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個原子級量子集成電路製造成功

據媒體報道,澳大利亞硅量子計算公司SQC宣布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原子級量子集成電路該成果論文已發表在最新的《自然》雜誌上。

量子集成電路——示意圖

該集成電路包含經典計算機芯片上所有基本組件的電路,而其體量卻是在原子尺度上。據稱,SQC團隊已經使用原子級量子集成電路,精確地模擬了一個小型有機聚乙炔分子的量子態,這將有助於發現和製造新材料。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理乍得·費曼在1959年提出的一個難題:如果想了解自然是如何運作的,那麼就必須能夠控制物質在與其構成的相同尺度下進行研究,這意味着需要在原子尺度下控制物質。

摩爾定律

這一成果表明摩爾定律將會繼續發揮作用,只不過使用的芯片材料會由新材料替代至少一部分硅材料。也就意味着,一旦在材料上實現突破,計算機芯片的性能將得到革命性的提升。

網絡配圖,勿對號入座

與此同時,納米級的微電腦在醫學領域將會被植入人體來協助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甚至,人類可以製造專門吞噬病毒的微電腦,這類電腦被植入人體,直擊病灶。

原子級集成電路如果能夠普及,它將帶給物聯網的是成本的持續降低。未來,人們可以在一個極小的體積內放置多個微電腦來處理不同的數據,解決不同的問題,並能夠協同工作。

儘管如此,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用戶手中,要經歷漫長的等待時間。這是因為實驗室可以不計成本,而商業化需要考慮成本和大規模成產的實際問題。例如,我們如今普遍使用在手機上的AMOLED屏(主動式矩陣體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相關理論和實驗源於上個世紀60年代,而直到2010年世界上第一塊用於智能手機的AMOLED屏才誕生。

儘管如今的技術從實驗室到市場的中間時間大大縮短,原子級量子集成電路也不會在短期得到普及並投放市場。

但不管怎麼說,原子級量子集成電路技術的突破,對人類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