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範圍在哪裡?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大地震?

2025年03月30日19:53:08 科學 1663

最近緬甸地震(2025年3月28日14時20分在緬甸(北緯21.85度,東經95.95度)發生7.9級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讓人關注,其中從數據看到,緬甸地震中,涉及斷裂帶已經180多年沒有重大地震,這一次的地震引起不少華南地區城市關注。

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範圍在哪裡?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大地震? - 天天要聞

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

大家都關心的是,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是否如同緬甸地震那樣的斷裂帶會有百年一遇的地震呢?

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是中國東南沿海地震帶的核心組成部分,其範圍涵蓋福建、廣東兩省及江西、廣西鄰近區域,主體沿北東向新華夏系斷裂帶展布,與海岸線基本平行。

該斷裂帶受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俯衝、碰撞影響,構造活動複雜,歷史上多次發生強震

斷裂帶南段以瓊州海峽為界,包括雷州半島海南島北部的雷瓊斷陷區,北段延伸至福建平潭島東部海域,經東山島外至南澎列島,形成長達數百公里的地震活躍帶。

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範圍在哪裡?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大地震? - 天天要聞

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

歷史上,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曾發生多次重大地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1604 年福建泉州 8.0 級地震和 1605 年廣東瓊山 7.5 級地震。

1604 年泉州地震震中位於台灣海峽,造成泉州府城 「官舍民房傾圮殆盡」,波及福建、廣東、江西等地,震感遠至浙江、江蘇。

1605 年瓊山地震震中位於今海口與文昌交界處,引發大規模陸地沉陷,約 100 平方公里陸地陷入海底,72 個村莊消失,形成著名的 「海底村莊」 奇觀。該地震還導致東寨港擴大為海南島最長港灣,至今仍可見沉陷遺迹。

進入 20 世紀後,斷裂帶活動依舊頻繁。1918 年汕頭南澳 7.3 級地震造成南澳島房屋倒塌 90%,死亡 2000 餘人,潮汕地區普遍受災。

1962 年河源 6.1 級地震是新中國成立後華南陸域最大地震,震源深度僅 5 公里,導致新豐江水庫大壩出現裂縫。

1969 年陽江 6.4 級地震造成房屋倒塌 10 萬間,27 人死亡,震中區地面出現裂縫和噴砂現象。

1994 年台灣海峽 7.3 級地震雖未造成大陸嚴重傷亡,但廣東沿海普遍有感,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範圍在哪裡?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大地震? - 天天要聞

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

這些地震案例顯示,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具有強震複發周期長、震源淺、破壞性大的特點。當前,斷裂帶仍處於活躍期,珠江口、粵閩交界等區域被列為潛在強震危險區。

2023 年佛山三水 3.2 級地震雖震級較小,但因震源淺(8 公里),珠三角多地明顯有感,再次警示該區域的地震風險。

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範圍在哪裡?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大地震? - 天天要聞

2023 年佛山三水 3.2 級地震

地質研究表明,斷裂帶南段(瓊雷地區)和北段(泉州汕頭帶)未來仍存在發生 6 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需加強監測與防禦。

在防禦方面,華南地區都在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構建了多維度地震防範體系。

監測預警方面,廣東建成 1172 個地震監測站點,廣西推進活斷層探測工程,兩省聯合開展三維地殼結構探測。

工程防禦上,嚴格超限高層建築抗震審查,2023 年廣東審批 289 個項目,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安裝強震動監測設施,同時推進老舊房屋加固和生命線工程抗震除險。應急管理通過跨區域實戰演練(如 2024 年南澳演練)、"三網一員" 群測群防體系及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提升響應能力。

公眾教育方面,廣西立法明確宣傳責任,廣東開展社區科普活動。科技支撐涵蓋 4 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深化閩粵斷裂帶聯合研究,並加強北部灣海域國際預警合作。

針對瓊雷、泉州 - 汕頭等高危區,持續優化監測網絡與風險評估,未來將進一步提升城鄉建築抗震韌性,築牢安全防線。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評論留言交流。#深圳頭條# #廣州頭條#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跨越約4億公里距離,耗費10年時間,「天問二號」開始探測小行星 - 天天要聞

跨越約4億公里距離,耗費10年時間,「天問二號」開始探測小行星

中國行星探測將迎來里程碑的一刻,「天問二號」任務發射窗口期正式敲定,準備在5月29日實施發射,開始進行中國首個小行星與彗星聯合探測任務。這次任務將耗費10年時間,探測器將飛越4億多公里,為我國深空探索再添新篇章。「天問二號」將採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其任務主要有兩大核心:一是對近地小...
面對AI抗命,該不該「如臨大敵」 - 天天要聞

面對AI抗命,該不該「如臨大敵」

(一)新華社援引英國媒體報道,美國一家研究機構最近公布了一系列針對各AI大模型的測試結果,其中,OpenAI的o3推理模型在得到「關閉」指令後,不僅拒絕執行,還篡改了代碼以免被關閉。只看這條簡短的新聞,很多人心頭一驚。「AI擁有自主意識」是
集裝箱造糧倉 機械人當「管家」——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側記 - 天天要聞

集裝箱造糧倉 機械人當「管家」——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側記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旋機械人能當糧倉「管家」了!5月27日,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長沙啟幕。在糧油重大科技創新展覽上,河南工業大學帶來的多款糧食倉儲機械人,引來大家圍觀。(5月27日,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長沙啟幕。鄭旋 攝)「別看它們小巧,行動卻非常靈敏,可代替人工,大幅提高效率。」面對...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緣」 - 天天要聞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緣」

2025年,其實是觀賞火星的好時辰。1月12日,地球迎來了久違的「火星沖日」(即火星、地球和太陽三者依次排成近似一條直線的現象),這是2022年以來這顆紅色星球離地球最近、也是亮度最大的時候,星等高達-1.3等,在此前後一個月都是火星的「最佳觀賞期限」,目前,火星的星等仍有1.2等。再見如此耀眼的火星,要等到2027年了...
新民·科技前沿|從科幻到現實,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 天天要聞

新民·科技前沿|從科幻到現實,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編者的話】備受矚目的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探測器,已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加註等工作後,順利轉入發射區,計劃5月底擇機實施發射,開啟宇宙之旅。它的前輩「天問一號」出色完成了火星環繞、着陸和巡視等火星探測任務,其繼任者「天問三號」也將開展火星採樣返回任務。啟程在即的「天問二號...
記者手記|看見那頭「熊」,一個年輕記者找回了「飢餓感」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看見那頭「熊」,一個年輕記者找回了「飢餓感」

在寫這篇報道前,我先去翻看了《冰點周刊》副主編從玉華在《非虛構:時代記錄者與敘事精神》中寫下的一篇手記:此前讀書時,從老師對如何寫一頭「熊」的講述讓我一直念念不忘——她既不了解熊的領域,甚至對動物也無甚興趣,不懷期待地去了成都,出發前連同編輯在內的預期都是「因為缺稿,你就去吧,也就是個二流稿子了,沒...
糙米中或含有更多的砷 - 天天要聞

糙米中或含有更多的砷

多吃糙米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然而美國一項研究表明,糙米中有可能含有較多的有毒物質砷,尤其是無機砷的含量較高。原因在於,大米的外殼,包括米糠會吸附較多的無機砷。糙米保留了稻穀的胚芽和麩皮,也留住了許多營養物質,如膳食纖維、蛋白質、煙酸和葉酸等。視覺中國|圖砷(Arsenic)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種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