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克萊因瓶在現實世界裏永遠也造不出來?

2020年05月01日12:50:37 科學 1054

在市場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瓶子,它的名字叫克萊因瓶。


為什麼說克萊因瓶在現實世界裏永遠也造不出來? - 天天要聞

但其實這並非是真正的克萊因瓶,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裏永遠也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克萊因瓶,因為克萊因瓶在現實生活中永遠也不可能被造出來。

什麼是克萊因瓶

在數學領域中,克萊因瓶是指一種無定向性的平面,比如二維平面,就沒有「內部」和「外部」之分。在拓撲學中,克萊因瓶是一個不可定向的拓撲空間。它最早是著名數學家菲立克斯·克萊因提出來的,但是克萊因的本意是, 「Kleinsche Fläche」,也就是克萊因平面,沒有內部外部之分,但是後來傳成了克萊因瓶。

克萊因瓶的結構可表述為:一個瓶子底部有一個洞,現在延長瓶子的頸部,並且扭曲地進入瓶子內部,然後和底部的洞相連接。和我們平時用來喝水的杯子不一樣,這個物體沒有「邊」,它的表面不會終結。它和球面不同 ,一隻蒼蠅可以從瓶子的內部直接飛到外部而不用穿過表面,即它沒有內外之分。正是因為如此,克萊因瓶是永遠裝不滿水的。


為什麼說克萊因瓶在現實世界裏永遠也造不出來? - 天天要聞


克萊因瓶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實現的,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克萊因瓶其實都是假貨,你會發現我們看見的克萊因瓶必然跟自身相交,用數學的語言說,這樣得到的克萊因瓶在三維中的實現是克萊因瓶在三維空間中的浸入(immersion)。

但事實上真正的克萊因瓶,它的瓶頸是通過第四維和瓶底相接的,並不需要穿過自身,並不會和自身相交。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定義「無定向性的平面」,這種瓶子根本沒有內、外之分,無論從什麼地方穿透曲面,到達之處依然在瓶的外面,它本質上就是一個「有外無內」的古怪東西。


為什麼說克萊因瓶在現實世界裏永遠也造不出來? - 天天要聞


這是一個三維概念物,所以它只能存在於四維空間,是不可能嵌入三維空間中的,如果我們一定要將它展現在三維空間的話,它的瓶頸只能穿過自身,這是三維空間無法順利表達它的妥協之舉,但這就違反了克萊因瓶的定義,所以市場上的克萊因瓶都是假的。


為什麼說克萊因瓶在現實世界裏永遠也造不出來? - 天天要聞


真正的克萊因瓶因為是通過第四維和瓶底相接,所以它永遠也不可能被裝滿,即使你將大海放進去,也是一樣。

如果把克萊因瓶沿着它的對稱線切下去,竟會得到兩個莫比烏斯環,公元1858年,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Mobius,1790~1868)和約翰·李斯丁發現,把一根紙條扭轉180°後,兩頭再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具有魔術般的性質,這就是莫比烏斯環。

在我們三維的世界裏,一張紙有兩面,但是對於二維世界的生物來來說,它就平面里,沒有兩個面。


為什麼說克萊因瓶在現實世界裏永遠也造不出來? - 天天要聞


在我們眼中,螞蟻會爬過連成一體的兩個面,才能回到原點。這時候螞蟻不用翻越紙的邊緣,它可以爬行的距離增加了一倍。

為什麼說克萊因瓶在現實世界裏永遠也造不出來? - 天天要聞

但是對於一隻生活在平面內部的二維螞蟻,它的空間並沒有增加,只是被扭曲,然後連接起來了。


為什麼說克萊因瓶在現實世界裏永遠也造不出來? - 天天要聞


所以,這隻二維螞蟻只需要爬行一周,就可以回到原處,這隻螞蟻同樣不理解為什麼三維世界的螞蟻爬行的距離增加了一倍。

如果莫比烏斯帶能夠完美的展現一個「二維空間中一維可無限擴展之空間模型」的話,克萊因瓶只能作為展現一個「三維空間中二維可無限擴展之空間模型」的參考。


為什麼說克萊因瓶在現實世界裏永遠也造不出來? - 天天要聞


所以,這對於二維空間的「生物」來說他們不能理解空間被扭曲這一事實,當然對於我們三維空間中的人類來說,我們同樣不能理解我們的空間正在通過額外的維度對接到自身的內部。


什麼是四維空間

四維空間和四維時空並不是一個概念,四維空間我們一般是指標準歐幾里得空間;四維時空指的是閔可夫斯基空間概念的一種誤解。人類作為三維物體可以理解四維時空(三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但無法認識以及存在於四維空間,因為人類屬於第三個空間維度生物。

零維是點,沒有長度、寬度及高度。一維是由無數的點組成的一條線,只有長度,沒有其中的寬度、高度。二維是由無數的線組成的面,有長度、寬度沒有高度。三維是由無數的面組成的體,有長度、寬度、高度。


為什麼說克萊因瓶在現實世界裏永遠也造不出來? - 天天要聞


因為人的眼睛只能看到二維,二維生物看對方只有一條線。人的雙眼看到的是兩個二維投影,經過大腦處理形成一個整體的視覺。也就是說人類只能看見二維圖像,卻能理解這個世界是三維的。


為什麼說克萊因瓶在現實世界裏永遠也造不出來? - 天天要聞


因為構成三維的三元素是長寬高,即三個互相垂直的直線,我們單眼看世界的時候,上下是高,左右是寬,所以看到的世界是二維的。

有人會說人有兩隻眼睛可以判斷遠近,這是不是構成三維視覺?不是的,兩個視網膜看到的是兩個二維平面,加起來只是一個更大的二維平面,而大腦通過兩個圖像的細微差別腦補出了遠近信息。

我們眼睛去看這個世界,產生的畫面遠近是不同的,通常是右遠左近,但不絕對,而正是這個距離感的產生,彌補了三維需要的長,所以我們才能理解這個世界是三維的。


為什麼說克萊因瓶在現實世界裏永遠也造不出來? - 天天要聞


克萊因瓶的意義

所謂的「克萊因瓶」卻始終是大數學家克萊因先生腦子裡頭的「虛構物」,根本製造不出來。許多國家的數學家老是想造它一個出來,作為獻給國際數學家大會的禮物。然而,等待他們的是一個失敗接着一個失敗。

在拓撲學中,克萊因瓶定義為正方形區域 [0,1]×[0,1] 模掉等價關係(0,y)~(1,y), 0≤y≤1 和 (x,0)~(1-x,1), 0≤x≤1。類似於 Mobius Band, 克萊因瓶不可定向。但 Mobius 帶可嵌入 R^ 3,而克萊因瓶只能嵌入四維(或更高維)空間,從數學意義上解釋了為什麼在現實中無法造出克萊因瓶。


為什麼說克萊因瓶在現實世界裏永遠也造不出來? - 天天要聞


克萊因瓶促進了拓撲學的發展,甚至對物理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比如時空克萊因瓶上的熱力學,對於人類探索更高維度空間起到了重要的意義。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聞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據外媒 Neowin 今日報道,美國杜克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儘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會讓同事和經理認為你的能力不足。這項研究題為《使用 AI 工具會遭遇社交評價懲罰》,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鏈接:點此前往)。研究通過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們可以精確地改寫生命的藍圖,糾正那些導致遺傳疾病的微小錯誤,或者巧妙地調控基因的表達,讓細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這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啟的未來。長期以來,CRISPR-Cas9系統一直是這場革命中最閃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確的分子剪刀,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強...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 天天要聞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現代餐飲業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觸材料作為直接接觸食物的器具,其材質安全性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根據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所有可能與食品接觸的材料都必須經過嚴格檢測,以確保不會向食品遷移有害物質。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 天天要聞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發佈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隱藏在 6 億光年之外的「太空鯊魚」,一個隱秘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 100 萬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該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位於星系中心,而是遊盪在星系內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恆星...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 天天要聞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文丨羅嘉文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 天天要聞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腦機接口技術,作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重點發展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被形象地譽為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信息高速公路」。今年以來,隨着人工智能、神經生物學、傳感器等技術提升,「腦機接口」這項聽起來很科幻的技術,正逐步走進我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 天天要聞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當前,鋰電隔膜行業正面臨著技術同質化加劇、產能結構性過剩、價格惡性競爭及產業顛覆性變革的嚴峻複雜形勢。塗覆材料的多元化和塗布工藝的優化創新正在加速推進隔膜產品的迭代升級。為滿足更多應用場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漸成趨勢。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 天天要聞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羅陳建 等近日,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開展高強度、跨晝夜實戰化訓練,錘鍊部隊全時域作戰能力。晨光熹微,停機坪上一架架戰機整齊列陣、蓄勢待發。「準備完畢,請示起飛!」隨着塔台指揮員發出指令,數架戰機接續起飛,奔赴目標空域。槳葉飛旋,戰機轟鳴,道道航跡劃破天幕。任務艙內,戰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