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沒有探測到生命跡象後,小夥子對着廢墟連磕了三個頭……「但是我們仍然期待有奇蹟發生」

2025年04月01日13:20:25 科學 6018

上海浦東三棲應急救援保障服務中心的首批10名隊員於3月30日傍晚抵達緬甸仰光機場,3月31日當地時間10點15分到達曼德勒。31日晚8時許,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好不容易聯繫上領隊徐俊。他表示,從抵達重災區的那刻起,隊員們幾乎沒有休息過,連吃飯都是見縫插針輪流的。「今天一共探測了4個點位,目前沒有探測到生命跡象。」

確認沒有探測到生命跡象後,小夥子對着廢墟連磕了三個頭……「但是我們仍然期待有奇蹟發生」 - 天天要聞


已累計探測4個點位

期待有奇蹟發生


三棲的隊員們在scc處申領到國際救援隊編碼chn-19後,在win star酒店附近開展搜救工作。現場,救援隊的技術指導員歐科在分析建築物的立柱和承重柱受損情況,判斷安全進入的位置。


確認沒有探測到生命跡象後,小夥子對着廢墟連磕了三個頭……「但是我們仍然期待有奇蹟發生」 - 天天要聞


曼德勒當地網絡信號極差,記者31日聯繫到領隊徐俊時,對方已經參與搜救了整整八九個小時,聲音略顯疲憊。「今天非常關鍵,黃金救援時間是72小時,如果今天探測下來沒生命跡象的話,明天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們今天會通宵搜救。從上午10點開始,我們爭分奪秒,輪流下來吃飯,就是為了節約時間。」


確認沒有探測到生命跡象後,小夥子對着廢墟連磕了三個頭……「但是我們仍然期待有奇蹟發生」 - 天天要聞


在搜救過程中,有一位華人小夥子告訴搜救隊員,自己的哥哥被埋在廢墟里了。隊員們對整個廢墟進行探測,確認沒有探測到生命跡象後,這個小夥子對着廢墟連磕了三個頭,手都在抖。這一幕深深觸動了徐俊和在場的所有隊員。「雖然黃金72小時已過,但是我們仍然期待有奇蹟發生。」


徐俊透露說,他們被分配到的是災樓作業。隊員們領到的其中一個任務點是華僑開的長城賓館,有三五名中國人失蹤,推測可能被壓在廢墟下,但使用了各種探測設備無果。徐俊告訴記者,自己已經看到有大型機械設備進場,最近幾天準備拆樓,一旦拆樓,埋在樓內的受災者沒有生還希望。「今天我們在搜救的時候已經能聞到很濃烈的味道。此前各大救援隊已經反覆掃過幾遍,目前為止沒有探測到樓內有生命體征,接下來找到活體的希望很渺茫。」


確認沒有探測到生命跡象後,小夥子對着廢墟連磕了三個頭……「但是我們仍然期待有奇蹟發生」 - 天天要聞


雖然傳回國內的視頻和照片里,曼德勒很多地方倒塌了。但徐俊解釋說,那裡的房屋都是一棟一棟的,85%以上的建築沒有被夷為平地,只有百分之十幾的坍塌了。


重災區網絡處於癱瘓狀態

又有一支上海救援隊出發


緬甸(中國)雲南商會執行會長、曼德勒總領館協助與保護志願者楊興繼告訴記者,在中國救援隊沒有抵達曼德勒前,當地消防隊、施工隊、民眾開展自救。「當地不像國內有完善的身份證系統,有點類似國內第一代手寫的身份證,失蹤人口有些還無法統計。」


楊興繼介紹說,中國救援隊很不容易,目前曼德勒機場還沒有恢復,救援隊從仰光開車到曼德勒至少需要12個小時。「這兩天,有中國救援隊在驅車前往曼德勒的途中看到房屋倒塌,就停車施救。昨天緬甸還發生了餘震,路況情況多變,網絡時有時無,曼德勒的網絡幾乎處於癱瘓狀態。」


確認沒有探測到生命跡象後,小夥子對着廢墟連磕了三個頭……「但是我們仍然期待有奇蹟發生」 - 天天要聞


目前,楊興繼還在抓緊負責國內捐贈物資的對接。因為事情太多,他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休息了。


由於曼德勒信號實在太差,為了確保通信,上海浦東三棲應急救援保障服務中心的隊員顧封留守在上海做對接。「我們有的隊員之前在土耳其參加過國際救援,已經有了經驗,相對比較容易開展工作。我固定留在上海,還有6-8名隊員已經做好了報備工作,隨時待命。」


根據截稿消息,3月31日晚,上海藍天救援隊的6名隊員在領隊夏亮的帶領下啟程前往緬甸重災區。上海藍天救援隊隊長楊春明表示,「理論上黃金救援時間是72小時,希望在我們一起努力後,有像當年汶川地震有倖存者長時間被埋後被發現的奇蹟發生。我們不打算放棄。」



青年時評

確認沒有探測到生命跡象後,小夥子對着廢墟連磕了三個頭……「但是我們仍然期待有奇蹟發生」 - 天天要聞
確認沒有探測到生命跡象後,小夥子對着廢墟連磕了三個頭……「但是我們仍然期待有奇蹟發生」 - 天天要聞

確認沒有探測到生命跡象後,小夥子對着廢墟連磕了三個頭……「但是我們仍然期待有奇蹟發生」 - 天天要聞


淋過雨,更願意為他人撐傘

青年報·青春上海評論員 張逸麟


緬甸7.9級地震,牽動着全世界關注的目光。中國救援力量迅速深入災區實施救援。當地時間3月30日凌晨,公羊救援隊經過4個小時奮戰,終於在廢墟中尋獲一名尚有生命體征的少年,可惜少年在急救車轉運醫院的途中不幸去世。3月31日0時40分,中國救援力量在長城飯店搜救出第一名倖存者;5點37分,中國救援力量在曼德勒市sky villa公寓救出一名幼童,孩子在廢墟中被埋壓超60小時,獲救時生命體征良好;6點20分許,在同一片地區再次搜救出一名被埋壓超過60小時的孕婦,該孕婦獲救時生命體征良好……人們期待,生命的奇蹟延續。


這次緬甸出現嚴重地震災情,中國海關打開了綠色通道,確保救援力量能夠第一時間快速通關到達救援現場。3月29日清晨,距離災情發生不到20個小時,第一支中國救援隊——雲南救援醫療隊一行37人攜帶應急救援物資抵達緬甸仰光。29日晚間,包括來自民間的藍天救援隊、公羊救援隊等第二批救援隊也抵達災區,並在深夜立刻開展搜救。


跨境救援難度遠超國內救援,緬甸國內形勢複雜,缺乏大型救災工具,我們的救援隊一直在與時間賽跑,許多隊員已經幾十個小時沒有合過眼,憑藉著堅強的意志和過硬的素質與死神爭奪生命。在受災嚴重的sky villa公寓探測到還可能有數十個人等待救援,藍天和公羊兩支救援隊從兩個方向開展搜救,向埋在地下的待救者投送物資,用吶喊激發他們求生的慾望,條件再難絕不放棄任何希望。


從重慶山火到西藏日喀則地震,中國救援力量的反應、效率已呈現在世人面前。但我們也要理解,救援隊員從不是什麼天神下凡,他們也是凡人肉胎,也要冒着餘震、高溫、疫情的風險,而最痛苦的事,無疑是在廢墟中奮盡全力,卻仍然目睹生命在眼前逝去,不得不忍受精神和情感上的打擊。有網友曾說,投入這麼多的力量,最終也救不了幾個人,這樣是否值得。可生命無價、生命至上的原則,跨越國界,跨越利害,跨越身體與意志的極限,他們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在創造生命的奇蹟,都在磨鍊中國的救援力量,也都在維護着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這一代人,經歷過汶川大地震,也經歷過玉樹、積石山、日喀則地震。淋過雨,更願意為他人撐傘,出境的中國救援隊就是傘架,支撐着我們的人道關懷和大國擔當。大眾對他們的關懷、理解和支持,也能凝聚力量牢牢握住傘柄,讓這柄傘撐得更高,幫助到更多受災的人們。


和平年代,救災就是戰場,是為苦難中的生命帶去希望的光。向我們的英雄致敬,希望他們在救人的同時也保護好自身的安全,平安歸來。


責任編輯:粟瑤

校審:姚佳森

終審:沈蔚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孫夢如 | 中國特色數字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思考——《數字新聞:理念、價值與秩序重構》新書發佈會綜述 - 天天要聞

孫夢如 | 中國特色數字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思考——《數字新聞:理念、價值與秩序重構》新書發佈會綜述

作者孫夢如2024年11 月10日下午,浙江大學「數字新聞業與新聞學」論壇暨《數字新聞:理念、價值與秩序重構》新書發佈會在浙江杭州舉辦。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暨南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的3
百度「AI守護官」獲2025愛迪生獎,86%識別準確率捍衛全球生物多樣性 - 天天要聞

百度「AI守護官」獲2025愛迪生獎,86%識別準確率捍衛全球生物多樣性

4月3日——被譽為「科技界奧斯卡」的愛迪生獎揭曉,百度與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聯合開發的「瀕危物種AI守護官2.0」從全球數千項頂尖創新項目中脫穎而出,斬獲2025愛迪生最佳新產品獎銀獎。據了解,愛迪生獎創立於1987年,以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命名,致力於表彰重塑行業格局、推動人類進步的突破性創新,被譽為「科...
美股暴跌,我們研究了如何用加農炮把特朗普發射到太陽上 - 天天要聞

美股暴跌,我們研究了如何用加農炮把特朗普發射到太陽上

當地時間4月3日,由於特朗普宣布美國將對所有貿易夥伴全面徵收關稅的計劃,美國股市收盤暴跌,三大股指均刷新近5年來最大單日跌幅紀錄。股災降臨,不少網友都翻出了據說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15年競選期間發過的一條推特:「如果有一天道瓊斯指數單日狂跌超過1000點,那當時的總統就應該被裝進加農炮里,以極快的速度被射向...
肯雅古老森林中發現新的極度瀕危鱂魚物種 - 天天要聞

肯雅古老森林中發現新的極度瀕危鱂魚物種

《Zootaxa》雜誌正式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鱂魚,Nothobranchius sylvaticus 。這種魚屬於極度瀕危物種,在 2017 年和 2018 年的實地考察中,研究人員在肯雅東南部的一片古老森林中採集了這種魚的樣本。
比鄰星的劇烈耀斑可能危及附近行星上的生命 - 天天要聞

比鄰星的劇烈耀斑可能危及附近行星上的生命

利用ALMA,天文學家發現比鄰星經常產生高能毫米波長耀斑,這可能會顯著改變或剝離其宜居帶行星的大氣層。比鄰星距離我們僅四光年多一點,是我們最近的恆星鄰居,也是一顆高度活躍的 M 矮星。藝術家對比鄰星恆星耀斑的概念圖。圖片來源:NSF/AUI
數學家破解笛卡爾四圓定理 來自380年前的幾何難題 - 天天要聞

數學家破解笛卡爾四圓定理 來自380年前的幾何難題

莫納什大學的數學家終於解決了一個可以追溯到 17 世紀的古老幾何難題,為哲學家和數學家勒內·笛卡爾最初提出的一個等式提供了新的見解。研究人員利用受物理學啟發的先進數學工具,通過找到任意數量切線圓的一般方程,擴展了笛卡爾四圓定理。左圖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