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2025年03月23日11:13:03 科學 1916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18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交流實驗方案。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針對污染物轉化與污水資源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利用微藻處理後的生活污水、水產養殖尾水、畜禽養殖污水、榨菜生產污水、釀酒污水和黑臭水體等,不僅水質達到排放標準,還能變廢為寶,轉化為飼料和生物肥料。

「微藻指那些在顯微鏡下才能辨別其形態的微小的藻類群體,我們篩選培育以污水中所含的碳、氮、磷等元素為『食』的微藻,利用它們將污水中的污染物轉化為飼料和生物肥料,從而實現污染資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減排等目標。」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負責人譚周亮說。

2016年,科研團隊在開展重離子輻照小球藻研究時,意外發現小球藻突變株對氮、磷元素表現出良好的吸收和同化能力。

在隨後的研究中,科研團隊開展了突變藻株的氨氮耐受性、生活污水處理廠現場小試和中試、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示範、水產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等一系列研究。

2022年,科研團隊經過多項研究發現,突變藻株在處理水產養殖尾水和黑臭水體方面表現出色。不僅處理後的水體水質達到相應排放標準,所回收的藻體還富含蛋白質,證明微藻可成為優質的飼料來源,為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開闢了新途徑。

2024年,經科研團隊實際測試,利用微藻處理過的生活污水,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III類標準。

2024年,科研團隊建立生活污水現場小試進行微藻深度處理,並將處理後的藻體製成藻肥,開展肥效評價實驗。結果顯示,施用藻肥不僅能有效減少化肥的施用量,還能顯著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

「未來,隨着技術的不斷優化和推廣,微藻處理污水技術有望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助推污水高碳處理工藝轉型為『低碳生產工藝』,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譚周亮表示。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用藻液對蔬菜施肥。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18日,在成都市大邑縣污水處理廠,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收集實驗用生活污水。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觀察微藻擴培情況。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觀察重離子突變藻株生長情況(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18日,在成都市大邑縣污水處理廠,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為實驗收集樣本。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譚周亮在整理功能微生物菌種資源(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用藻液培養的蔬菜根系(右瓶)生長明顯優於用清水培養的根系(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查看微藻肥料促小麥出苗效果。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譚周亮(左)在向當地一名水產養殖戶了解飼料投喂情況(2022年4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18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做實驗。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成都金堂海天水務有限公司,譚周亮(左)向公司負責人了解其團隊自主研發的微生物細胞活性檢測設備在污水處理中的使用情況(2022年8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譚周亮在一處水產養殖池塘中提取水樣(2022年4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成都金堂海天水務有限公司,譚周亮(左)在現場指導學生進行實驗(2022年8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商討實驗方案(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譚周亮(左)在與當地一名水產養殖戶交流(2022年4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譚周亮在檢查重離子突變藻株選育結果(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譚周亮在查看藻類培養情況(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18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在實驗室內合影。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來源: 新華網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死亡中誕生愛的秩序:《破·地獄》及其「止血」「催淚」的情感技術 - 天天要聞

死亡中誕生愛的秩序:《破·地獄》及其「止血」「催淚」的情感技術

由陳茂賢執導、上映於2024年末的電影《破·地獄》,憑藉對喪葬儀式的傳統再現,家庭、性別、生育等時下倫理困境的全景式掃描,以及講述者自身舒緩穩健的敘事節奏,在香港票房登頂,迅速摘得了「華語電影票房冠軍」的驚人成績。影片中,婚禮策劃師道生由於債台高築,經親友介紹轉業為喪儀經紀人,他不僅與喃嘸師傅文哥成為了...
院士專家熱議全市科技大會 - 天天要聞

院士專家熱議全市科技大會

構建「研轉投產強」創新鏈,貫通全鏈條發展通道——院士專家熱議全市科技大會4月2日召開的全市科技大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曉強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視察甘肅、蘭州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設科技強市,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蘭州篇章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會議引發在蘭院...
邯鄲佛山野生動物園:已找到逃跑的黑熊,並安全轉移至園內 - 天天要聞

邯鄲佛山野生動物園:已找到逃跑的黑熊,並安全轉移至園內

日前,河北邯鄲佛山野生動物園有熊出逃的消息引發關注。微信公眾號「邯鄲佛山野生動物園」4月3日發佈情況通報稱,當天傍晚7點多,已經找到了逃跑的小黑熊,並安全轉移至該園。 據@九派新聞 和新京報此前報道,4月3日,有網友發帖稱,河北邯鄲佛山野生動物園有熊出逃。邯鄲市永年區永合會鎮新安村相關人員表示,熊從佛山野生...
全球人工智能非洲峰會在盧旺達開幕 - 天天要聞

全球人工智能非洲峰會在盧旺達開幕

當地時間4月3日,為期兩天的全球人工智能非洲峰會在盧旺達基加利會議中心開幕。本次峰會以「人工智能與非洲人口紅利」為主題,吸引了來自95個國家的1000餘名政商學界代表參會,包括多位國家元首、科技企業高管和專家學者,逾百家人工智能企業參展,創下非洲大陸人工智能領域最大規模會議紀錄。 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在開...
自然界的十大演化「怪咖」,一個比一個離譜(上) - 天天要聞

自然界的十大演化「怪咖」,一個比一個離譜(上)

在浩瀚的生物進化長河中,有許多生物以其獨特而奇異的演化路徑,成為了自然界中的佼佼者。這些生物不僅讓我們驚嘆於生命的多樣性,也讓我們對進化論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探索動物進化史上的十大演化怪咖。
在釣魚自製餌料、窩料時輕麩、麩皮、麥麩的使用方法(Deepseek) - 天天要聞

在釣魚自製餌料、窩料時輕麩、麩皮、麥麩的使用方法(Deepseek)

在自製釣魚餌料和窩料時,輕麩、麩皮和麥麩各有獨特作用。以下是它們的詳細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一、材料特性區分輕麩:經加工的小麥麩皮,質地輕盈細膩,霧化性強,能減輕餌料比重,適合調整狀態。麩皮/麥麩:小麥加工副產品,含纖維和粗顆粒,提供散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