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緬甸地震(2025年3月28日14時20分在緬甸(北緯21.85度,東經95.95度)發生7.9級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讓人關注,其中從數據看到,緬甸地震中,涉及斷裂帶已經180多年沒有重大地震,這一次的地震引起不少華南地區城市關注。
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
大家都關心的是,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是否如同緬甸地震那樣的斷裂帶會有百年一遇的地震呢?
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是中國東南沿海地震帶的核心組成部分,其範圍涵蓋福建、廣東兩省及江西、廣西鄰近區域,主體沿北東向新華夏系斷裂帶展布,與海岸線基本平行。
該斷裂帶受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俯衝、碰撞影響,構造活動複雜,歷史上多次發生強震。
斷裂帶南段以瓊州海峽為界,包括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部的雷瓊斷陷區,北段延伸至福建平潭島東部海域,經東山島外至南澎列島,形成長達數百公里的地震活躍帶。
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
歷史上,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曾發生多次重大地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1604 年福建泉州 8.0 級地震和 1605 年廣東瓊山 7.5 級地震。
1604 年泉州地震震中位於台灣海峽,造成泉州府城 「官舍民房傾圮殆盡」,波及福建、廣東、江西等地,震感遠至浙江、江蘇。
1605 年瓊山地震震中位於今海口與文昌交界處,引發大規模陸地沉陷,約 100 平方公里陸地陷入海底,72 個村莊消失,形成著名的 「海底村莊」 奇觀。該地震還導致東寨港擴大為海南島最長港灣,至今仍可見沉陷遺迹。
進入 20 世紀後,斷裂帶活動依舊頻繁。1918 年汕頭南澳 7.3 級地震造成南澳島房屋倒塌 90%,死亡 2000 餘人,潮汕地區普遍受災。
1962 年河源 6.1 級地震是新中國成立後華南陸域最大地震,震源深度僅 5 公里,導致新豐江水庫大壩出現裂縫。
1969 年陽江 6.4 級地震造成房屋倒塌 10 萬間,27 人死亡,震中區地面出現裂縫和噴砂現象。
1994 年台灣海峽 7.3 級地震雖未造成大陸嚴重傷亡,但廣東沿海普遍有感,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
這些地震案例顯示,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具有強震複發周期長、震源淺、破壞性大的特點。當前,斷裂帶仍處於活躍期,珠江口、粵閩交界等區域被列為潛在強震危險區。
2023 年佛山三水 3.2 級地震雖震級較小,但因震源淺(8 公里),珠三角多地明顯有感,再次警示該區域的地震風險。
2023 年佛山三水 3.2 級地震
地質研究表明,斷裂帶南段(瓊雷地區)和北段(泉州 — 汕頭帶)未來仍存在發生 6 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需加強監測與防禦。
在防禦方面,華南地區都在華南沿海濱海斷裂帶構建了多維度地震防範體系。
監測預警方面,廣東建成 1172 個地震監測站點,廣西推進活斷層探測工程,兩省聯合開展三維地殼結構探測。
工程防禦上,嚴格超限高層建築抗震審查,2023 年廣東審批 289 個項目,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安裝強震動監測設施,同時推進老舊房屋加固和生命線工程抗震除險。應急管理通過跨區域實戰演練(如 2024 年南澳演練)、"三網一員" 群測群防體系及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提升響應能力。
公眾教育方面,廣西立法明確宣傳責任,廣東開展社區科普活動。科技支撐涵蓋 4 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深化閩粵斷裂帶聯合研究,並加強北部灣海域國際預警合作。
針對瓊雷、泉州 - 汕頭等高危區,持續優化監測網絡與風險評估,未來將進一步提升城鄉建築抗震韌性,築牢安全防線。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評論留言交流。#深圳頭條# #廣州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