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突然「加快」自轉速度,一天已不足24小時,這意味着什麼?

世間萬物陰陽平衡,白天黑夜的交替亦是如此。

當然這是過去人的觀念,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晝夜交錯其實是由地球自轉引起,即12個小時白天和12個小時黑夜

但諸位有沒有想過,以現在的自轉速度去看是24小時,如果自轉速度加快呢?

很多時候筆者並不願意去討論這些問題,因為它們夾雜着太多的影響因素,就拿人們所看到的東西去說,你能確保你看到的就是當下的狀態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們永遠生活在「過去式」。

光的速度為3億米/秒,這就證明人看東西需要時間,再傳到人們的眼睛裏還需要時間,即便這個數值再怎麼小,從科學的角度去看都是不可忽略的

地球自轉也一樣,它最直觀的區分就是白天黑夜。

如果沒有白天黑夜,三維世界的生物根本都不知道時間是什麼,他們沒有任何概念,對於我們更是沒有任何意義。

如今的地球突然「加快」自轉速度,意味着一天不足24小時,後果將會怎麼樣?

自轉

首先咱們來聊一聊地球自轉, 一句話形容:受引力作用,天體需要維持運動狀態

地理學和物理學的角度出發,動量守恆的原則不能被破壞,行星也好、天體也罷,都要圍着「一個軸」去自轉,但這個「軸」具體指什麼?就是人們常說的地軸

嚴格去講,這個東西並不存在,其實是人們憑空想像出來的一種東西。

諸位在生活中都見過地球儀,那個傾斜的線,正是所謂的「地軸」。

既然為球體,太陽照亮一面的時候,另一面便會陷入黑暗,這個時間是否完全相同?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生活中人們經常會注意到:有時候六點天就黑了,有時候八點才天黑,所以關於光照的時間也是一直處於變化之中

如果以白天黑夜進行時間的劃分,這顯然是不成立的。

很多人心中都沒有這個概念,就拿古代來說,當時的人們以日出和日落作為一天的始終,他們難道沒有發現時間長短不一樣嗎?

只不過科技生產力並不發達,人們也無從得知這個東西。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發現了地球自轉這一現象,從而根據它創造出了每天24小時的時間概念。

從專業的角度出發,一天時間並非準確的24小時,而是23小時56分4秒

有人想,這幾分鐘還需要算嗎?對人們的生活影響看似並不大,但如果真因某些特殊因素,需要精確的話,是不是就要以這個數值為準?

何況科學界從來都是以「精」著稱,每位科學家都希望在這個領域上演登峰造極之作。

有需求就有創造,一個叫「原子鐘」的東西誕生了,經過相關實驗的印證和多次實踐的測量,原子鐘也被賦上新的名號:世界最精準時鐘。

在長時間的使用記錄下,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地球自轉速度在加快,甚至已經不足常人觀念中的24小時。

影響

最初有人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

一個天體而已,速度快不快跟我有什麼關係?」表面上看好像並無太大影響,可我們身處的是全人類的地球。即便現在沒有什麼感覺,若這個速度一直持續加快下去呢?

那些對科研精度要求較高的領域,必然會受到較大影響,比如航天、衛星等等。

再進一步去講,速度變快白天黑夜的長短也會發生變化,人們現在以白天黑夜作為一天的概念劃分,到時候有沒有可能為「兩白一黑」或者「兩黑一白」為一天?

與此同時,速度快了,相對應的離心力也會越大,引力豈不是會變小?那就代表東西輕盈。

原來搬不動的東西,現在不費任何力量,是不是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變成了「大力士」?

如果真要照一種趨勢不斷加速變化下去,最終導致的結果只有一個:東西越來越輕,所有東西甚至都會起來

很多人認為,這是不是就是「失重」?

答案正是如此,就和太空中的航天員們一樣,他們是在一個局部的環境下生存,安全也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證,可地球則大有不同。

如果某天颳起了大風,你就有可能被吹跑,甚至飄出地球之外

人呼吸是需要氧氣的,在這個真空環境中想要持續生存下去,概率幾乎為「0」,真要到了那一天,將會是全人類的災難。

笑侃人世間

當然一切都只是假設,但地球自轉速度卻在不停地加快。

根據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表明,造成這一現象的很大因素是由全球氣溫升高所致。冰川融化後必然會導致海平面上升,物質平均分配後,結果只有一個:地球自轉的速度發生變化

文章結尾之時,送給諸位一句話:保持地球生態平衡,就是保護人類自身

全球氣候的變化和溫室效應明顯,嚴重威脅着人類生存。如何拯救地球家園,這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從身邊的點滴做起,為地球的健康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別忘了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