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在《物種起源》寫道:用進廢退,優秀劣汰,這是物種進化的某種原理。在人類的長期進化以來,我們一直在思索和研究大腦的學習原理及生存模式,都知道當一個信號傳遞過來的時候,接收信號並作出反饋和決定的就是我們的大腦這樣重要利器。在原始時期,人類生活在一個四周充滿無限危險的環境中,人類便學會了群居及使用火來追尋內心的安全感。長期生存在一個周遭特別危險的環境中,這使人類的大腦時刻關注那些「風吹草動」的危險信號,在長期的進化中,人類的大腦便適應於這種模式,時刻保持警戒來維持安全感。這是大腦的原理。
研究教育的規律,離不開大腦的原理。當你不了解大腦的運轉原理及方式,那麼我想你的學習和教育是大打折扣甚至缺斤少兩的。作為理性的人來說,無論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提倡思想先行,思想引領行動。教育和學習當然更應該如此,也必然如此吧。因為了解大腦的學習模式及反饋情況,對於我們的學習和教育才能走的更遠,擁有持久的耐力,獲得有質量的人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遇事找方法,勿要尋借口,只要努力找辦法,辦法總比困難多。
既然了解了大概的反饋原理,我們都知道為何我們的大腦傾向於關注那些富有動態的場景,更多的注意力停留在那些風吹草動之中,為何身處安靜的環境中,一個驚響便不費吹灰之力就吸引你的注意力的緣故。這給我們搞教育培訓和演講的人來說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和要求,遵循內心的職業要求和個人追求,我們要把這有價值的理念和方法向社會大眾進行普及,緩解廣大家長對於教育的茫然,讓更多的學者有所建樹,提升自我的學習質量,以更好地狀態追求那些富麗堂皇的夢,夢近在咫尺,不遠不近,只要找准方法。
曾國藩就曾說,家庭處處皆學問。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我們普通的人來說,更多是缺乏一顆善於觀察和總結的心靈,而不是缺乏做事的熱情和韌勁。都說閑則生智,我想是這個道理,因為寧靜才能致遠,靜中才能練就智慧,獲得頓悟,這也是為何佛家、道家提倡打坐修鍊的一個原因吧。我覺得讀書人的使命,就是將自己所學的東西施展出來回饋社會,以幫助更多的人。因此當你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善於把靜態的文字、知識轉化成動態的東西,讓紙面上的死的東西充滿畫面感和生機,這樣你便與之產生了緊密的情感聯繫,自然印象就很深刻。
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中的知識大多都是前人深入實踐的總結,但未必都對,不要紙上談兵,因此你要善於實踐,在實踐中提升自我,這樣你的功力才能漸漸達至爐火純青,生活遙遠,慢慢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