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粵港澳科普交流平台 廣州堅持科普發展「引進來」和「走出去」

2024年05月17日20:51:32 科學 4459

5月17日下午,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局指導,廣東科學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廣州科普聯盟主辦的2024年粵港澳科普交流系列活動暨科普能力培訓會在廣東科學中心圓滿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廣州科普聯盟、廣東省科技館研究會成員單位代表、科普融媒體戰略共建單位和媒體單位代表等約300人參加會議。

搭建粵港澳科普交流平台 廣州堅持科普發展「引進來」和「走出去」 - 天天要聞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廣州堅持科普發展「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聚焦科普熱點、難點和痛點,先後舉辦兩岸及港澳地區科普論壇、科學文化傳播交流論壇、大灣區青少年科學營、粵港澳科普表演秀展演及進校園等系列科普文化交流合作和品牌活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普人才、科普模式、科普信息流通共享,發揮「1+1>2」的聚合效應,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和一體化發展,推動形成「開源、開放、協調、共享」的科普大格局。

本次活動以「新時代 高質量 大科普」為主題,旨在探討新時代背景下科普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新手段和新思路。活動特邀香港科學館總館長李為君、澳門科學館館長邵漢彬以及中國衛星氣象領域科學傳播專家、「典贊·2023科普中國」年度科普人物、正高級工程師曹靜作《香港科普潮匯聚》《構建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的科技教育生態》《ai背景下高科技科普教育的創新與實踐》主題分享。

李為君結合香港科學館科普實踐,就科普工作如何融合本地科學教育課程,培養青少年科學思維、探索未知的興趣和創新意識,提升廣大青少年科學文化素養,助力創新人才培養進行了分享。邵漢彬結合當前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及國家數字化轉型,分享了信創的核心理念、關鍵技術領域以及如何構建多維度的信創科技教育生態。

曹靜則結合ai和航天兩大熱點,通過梳理近年在新科技大背景下進行科學傳播創新與實踐的做法、取得的成效、面臨的挑戰,向參會人員闡述了科學傳播的基本特徵、時代特點,以及對科普工作者的重要引導作用。

搭建粵港澳科普交流平台 廣州堅持科普發展「引進來」和「走出去」 - 天天要聞

在圓桌交流環節,專家們圍繞新科技、數字化如何運用於科普工作、科技和教育如何深度融合等問題進行了交流。會議以專題報告、圓桌交流及現場互動的形式開展,受到參會人員的一致好評。

下一步,廣州將繼續依託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和廣州科普聯盟等聯盟力量,廣泛搭建粵港澳人才跨地域、跨領域、跨學科的交流平台,舉辦更豐富、更多元的科普品牌活動,推動粵港澳科普基地和科普人才深入交流、融匯互鑒、共同發展。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武威 通訊員:李早花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武威 通訊員:李早花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廖黎明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世界首頭人工繁育長江江豚又當「爸爸」 - 天天要聞

世界首頭人工繁育長江江豚又當「爸爸」

中新社武漢6月20日電(記者 馬芙蓉)世界首頭在全人工環境中成功繁育的長江江豚「淘淘」,近日又喜獲「愛子」。武漢白鱀豚館20日召開媒體見面會,介紹「淘淘」及其子最新情況。「淘淘」於2005年7月5日在武漢白鱀豚館出生。
量子力學如此詭異,是不是意味着我們的人生毫無意義? - 天天要聞

量子力學如此詭異,是不是意味着我們的人生毫無意義?

量子力學,這門描述微觀粒子行為的物理學分支,以其獨特的理論和實驗結果,顛覆了人們對物質世界傳統認知的局限。量子力學中的疊加態和糾纏態等現象,以其超越日常經驗的詭異特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不僅如此,這些現象在哲學層面也引發了深遠的思考,
明天,人工增雨! - 天天要聞

明天,人工增雨!

經歷了連續幾天的高溫終於雨要來啦~就在剛剛徐州氣象發佈人工增雨作業公告將於6月21日上午到6月21日夜間擇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具體情況跟着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來源丨徐州發佈、徐州氣象一審丨蘋果二審丨李璇三審丨仝勛監製丨劉礫總監製丨魯曉波「無線睢寧」商務合作:13815355808(微信同號)點和擴散一下...
上市公司3萬噸鈉電項目獲批 - 天天要聞

上市公司3萬噸鈉電項目獲批

上市公司3萬噸鈉電項目獲批作者:劉澤排版:點點起點鈉電關注到,6月19日,湖北虹潤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申報的「湖北虹潤鈉離子電池材料項目」獲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批複。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3.
武大博士畢業生高晟俊將前往極地科考站工作:能忍受寒冷和孤獨 - 天天要聞

武大博士畢業生高晟俊將前往極地科考站工作:能忍受寒冷和孤獨

6月20日,武漢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在九一二操場舉行。值得注意的是,儀式前,測繪學院博士畢業生高晟俊獲得了學校專門為其定製的學位服,在校徽下綉上他的武大學號。 高晟俊。圖/武漢大學微博 同日,高晟俊告訴九派新聞,他今年35歲,即將前往極地科考站工作,延續科考生活。 他對極地測繪的興趣源於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
人這輩子,最頂級的認知:要有「祛魅」思維 - 天天要聞

人這輩子,最頂級的認知:要有「祛魅」思維

01近些年,網絡上出現了一個熱詞,祛魅。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對於科學和知識的神秘性、神聖性、魅惑力的消解。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拿學歷來說,有人提出了一個觀點,要對學歷祛魅。意思是,我們要正確看待學歷,而不能認為學
擁抱「科學的春天」 大灣區躋身全球頂尖科技集群 - 天天要聞

擁抱「科學的春天」 大灣區躋身全球頂尖科技集群

伴隨着新質生產力成為各界的熱詞,一個新的「科學春天」正在到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着力邁向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過程中,創科已然成為最重要的賦能者之一。在「機遇灣區」走訪活動中,創科也成為政產學研都無法繞開的一個關鍵詞。
植物如何抵抗和適應氣候變化?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機制 - 天天要聞

植物如何抵抗和適應氣候變化?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機制

中新網北京6月19日電(記者 孫自法)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地球上的植物是如何抵抗和適應的,長期以來頗受學界關注和持續開展研究。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6月19日向媒體發佈信息說,該所科研團隊和美國高校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研究發現,儘管氣候變暖導致植物生長季節延長,但植物仍能保持葉片生長和衰老時間的穩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