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觀點:美國國旗在月球上飄揚,但月球沒有空氣,不可能有風。
- 科學解釋:
國旗看似「飄揚」是因為宇航員在插旗時用力旋轉旗杆,導致布料產生褶皺和慣性運動(類似彈簧的振動)。由於月球沒有空氣阻力,這種運動會持續更久,但並非被風吹動。NASA在後期任務中改用了橫向支撐桿固定旗幟。
2.觀點:登月照片中沒有星星,背景一片漆黑。
- 科學解釋:
月球表面反光極強,相機的曝光時間必須調短以避免過曝(類似白天用手機拍不到星星)。而星光非常微弱,短曝光下無法被相機捕捉。現代月球探測器的高動態範圍照片可以清晰顯示星空。
3.觀點:登月艙的引擎噴口下方沒有撞擊坑,着陸不真實。
- 科學解釋:
登月艙引擎在接近月面時會降低推力(避免揚塵干擾),且月球表面土壤主要由細小顆粒和硬質風化層組成,引擎噴流只會吹散表層浮塵,不會形成明顯撞擊坑。探測器拍攝的着陸點也證實了這一點。
4.觀點:宇航員在高溫的月面環境下未被烤焦。
- 科學解釋:
月球晝夜溫差極大(白天約127°C,夜晚-173°C),但阿波羅任務均選擇月晝初期(溫度約30-50°C)着陸。宇航服內置多層隔熱和冷卻系統,且月壤導熱性差,熱量不會快速傳導。
5.觀點:登月視頻中的陰影方向不一致,疑似使用攝影棚燈光。
- 科學解釋:
月球只有太陽一個光源,但月面地形起伏和反光會導致陰影方向看似不同。例如,斜坡或岩石反光會形成局部明暗差異。此外,廣角鏡頭也會扭曲陰影的視覺效果。
6.觀點:范艾倫輻射帶會殺死宇航員,人類無法穿越。
- 科學解釋:
范艾倫輻射帶的高能粒子確實存在危險,但阿波羅飛船以高速(約4天往返)穿過輻射最弱的區域,宇航員受到的輻射劑量約為50毫西弗(相當於一次CT掃描),遠低於短期致命劑量(1000毫西弗)。
7.觀點:蘇聯未質疑登月,說明是美蘇合謀。
- 科學解釋:
蘇聯通過「月球車計劃」和無線電監測確認了阿波羅任務的真實性。冷戰時期雙方均嚴密監視對手,若造假必被揭露。此外,中國、日本、印度的探測器也拍攝到阿波羅登月遺迹。
8.觀點:登月岩石成分與地球岩石相同,可能是偽造的。
- 科學解釋:
月球岩石缺乏水合礦物,含有獨特的撞擊熔融玻璃(如「斜長岩」),且同位素比例與地球岩石差異顯著。全球多個獨立實驗室(包括蘇聯)均驗證過其月岩特性。
9.觀點:登月視頻中宇航員跳躍高度與月球重力不符。
- 科學解釋:
月球重力是地球的1/6,但宇航員身穿笨重的宇航服(約82公斤),跳躍高度受限。視頻中他們的垂直跳躍高度(約45厘米)和動作延遲完全符合月球重力環境下的物理規律。
10.觀點:現代技術無法再次登月,說明當年是假的。
- 科學解釋:
現代登月難度主要源於政治意願和資金優先級,而非技術缺失。阿波羅計劃耗資超250億美元(現價約1500億),占當時美國GDP的0.5%。目前多國(如中國、美國阿爾忒彌斯計劃)已重啟登月,技術更先進但目標不同(如長期駐留)。
總結
登月陰謀論的漏洞大多源於對基礎物理、航天工程或歷史背景的誤解。阿波羅任務留下了大量可驗證的證據,包括:
- 月面激光反射器(多國持續接收信號)
- 高清衛星拍攝的登月遺址(如LRO探測器影像)
- 獨立第三方(包括敵對國)的科學確認。
科學界對登月的真實性有壓倒性共識,陰謀論多基於片面解讀或娛樂化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