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貴州大學農學院實驗室,空氣中瀰漫著新鮮菌菇特有的泥土芬芳。來自印度、泰國和巴基斯坦的留學生們端坐於操作台前,在無菌氣流環境下小心翼翼地分離純化菌種,為後續研究做準備。
地處中國西南的貴州省氣候濕熱、雨量充沛,為菌類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當地「靠山吃山」的飲食傳統中蘊藏着豐富的野生菌資源,這使貴州的研究人員具備了天然的科研優勢。
因塔志(entaj tarafder)2023年從印度加爾各答大學博士畢業後來到中國,於貴州大學農學院進行真菌學博士後研究,希望將在這裡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家鄉的菌菇種植。
在農學院植物病理學專家王勇教授的指導下,因塔志深入鑽研菌物分類學與生態學,探索其在環保領域的應用前景。
去年寒假,因塔志回到家鄉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指導當地農戶開發農田、培育食用菌、防治植物疾病。一個月時間裏,他舉辦的「博士村長」講座,吸引了100多名當地農民和學生參加。
這項活動是貴州大學國際學生返鄉助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鼓勵留學生將現代農業技術帶回故土,通過推廣綠色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幫助農民增收。去年,該項目參與者也曾在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開展類似實踐。
在加爾各答大學的教室里,因塔志舉起一個菌袋向學生們展示:「你們知道嗎?在中國,這麼小的一個菌包能產出500克食用菌。」儘管菌菇產業化種植在印度東部尚處起步階段,但他發現當地群眾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
「越來越多農民開始將菌菇視為食物來源和增收渠道。」因塔志告訴記者,在喜馬拉雅地區丘陵地帶做田野調查時,農戶們圍着他不斷提問。「他們迫切想了解食用菌栽培技術——該控制溫濕度?如何防治病害?」
由於貴州與印度的氣候存在差異,因塔志特別針對加爾各答的高溫環境調整了種植方案。「這裡冬季相對溫暖的氣候反而更利於菌菇生長。」他解釋道。「我運用專業知識指導農戶種植高附加值食用菌,傳授低成本、環境友好的培育方法,既增加收入又減少對傳統作物的依賴。與此同時,我還教會他們病害防治方法。」
來自泰國的查達(chada norphanphoun)是貴州大學農學院真菌學博士後,她說,「雖然我的學習更偏向於研究領域,但希望我的研究成果最終能夠幫助農民應對農作物病蟲害,從而提高糧食產量惠及於民。」
因塔志指出,誤食野生菌中毒問題不僅存在於中國,在印度和歐洲同樣頻發。下一步,他計劃在印度開展公眾教育活動,指導民眾準確鑒別食用菌與毒蘑菇。(記者 楊軍 劉伯千 編譯 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
原文見5月8日中國日報旗艦版8版、國際版6版 英文鏈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05/08/ws681c01e6a310a04af22be027.html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