觀賞周期長,是優良的園林應用植物,可叢植、片植於公園綠地、居住區、道路綠地等。作為優良的觀賞植物,大吳風草花朵艷麗,葉片深綠,可採用大色塊、 大手筆的手法大面積栽植形成群落,並可作為其他植物景觀的烘托,形成令人震撼的景觀。
8.菊三七屬
菊三七屬(學名:Gynura)[2]是菊目菊科下的屬,該屬下的物種主要分佈在亞洲地區,有一個共同點是葉子背面或邊緣通常呈紫色,比較知名的有紫絨三七(又稱紫鵝絨,一種盆栽觀賞植物),還有紅鳳菜、白鳳菜是營養豐富的食用蔬菜,但是此兩種與菊三七、尼泊爾菊三七、和昭和草(Gynura crepidioides/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雖都可食用,但是食用過多會有生物鹼中毒現象產生。
屬名Gynura來源於希臘語gyne(婦人)和oura(尾巴)的合成詞,指此屬植物花柱長而粗糙,呈尾狀。
(1)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時肉質,稀亞灌木,無毛或有硬毛。葉互生,具齒或羽狀分裂,稀全緣,有柄或無葉柄。
頭狀花序盤狀,具同形的小花,單生或數個至多數排成傘房 狀,總苞鍾狀或圓柱形,基部有多數線形小苞片;總苞片1層,9—13個,披針形,等 長,覆瓦狀,具干膜質的邊緣。花序托平,有窩孔或短流蘇狀。小花全部兩性,結實。 花冠黃色或橙黃色,稀淡紫色,管狀,檐部5裂,管部細長。花藥基部全緣或近具小 耳;花柱分枝細,頂端有鑽形的附器,被乳頭狀微毛。
瘦果圓柱形,具10條肋,兩端 截平,無毛或有短毛。冠毛豐富,細,白色絹毛狀。
(2)生長習性
常生於山坡草地、荒坡和田邊潮濕處。
約40種,分佈於亞洲、非洲及澳大利亞。中國有10種,主要產於南部、西南部及東南部。
菊三七屬下的物種主要分佈在亞洲地區,植物的葉子背面或邊緣通常呈紫色,比較知名的有紫絨三七(又稱紫鵝絨,一種盆栽觀賞植物),還有菊三七、尼泊爾菊三七、紅鳳菜和Gynura crepidioides都是營養豐富的食用蔬菜,具有很強的藥用及保健開發潛力,易於栽培,菊三七屬植物不僅含有豐富的生物鹼、萜烯及黃銅類等有效化學成分,富含氨基酸、粗蛋白及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且用組培或根莖扦插的方法可得大量繁殖體。中國國內有些地方有栽培。
本屬的一些植物具有藥用價值,同時還具有觀賞價值,可供人們觀賞。
(3)菊三七
菊三七(學名:Gynura japonica),又名黃花三七草,為菊科菊三七屬的植物。生長在海拔1200-3000米的山谷、山坡草地、林下或林緣。菊三七屬喜陰植物,喜冬暖夏涼的環境,畏嚴寒酷熱;喜潮濕但怕積水,土壤含水量以22-40%為宜。夏季開花的菊三七氣溫不超過35℃,冬季氣溫不低於-5℃,均能生長,生長適宜溫度為18-25℃。菊三七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範圍廣,但以疏鬆、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為好。凡過黏、過砂以及低洼易積水的地段不宜生長,土壤pH值4.5-8適宜。
分佈於中國、尼泊爾、泰國和日本;在中國分佈於中國四川(西部、西南部、中部至東部)、雲南(西北部中部至南部)、貴州(甕安、興義、畢節、安順、大方、貴陽等)、湖北(利川、當陽、神農架)、湖南(新寧)、陝西(洋縣、佛坪)、安徽(石門、九華山)、浙江(天目山)、江西(德興)、福建(建陽)、台灣、廣西(南丹)。
菊三七的全草入葯。具有治跌打損傷、止痛消腫、活血化瘀、消炎止血、抗癌防癌、治婦科諸病的功效。
因「菊三七」(Gynura Root )的外觀與紅鳳菜(俗稱血皮菜 )有些相似,誤食者將「菊三七」誤認為是紅鳳菜而採摘該植物的末端潤葉部分,並按紅鳳菜加工工藝處理,結果並未炒熟透,導致其中皂素成分未徹底破壞而導致的中毒。菊三七具有12種吡咯里西啶生物鹼,毒性可致肝小靜脈閉塞,致死率高。
(4)白子菜
白子菜(學名:Gynura divaricata)為菊科菊三七屬的植物。生於山野疏林下或栽培於農舍附近田邊地角上。常生於海拔100-1800米的山坡草地、荒坡和田邊潮濕處。分佈於廣東(廣州、南海)、海南(澄邁、崖縣、萬寧、保亭、瓊中、瓊山等)、香港、雲南(景東、紅河、綠春)、廣西。越南北部也有分佈。
白子菜具有較髙的藥用和食用價值。作為蔬菜食用,白子菜具有普通蔬菜所富含的氨基酸、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類、纖維素類、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天然綠色食物。同時,白子菜嫩莖葉還富含黃酮類、多糖、生物鹼等活性成分,其中白子菜嫩莖葉中所含總黃酮為86.78毫克/克、維生素C2.52毫克/克、類胡蘿蔔素0.09毫克/克、可溶性蛋白1.42毫克/克、槲皮素43.30毫克/克、綠原酸6.04毫克/克。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天然綠色食物。因此,白子菜具有降「三高」、治療壞血病及貧血、解毒、防癌、抗氧化、抗誘變、抗炎、抗菌、抗腫瘤、保肝利膽及調節免疫功能等生物活性。廣西民間常食用野菜白子菜用於防治高血壓、髙血脂症及癌症等,被稱為「神仙草」;而福建民間常以其嫩蓮葉泡茶來治療糖尿病。
(5)紅鳳菜
紅鳳菜(學名:Gynura bicolor),又名紅菜、補血菜,是菊科千里光族菊三七屬的藥用植物[1]。葉片背面呈紫紅色,正面呈深綠色,葉肉厚,含水量高,含花青素。分佈在日本、緬甸、尼泊爾、台灣、不丹、印度以及中國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生長於海拔600米至1,5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山坡林下、岩石上和河邊濕處,現在也人工栽培作為食用蔬菜,營養豐富。在台灣被譽為「補血菜」;在中國大陸,又俗稱「血皮菜」,中國北方很多人將它誤認為紫背天葵;在日本常用於製作蔬菜沙拉和天麩羅。
可以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紅鳳菜為涼性蔬菜,其豐富鐵質具造血作用,顏色越紅,富含的鐵就越多。並含鉀可幫助體內的水分代謝、消除浮腫、具降低血壓的功效。另外其富含維生素A、β-胡蘿蔔素、花青素、礦物質鎂。
(6)白鳳菜
白鳳菜(學名:Gynura divaricata subsp. formosana),又名白紅菜,是菊科菊三七屬的藥用植物,特產中國台灣(台北、基隆、淡水、宜蘭、新竹、台中、台東及花蓮等)。白鳳菜特產於南熱帶部分地區,常野生於鄉問農禽附近、農田道路兩側以及低山陰濕處,也常作為藥草或稀有特色蔬菜零星栽植于田邊地角.或栽於房屋周邊或陽台等地、白風菜生性強健,對生長土壤要求不嚴,但喜日照條件良好且高溫環境,其生長適溫一般在20-30℃。
作為蔬策栽培的白鳳菜抗逆懂、病蟲害少,是一種理想的無公害特色蔬柴.、作為蔬菜食用時,因為其有密實的短茸毛,為保證口感佳,在炒食時需適當加放食用油。白風菜可清炒、涼拌,或與肉絲一起炒食來增加美味。
白風菜是一種集營養及保健功效為一體的特色風味蔬菜。白風菜除具有普通蔬菜所含有的營養物質外,還具有解熱、解毒、消炎、利尿、降血壓等特殊功效,對肝炎、肝硬化、肺炎、肺癌、感冒發燒、腎炎、腸炎、水腫、便秘及高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此外還可以用於外敷傷、跌打損傷、創傷、毒蟲咬傷和無腫毒等的治療。
(7)木耳菜
木耳菜(學名:Gynura cusimbua (D. Don) S. Moore)是菊科菊三七屬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分佈於中國、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在中國分佈於四川(木里)、雲南(鳳儀、漾濞、順寧、貢山、福貢、怒江、楚雄、景東、安寧、臨滄)、西藏(吉隆、通麥、察隅)。生長在海拔1350-3400米的林下、山坡或路邊草叢中。
全草可以入葯。性味甘、苦,平。具有接筋續骨,消腫散。用於骨折,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炎。
9.橐吾屬
橐吾屬(學名:Ligularia)是菊科下的一個屬,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該屬共有約150種,分佈於歐洲、喜馬拉雅區至日本。絕大多數種類產亞洲,僅2種分佈於歐洲,另有齒葉橐吾L.dentata(A. Gray)Hara在英國有栽培或逸生。中國有111種,廣佈於西南部至東北部,大部分種類集中於西南山區。
(1)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極短,從不伸長。根肉質或草質,粗壯或纖細,光滑或有時被密短毛。莖直立,常單生,自叢生葉叢的外圍葉腋中抽出,當年開花後死亡。
幼葉外卷。不育莖的葉叢生(叢生葉),發達,具長柄,基部膨大成鞘,葉片腎形、卵形、箭形、戟形或線形,葉脈掌狀或羽狀,稀為掌式羽狀;莖生葉互生,少數,葉柄較短,常具膨大的鞘,葉片多與叢生葉同形,較小。頭狀花序輻射狀或盤狀,大或極小,排列成總狀或傘房狀花序或單生。
總苞狹筒形、鐘形、陀螺形或半球形,基部有少數或多數小苞片(小外苞片),總苞片2層,分離,覆瓦狀排列,外層窄,內層寬,常具膜質邊緣,或1層,合生,僅頂端具2-5齒。花托平,淺蜂窩狀。邊花雌性,舌狀或管狀,花冠有時缺如;中央花兩性,管狀,檐部5裂。花藥頂端三角形或卵形,急尖,基部鈍,無尾,花絲光滑,近花藥處膨大。花柱分枝細,先端鈍或近圓形。
瘦果光滑,有肋。冠毛2-3層,糙毛狀,長或極短,稀無冠毛。
(2)主要價值
橐吾屬一些種類的根含橐吾醚、橐吾醚醇、橐吾醇、艾里橐吾醇、橐吾酮、橐吾內醋等化學成分,並以紫菀或山紫菀之名入葯。主治支氣管炎、咳喘、肺結核、咯血等症。橐吾屬植物中狹苞橐吾中粗蛋白、粗纖維、氨基酸、維生素C及錳和鋅的含量最高;復序橐吾中粗脂肪含量最大;蹄葉橐吾中總糖、還原糖、胡蘿蔔素及磷含量最高,3種橐吾屬植物營養豐富,各種營養成分較為齊全,是健康葯食兩用植物。且植物花大而美麗,可作為觀賞植物。更可應用到綠化當中,成為很好的綠化材料。
(3)橐吾
橐吾(學名:Ligularia sibirica)是菊科橐吾屬的植物。也稱獨腳蓮、蓮蓬草、荷葉、西伯利亞橐吾。生於海拔373-2200米的沼地、濕草地、河邊、山坡及林緣。產雲南、四川、貴州、甘肅西部、陝西北部、山西、內蒙古、河北、東北地區、湖南、安徽。在東西伯利亞(模式標本產地)、歐洲大部分地區也有分佈。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