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世紀登月之爭,將發生「三大改變」,月壤突然可以產生水了

2024年08月28日17:33:14 科學 1275

我國科學家通過對嫦娥5號採回的月壤進行研究,發現可以通過加熱的方法直接從月壤中產生水,1噸月壤將可以產生約51~76千克水,相當於100多瓶500毫升的瓶裝水,基本可以滿足50人一天的飲水量。

這一發現顛覆了開發利用月球先找水的思路,變「找水」為「生水」,將對目前愈演愈烈的中美登月之爭產生3個方面的影響:

中美新世紀登月之爭,將發生「三大改變」,月壤突然可以產生水了 - 天天要聞

一、登月點選擇將發生改變。

嫦娥六號選擇的着陸和採樣區是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這裡有許多獨特的優勢和發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許多人認為中國首次載人登月的着陸點也將選在這裡。

南極-艾特肯盆地,位於月球背面,是月球上最大、最深和最古老的撞擊盆地,同時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隕石坑。直徑為2500公里,深度約13公里。

1959年,蘇聯月球三號探測器成功拍攝到了月球背面的第一張照片。1968年,阿波羅8號首次觀察到南極-艾特肯盆地。1994年,美國的克萊門汀號月球探測器首次獲得了月球背面的全球數據。2019年1月,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着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着陸,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2020年2月26日,中國的「玉兔二號」首次揭示月球背面地下40米的地質分層結構。

月球南極地區有低洼的環形山坑底,也有高聳的山峰,地形複雜。極區內的某些高地可以連續暴露在陽光下數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而不受陰影影響,光照充足,被稱為「永晝峰」,一些靠近南極的區域會長時間地處在陰暗之中而未受到陽光的照射,被稱為永久陰影區。陰影區極有可能有「水冰」存在,這為科學家們在月球上找水帶來了希望。

為了實現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軟着陸,專門發射了鵲橋二號中繼星。最終,嫦娥六號於今年5月3日發射,歷經53天,6月25日返回,採集月球背面樣品1935.3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從月球背面採樣返回。

目前,對嫦娥六號採集的月背土的研究還在進行中,尚無任何研究成果發佈。但普遍認為一定會有突破性發現,如果能發現大量「水冰」,中國第一次載人登月點就會選在這裡,美國重返月球也會選在這裡。

但現在,在嫦娥五號採回的月壤中發現了產生水的全新方法,而嫦娥五號是從月球正面的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取回來的,這必然會影響到對新世紀載人登月點進行重新思考和選擇。

中美新世紀登月之爭,將發生「三大改變」,月壤突然可以產生水了 - 天天要聞

二、月球基地選址將發生改變。

極地的水冰和陽光對月球基地的建設無疑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其嚴苛的環境條件也對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這一點,與地球進行一下比較也許更容易加深理解,在極地或者高山上搞建設,難度肯定會超過在平地上搞建設。另外,在月背建基地,難度也遠遠超過在月球正面建基地。

而嫦娥五號着陸的月球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就不一樣了。呂姆克山脈附近是月球上最大的月海——風暴洋的北部,其山坡雖然陡峭,但周圍為平原所環繞,提供了相對平坦的着陸區域。

月海的主要優勢在於其相對平坦的地形,廣闊空間為大規模的工業活動提供了可能,對於未來發展月球採礦業、製造業,甚至建設太空前沿基地都是至關重要的。

相比於極地,月海區域雖然沒有「永晝」,但也沒有極地那樣的「永夜」,仍然可以通過太陽能發電。

現在,中國科學家通過創新的解決方案解決了水的問題,月球基地還要建在月球極地嗎?恐怕過去制定的月球基地建設方案都要重新審視了。

三、未來開發利用地外星體的模式將發生改變。

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月壤加熱可以產生水的關鍵,是月壤礦物中含氫量很高。而在5種月壤主要礦物——鈦鐵礦、斜長石、橄欖石、輝石、月壤玻璃中,鈦鐵礦含氫量最高。對月壤鈦鐵礦加熱後同步生成大量單質鐵和水蒸氣氣泡,而其他含鐵月壤礦物加熱後生成了少量單質鐵和水蒸氣氣泡。也就是說,在產生水的同時還有產生鐵,而鐵無疑也是建設月球基地的重要材料。

中美新世紀登月之爭,將發生「三大改變」,月壤突然可以產生水了 - 天天要聞

人類在月球建基地,不僅是為了採礦和資源利用,更大的目標在未來,是人類邁向深空探索和定居的跳板。

通過在月球上建立自給自足長期生存的基地,積累的經驗和技術,將為未來火星甚至更遙遠星球的探索奠定基礎。

因此,中國科學家的這一發現,一但在月球得到驗證和應用,將會用於其他地外星體的開發利用,意義深遠。

今天的話題就聊到這裡,歡迎您的參與,留言、點贊、關注都是寶貴的支持,謝謝!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新華社記者劉禎7月的北京,驕陽似火。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運動場座無虛席,熱烈的氛圍比驕陽更勝。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度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這裡舉行。萬餘名畢業生即將從這個被稱作「離科學最近的地方」啟程,奔赴各自的科學之路...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 天天要聞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7月6日,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聚焦前沿科學、產業趨勢與政策創新,邀請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推動我國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塑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殷勇致辭並宣布活動開幕。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謝遠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 天天要聞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體世界裏,免疫系統就像是守護健康的「齊天大聖」,時刻警惕着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準打擊敵人,首先得搞清楚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來的「妖精」,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自我」與「非我」的識別。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里,妖怪們變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圖矇混過關。人體里也一樣,各...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 天天要聞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引言在人類基因組中,有一片廣袤而神秘的「禁區」,它佔據了每條染色體的核心位置,卻長期以來讓我們束手無策。這片區域就是着絲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滿了高度重複的DNA序列,結構複雜多變,讓傳統的基因測序和分析技術在此屢屢碰壁。然而,這片「禁區」卻掌握着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能否被精確...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 天天要聞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引言人類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讓我們在清晨糾結於吃什麼早餐,也能驅動我們去攻克癌症、探索遙遠的星辰。我們能從寥寥數次的演示中學會舞步,能進行複雜的因果推理,還能被無盡的好奇心驅使去創造藝術和科學的奇蹟。這種舉重若輕、觸類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義了我們之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能 (AI)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