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彭雅惠
一隻被命名為「2025-013」的豹貓,逃脫了「英年早逝」的厄運。
今年年初,這隻意外被捕鼠夾夾斷左後腿的年輕豹貓,在長沙生態動物園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接受截肢手術,術後近一個月,有了科學護理和充足食物,再無性命之憂。
「這隻豹貓已不再適合野外生存,今後由長沙生態動物園收養。」省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負責人說。

(2025年2月初,豹貓「2025-013」截肢手術成功。 通訊員 攝)
3月3日,是第12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全省各地圍繞「加大物種保護投入力度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主題展開系列活動,近年來湖南人保護野生動植物的許多故事浮現人前。
救治,帶來更多生的希望
春雨清寒,長沙生態動物園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內24小時保持溫暖。「2025-013」眯眼躺着,後肢新肉生長雖讓它稍感不適,但精神、食慾、食量已基本恢復。每當飼養員經過,它會儘力在籠中跟隨,表現出對人的親近。
「要盡量讓它保持野性。」中心相關負責人解釋,不少野生動物會因為得到救治而對人類產生親近、依賴。
4年前,為了「加強『旗艦』物種、特有物種保護,推進遺傳資源保護管理」,我省林業部門依託長沙生態動物園獸醫院建立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配備20人的專業隊伍、140餘人的後備力量。
「收容救護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很多市民發現因迷途、受傷、病弱等原因需要救助的野生動物,往往會聯繫當地林業部門、報警或直接聯繫中心,4年多里,中心已救護10000餘只(羽)野生動物。

(壺瓶山核心保護區內,1隻受傷黑熊得到救治,保住了野外生存能力。 通訊員 攝)
在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幼年金雕闖入農戶家抓雞被圍網纏傷,救護人員為其治傷,並人工餵養到它具備獨立捕食能力;黑熊被廢棄獸夾夾傷而無法動彈,持續咆哮引起巡林人員注意,最終,公安幹警配合林業部門將其成功解救,妥善處理了傷口,保住其生存能力;獼猴出現風濕病癥狀被驅逐出猴群,救護人員治好了它……
「在野外,傷病很可能令動物喪命,人類的救護給它們帶來更多生的希望。」省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負責人表示,收容救護野生動物有利於保護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更是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重要一環。
保護,達到前所未有的力度
驚蟄既來,水位上漲,氣溫漸升,到了候鳥大舉北遷的季節。
湖南「南大門」永州藍山縣全境基本都是候鳥遷徙區域,全省12條重要候鳥遷徙通道重點保護區域中,該縣佔3處。每年3月至5月初,數以百萬計的候鳥從此過境。
「我們將候鳥保護站點全部遷移到『千年鳥道』的關鍵隘口處,從3月份開始值守人員入駐,24小時值守。」藍山縣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站負責人介紹,候鳥保護是大事,縣裡投入數百萬元購置集裝箱房屋、監測候鳥設備及護鳥設施等,確保所有進入候鳥遷飛通道的人員都接受檢查。

(藍山縣在南風坳「千年鳥道」設立集裝箱房屋護鳥值守點。 彭雅惠 攝)
為護航候鳥安全遷徙,我省設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指揮系統,14個市州、122個縣市區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雪峰山脈、羅霄山脈、武陵山脈、南嶺山脈以及洞庭湖等候鳥重要遷徙通道、棲息地,共建成保護站點43個;多地探索候鳥保護聯保聯防機制,實現「護鳥組織聯建、護鳥執法聯管、生態教育聯手、生態經濟聯謀」的四聯發展。

(2024年,我省與周邊地區聯手啟動五省(區)候鳥遷飛通道跨區域聯合保護行動。 通訊員 攝)
「候鳥保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大力保護候鳥同時,我省還實施了25種「十四五」重點物種保護行動,促進種群恢復。
比如,針對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莽山烙鐵頭蛇,省林業部門制定保護管理方案和重點物種監測方案,開展常態化監測;針對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穿山甲,我省探索建設保護小區,連續兩年監測到穿山甲新生個體。
野歸,最好的救護
從2024年11月開始,一批珍稀瀕危植物在湖南的山川開啟回歸之途。
省植物園科研人員攻克水松、小葉紅豆、長序榆、長柄雙花木等瀕危植物人工擴繁技術,培育出一批幼苗,將他們栽種到溫暖、濕潤南嶺山脈進行「野培」。

「這些珍稀植物因為坐果率低、分佈狹窄等原因,野生種群越來越少,甚至已經成為極小種群植物。」省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負責人介紹,我省依託自然保護區、原生境保護小區、原種場等,鋪開野生動植物就地保護網絡;依託植物園、動物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等,逐步形成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網絡,但囿於物種本身的原因和時代變遷影像,這些保護還不足以讓瀕危物種轉危為安。
因此,省植物園科研團隊展開珍稀瀕危植物野外回歸試驗,將其種質擴繁後移植到原生境或相似生境中實現資源保護,期待它們在大自然中重新實現「子孫昌盛」。
「擴大這些物種野外種群數量,需要長期監測該物種的環境適應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等生物學習性。」省植物園科研團隊介紹,通過前期調研,科研人員在我省水松、小葉紅豆、長序榆、長柄雙花木野外資源收集地附近篩選了生境氣候類似區域,將人工繁育苗木進行了遷地保護,並啟動野外回歸監測,「結果如何,現在還不能確定,但讓野生動植物回歸野外,才是最好的救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