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美國對華科技戰為何事與願違?

2025年01月04日15:52:03 科學 1221

2025年是量子力學誕生100周年,也是量子科學與技術國際年。然而,新年伊始,美國政府限制國內個人和公司投資中國量子計算等先進技術的新規正式生效。分析人士指出,美方出於政治利益蓄意打壓中國高科技發展,但它最終會發現事與願違。


量子科技居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主要分為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三大領域。中美作為世界兩大科技強國,在量子科技的三大領域中各具優勢。近年來,中國的量子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觸動了某些美國政客的敏感神經。2024年10月28日,美國政府以美在華投資可能「威脅國家安全」為名,發佈了主要針對中國半導體、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的投資禁令,並於今年1月2日生效。


國際銳評|美國對華科技戰為何事與願違? - 天天要聞


在華投資怎麼就威脅「美國安全」了?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跟《國際銳評》交流說,當前美國對華競爭態勢愈演愈烈,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美方假借「國家安全」之名實施新規,目的就是加強在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的制約,以打壓中國的競爭優勢。這反映出美國政客對中國科技發展之快蔓延的焦慮。


正是在這種零和思維的左右下,中美科技合作這幾年經歷了較大波折。從對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封鎖制裁,到採取技術管控、交流阻斷、人才封鎖等手段,美國不斷人為設置障礙,實施所謂科技「冷戰」及「脫鉤」。


美方這麼做達到目的了嗎?事實證明是徒勞的。截至2023年底,中國自主研發的量子計算機——「九章三號」已成功實現100個量子比特糾纏態製備,成為全球首個達到此里程碑的國家。再比如,在芯片領域,美國政府的打壓反而促使中國芯片設計、芯片設備、晶圓產能在市場需求拉動下飛速進步。巴西《論壇》雜誌網站1日發文指出,「儘管美國拚命阻撓中國的進步,但中國正朝着技術自立自強的方向邁進」。


國際銳評|美國對華科技戰為何事與願違? - 天天要聞


那麼,美方限制投資的新規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2024年7月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量子市場投資主要來自本土企業,佔比超過四分之三。這意味着,美方新規對中國的影響有限。相比之下,美方自身倒會嚴重受損。報告還顯示,除中國本土投資外,美國是中國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半導體等領域的主要投資國之一。過去幾十年里,蘋果微軟、通用、IBM特斯拉英特爾高通等美企紛紛投資中國。受美國限制投資的新規影響,預計相關企業在華利潤和商業空間將被壓縮。另外,隨着大批中國優秀留學生和華裔科技人才受到打壓,美國國內智力資源流失嚴重,不利於自身科技進步。正如英國《經濟學人》網站指出,美方高估了自身限制中國科技發展的能力,也低估了為此所付出的代價。


從兩國關係來看,美方這麼做也不符合中美科技合作一貫的協定精神。就在去年12月13日,《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在北京完成續簽。作為中美建交後簽署的首批政府間協定之一,過去幾十年,這一協定見證了兩國科技合作的雙贏以及給世界帶來的利好。比如兩國在控制亞洲甲蟲傳播領域的合作,避免了美國可能高達1380億美元的損失;兩國科學家共同發現葉酸可以有效預防神經管缺陷,幫助了全球數百萬新生兒;2009年建立的中美清潔能源研究中心(CERC),推出了多項提高建築能效的創新技術……


大量科研成果印證:中美加強科技合作,雙方乃至全球都受益。正因此,美國不少科研機構和人士一再發聲,稱中美科技合作於美國有利,批評美國政客為牟取私利干擾破壞兩國正常合作。以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美國學界表示,不與一個新興的科學超級大國合作是有風險的,「將失去了解和觀察中國科技發展的渠道與機會,以及優質的科研合作平台、功底紮實的留學生團隊等」。


中美科技創新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彼此的機遇。當前,中美在人工智能、外太空治理等高科技領域都是領頭羊,雙方加強合作不僅能推動各自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還有助於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拉動全球經濟、增進世界人民福祉。這也是中美作為兩個大國應當承擔的特殊責任。


再過半個月,美國將迎來新一屆政府。希望美方理性看待中美科技合作,糾正錯誤做法,與中方相向而行,讓中美科技合作的成果造福兩國、惠及世界。正如巴基斯坦前總統新聞秘書卡馬爾·巴希爾近日撰文指出,中美攜手進步符合兩國人民福祉與全球共同利益,謀求合作的道路或許曲折,但必將通往一個更加和平、繁榮和穩定的未來。


(國際銳評評論員)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在鳥兒的世界裏,春天似乎更長一些 - 天天要聞

在鳥兒的世界裏,春天似乎更長一些

北京的春天很短。這或許是在北京生活的人的共識。北京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對靠北,立春時節,天氣還異常寒冷,可以說絲毫感覺不到春天的氣息。判定入春,在氣溫上倒是有一個科學的標準。依據《氣候季節劃分》,北京的入春時間通常在每年3月中下旬。此時,北京城內已是春暖花開,公園裡的山桃、櫻花、玉蘭等爭相開放,其他的植...
集成創新與原始創新 - 天天要聞

集成創新與原始創新

重讀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心中的一個困惑得到解答。老一輩科學家靠什麼方法,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就實現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誓言?文中記載,黃旭華有一個觀點近乎口頭禪:「在現代,尖端通常不過是常規的組合……綜合就是創造。
天文學家警告:地球或遭「鳥翼」狀太陽噴發衝擊 - 天天要聞

天文學家警告:地球或遭「鳥翼」狀太陽噴發衝擊

周二,天文學家觀測到太陽北半球出現巨大的「鳥翅膀」狀噴發,過熱等離子體波洶湧翻騰。 這股太陽物質細絲長度超過100萬公里,是地球到月球距離的兩倍還多。如今,科學家預測,此次細絲噴發的一部分....
潮聲丨從化石到生命的「逆向」探索 1萬年前滅絕的恐狼「復活」 - 天天要聞

潮聲丨從化石到生命的「逆向」探索 1萬年前滅絕的恐狼「復活」

潮新聞客戶端 執筆 謝丹穎 張苗恐狼是啥?如果你看過前些年大熱的美劇《權力的遊戲》,應該對冰原狼有印象吧?冰原狼的原型,正是恐狼,已在地球上消失萬年之久。如今,它們「復活」了?恐狼曾在熱門美劇《權力的遊戲》中以斯塔克家族的伴侶而聞名,但它實
新毒株來襲了?專家提醒:囤葯不如保護自己 - 天天要聞

新毒株來襲了?專家提醒:囤葯不如保護自己

新冠病毒又來了?我們要做什麼準備?近期,隨着氣溫變化和人群流動增加,全球多地出現新冠病毒感染人數上升的趨勢。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新冠新毒株正在突襲美國。自2023年10月以來,多國報告了新型變異株的傳播,其中XBB.1.5和BA.2.86等亞
五億年前三眼海怪現世:26節身軀改寫進化認知 - 天天要聞

五億年前三眼海怪現世:26節身軀改寫進化認知

近日,加拿大考古團隊在寒武紀岩層中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這種被命名為」莫斯拉·芬托尼」的海洋生物不僅長有三隻眼睛,其多達26節的軀體結構更顛覆了科學界對生物體節演化時間的認知。這項發現為研究現代節肢動物起源提供了關鍵線索,也重新定義了人類對五億年前海洋生態系統的理解。2025年5月,由讓-伯納德·...
百萬公里「鳥翼」太陽爆發,24小時內或衝擊地球,地磁暴與極光預警 - 天天要聞

百萬公里「鳥翼」太陽爆發,24小時內或衝擊地球,地磁暴與極光預警

5月15日,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場罕見的巨型太陽活動——一片跨度超96萬公里的熾熱等離子體帶從太陽北半球噴發,形成壯觀的「鳥翼」狀結構。這場爆發可能在未來24小時內對地球產生輕微衝擊,或引發地磁擾動及極光現象。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衛星記錄,此次噴發的等離子體帶長度達96萬公里,是地月平均距離(約38.4萬公里)的...
PEEK行業交流0515 - 天天要聞

PEEK行業交流0515

Q&AQ:當前 PEEK 材料的價格是否也是阻礙其在機械人領域大規模應用的原因之一?未來從成本角度來看,是否會有一些變化?各企業是否有大幅降低成本的可能性?A:PEEK 材料大幅降價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