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院士王振義:多問一個「為什麼」,就有可能發現新的理論

2024年02月23日07:15:40 科學 1407
百歲院士王振義:多問一個「為什麼」,就有可能發現新的理論 - 天天要聞

30年前,中國工程院在北京成立,首批聘任96位院士,王振義名列其中。30年後,這位百歲院士依然以極大的熱情關注着醫學的進步、關心着醫師的成長。

在為醫、為師上,他有兩條經驗之談:一個是團隊帶頭人很重要,一個是創新必須堅持不懈。

團隊帶頭人很重要

1994年,王振義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年後,他就將血研所所長的位置讓給了年輕人。有人不解地詢問:你還在往上發展,怎麼一下子退下來了?王振義回答:要考慮年輕人個人的發展,也要考慮血研所的未來。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王振義明白,一個人的事業先是往上走,但到了頂點後,受到年齡、體力等各方面的限制,不可避免地會往下走。有什麼辦法使事業始終保持向上呢?就是在當你看到或是感到往下走時,讓合適的人來頂替你。你的目的是事業,而不是個人。只有這樣,個人雖然按照拋物線規律,到了高處總會往下,我們的事業卻可以永遠向上發展。

王振義認為,一個團隊裏面,帶頭人是很關鍵的。帶頭人的理念是什麼,是否清楚自己的目標和目的是什麼,是動腦筋去賺錢,還是為了科學、為了解決問題、為人類作出貢獻,關乎團隊的發展。

關於人才選拔,王振義認為不應以個人感情親疏為標準,而要任人唯賢、唯才是舉。這就需要團隊帶頭人頭腦清楚,能夠全面地、發展地看人。評定一個人,不是主要看他講得怎麼樣、寫得怎麼樣,而是看他做得怎麼樣、走得怎麼樣。

多問一個「為什麼」

青霉素的發現者弗萊明在做實驗時發現,細菌培養皿上有一塊地方不長細菌。換別人也許會想,這是偶然現象,不足為奇。但弗萊明留了個心眼,猜測可能有一種未知物質抑制了細菌的生長。「好奇心+細心」驅使下,最終讓他發現了青霉素。

這個故事,王振義經常跟身邊人講。他認為,每一個異常現象的出現都值得注意。「比如說醫生給患者看病,用藥後,80%的患者好了。一般來說,這就夠了。但有心的醫生會問,另外的20%為什麼無效?」

在王振義看來,創新就是試圖改變生活、工作各個方面所碰到的問題。對事物是就事論事地看,還是不斷地問「為什麼」,最後的收穫會有很大不同。很多醫學上的創新就是建立在已有研究基礎上的。多問一個「為什麼」,就有可能發現新的理論。這就是創新。

對創新的條件,王振義有過一番系統思考:

第一個重要條件是敢去想。創新,就是比別人多想一些的能力。有的是設想,有的在當時看來可能就是幻想。

第二個重要條件是有適宜的環境。小環境包括家裡的父母妻兒兄弟姊妹,大環境是要有一個具備創新思維的團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就是幾個化學家、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在一起工作相互啟發的產物。

第三個重要條件是要有堅持精神、犧牲精神。堅持,有的時候是一種犧牲,可能努力了10年也沒什麼成果,但至少告訴世人,這條路是走不通的。這也是一種貢獻。

「機會與堅持是密不可分的。要敢於設想甚至幻想,要創造環境,更要勇于堅持。」王振義是這樣理解的,也是這樣做的。

百歲院士王振義:多問一個「為什麼」,就有可能發現新的理論 - 天天要聞

王振義 1924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王振義的微信里,有上萬條「未讀信息」。龍年春節,這位百歲老人收到了不少拜年短訊。有來自領導的、親友的、學生的,但更多的是來自海內外患者朋友的問候與祝福。「謝謝大家的關心!」

回顧自己的從醫路、從教路,王振義感言,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磨鍊、加強自我修養和逐漸完善的過程。「患者的幸福、患者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樂趣。這樣的樂趣是用多少金錢和名譽也換不來的。」

是時代、國家給了機會

上觀新聞: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確立國際公認的白血病治療「上海方案」,應該說是您最為知名的成就。但您在多個場合表示,自己只是作了小小的貢獻。您是不是太謙虛了?

王振義:一個小小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研究成果,大家就給了我這麼多的榮譽,我自己是感到慚愧的。

血液病是內科裏面的小科,白血病是血液科裏面的疾病之一,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只是20多種白血病當中的一種。現在,雖然這種白血病能夠得到解決,患者高興,醫生也高興,但還有很多種白血病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我們前面還有一大段路可走,我要跟着團隊繼續在醫療、教學、科研上做一些工作。

上觀新聞:「跟着」?

王振義:我已經100歲了,但總的說還在努力追求進步。只有謙虛謹慎、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過去,我領導我的團隊;現在,我跟着我的團隊。因為他們的思想要比我先進得多,接受信息的能力也強得多,尤其是在網上得到的信息比我知道的多很多。我需要向他們學習,結合我自己的經驗教訓,為更多患者解決痛苦,多做一些對人民有用的事情。

上觀新聞:回過頭來看,您覺得自己的成功之道是什麼?

王振義:首先要明確,提到「上海方案」就認為是我或者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團隊的功勞,這是不全面的。它不是個人的發明,是團隊合作的成果。特別是,哈爾濱醫科大學張亭棟教授團隊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了相關研究。不能因為我們所在的平台更顯著一些,就以老大自居。我們有各自的特點,也共同付出了心血,都進行了認真探索。

說到成功之道,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一個少見病,要得到大的成果,必須多方協作。當我站在領獎台上的時候,怎麼能夠忘記在艱苦條件下幫我做過很多事情的同事、學生?怎麼能夠忘記上海和全國的各大醫院,甚至國際友人的幫助和支持?沒有大家作出的貢獻,是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證明這個葯是有效的,並且向全世界推廣。

上觀新聞:您的團隊英才輩出,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一門四院士」。

王振義:不要以為學生中出了3位院士,這個老師就不得了。這裏面有很多因素共同起作用。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恢復研究生招生,我就不會有那麼多優秀的學生。如果沒有國家支持他們出國學習以及後來支持他們的相關科研,或許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那些成果。

我經常說,不是我培養了他們,是時代、國家給了他們機會,也是他們個人的努力成就了他們自己。我很幸運,在與他們共同攀登的過程中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

上觀新聞:在「上海方案」中,發揮中藥砒霜的獨特功效可謂神來一筆。您是怎樣捕捉到這一靈感的?

王振義:那段時期,我們國家醫學科研的基礎和實力還不夠雄厚,從中醫藥的古老智慧和實踐經驗中尋找疾病診療的辦法是很自然的。

但一種中藥,說它有效,有效成分到底是什麼,不能僅僅靠猜。很多人知道屠呦呦研究員的研究。中醫藥研究的第一步:先要確信有效。她關注到相關記載後,就對青蒿進行了研究。一開始,用的是傳統中醫藥常用的水煎方法,發現好像沒有效果。她再拿中醫書來反覆看,發現古人用的是新鮮青蒿擠出來的汁。她就懷疑是高溫煎煮時把有效成分破壞了,於是改用乙醚低溫提取。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我們國家的醫藥科技工作者終於研發出青蒿素,並弄清楚了相關化學結構。這就是中醫藥研究的第二步:尋找到它的有效成分,並進一步弄清楚作用機制。我認為,中醫藥研究就應該走這樣的路。

上觀新聞:就您的經驗而言,從中醫藥中發現並提取有效成分單體還有多大空間?

王振義:我們講,「中醫藥是個寶」,那就要努力發掘、加以提高,讓「是個寶」不是一句空話。

舉個例子,有一種中藥叫麻黃,主要含有麻黃鹼等成分。《中國藥典》中收錄有麻黃,《本草綱目》中說麻黃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那麼,是誰最早發現麻黃鹼的作用呢?他就是陳克恢教授。

陳克恢教授出生在上海,年輕時赴海外留學,立志用科學方法研究中藥。20世紀20年代,他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工作期間開始着手研究中藥麻黃。他與同事合作,發現麻黃鹼有擬交感神經作用。後來,他還從麻黃中提取到了麻黃素和右旋偽麻黃鹼等成分,並通過對麻黃鹼的藥理作用研究、臨床觀察,證明可以治療過敏性疾病、乾草熱和支氣管哮喘,還可用於脊椎麻醉,以防血壓下降。

現代醫學的核心是什麼?就是循證,有科學的證據,能說清楚、講明白。通過科學研究,把循證的東西拿出來,是中西醫科研交流、互通、對話並攜手戰勝病魔的重要途徑。

上觀新聞:傳統中醫藥「以毒攻毒」的理念和療法,在白血病治療領域可否全面推廣?

王振義:腫瘤是一種「毒」,我們又用「毒」的東西來治療,所以時間久了,就被認為是「以毒攻毒」的一個典型範例,但並不是說砒霜或者砷劑對所有的腫瘤都有效,到目前為止,它只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有效。希望大家能分清其中的區別,尊重客觀,尊重事實,理性對待。

中西醫結合,既要有大膽設想,又要在具體問題上慎重研究和討論,不可牽強附會,並且必須找尋必要的論證。在沒有充分科學依據的情況下貿然在其他腫瘤治療中「以毒攻毒」,是十分危險的。

上觀新聞:每一種藥物用於臨床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怎麼避免這個風險?

王振義:第一,要端正思想,這是臨床工作的出發點。第二,用藥一定要有科學依據。第三,給患者用藥就得負責,一定要密切觀察。避免風險需要謹慎有效的臨床實踐。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只有實踐、探索,才能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治好疾病。

百歲院士王振義:多問一個「為什麼」,就有可能發現新的理論 - 天天要聞

2006年,王振義看望第一個使用全反式維甲酸的患者(中)。

太多的名利是負累

上觀新聞:採訪前,我們拿到了剛剛印刷出來的《西醫大家談中醫》(第一卷)。書中採訪的5位院士您最年長。您的長壽秘訣是什麼?

王振義:我並非天生長壽。曾經有3次閻羅王差點叫我過去了,但看我流着眼淚,還留戀人世,就說:那你回去吧。

前些年,我在「上海市民健康素養第一課」直播上,分享過一個16個字的「長壽良方」,那就是「合理安排、知足知樂、動腦動手、善心寬懷」。比如,天天走半小時,盡量不抽煙、不喝酒、不熬夜;堅持多樣化飲食,要動物蛋白加植物蛋白,要有水果要有素。

上觀新聞:您對待生活、對待名利的從容心態,是否也是一個長壽「加分項」?

王振義:太多的名和利不是人生的真正意義,甚至有時候會成為生命的負累。

我的客廳中掛有一幅《清貧的牡丹》。每逢親朋好友到家中做客,我總樂於把這幅畫介紹給大家。

牡丹,一般認為象徵榮華高貴。我們每個人總是要追求卓越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動力,我想他不會不斷地努力。但我的這幅牡丹不像一般牡丹那樣大紅大紫,而是粉白中帶紅,很恬淡、清雅,更多表達的是清靜向上的意思。做人要有不斷攀高的雄心,也要有一種正確對待榮譽和自我約束的要求與力量,對事業看得很重,對名利看得很淡。

我非常幸運地學了醫,從醫後收入有保障,研究也得到了單位、國家的支持,所以我可以安心地工作、搞研究。有人覺得,你有那麼重要的研發成果,又得了那麼多大獎,有那麼多獎金,你大概是個億萬富翁。但事實上,我的研究成果沒有申請專利,得的獎金也都捐出去了。能夠衣食無憂、安心工作,我對這種生活已經很滿意了。

我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為人類做了些什麼事情、作出了怎樣的貢獻。作為醫生,一定要淡泊名利、勤勞務實。醫生是為人類健康事業作貢獻的,捍衛生命是一種職責和義務。

上觀新聞:前些年,醫患矛盾的話題引髮網絡熱議。您是怎麼看待這一問題的?

王振義: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醫學模式已經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發展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我常講,救人要先治心病。治病救人不只是對疾病本身,還要儘力給患者指一條路,讓他們看到一片光亮,發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進而確立堅定地活下去的勇氣,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與疾病鬥爭到底。

治病是醫患雙方的事情。一方面,醫生要盡己所能,抱着愛心為患者服務,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為患者解除病痛;另一方面,醫生也要跟患者及家屬講清楚有些病是治不好的,可能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很多醫患糾紛的出現是因為醫生沒有耐心跟家屬和患者溝通。如果態度好一些、耐心一些,很多糾紛是可以避免的。

當然,社會輿論也應該正確引導,不要對醫療糾紛輕易下結論。因為事物是複雜的,應該讓事實、理智與法律來下結論和處理。隨意污辱和傷害醫務人員的做法是錯誤的,應當受到社會的譴責、法律的懲罰。

上觀新聞:對於年輕人,您有什麼特別想叮囑的?

王振義:知識面一定要廣,要觸類旁通、日積月累。醫學院校的學生都比較忙,學校規定的書要看,規定之外的書也要看。學習和掌握教學大綱之外的內容,才是過人之處。

比如,一本《內科學》的某個章節講了30種病,教了你25種,還有5種也要看一下。拿血液病來講,大綱里大概只講五六種,但是病有十多種,我們都要學習。這就是過人之處,也是拓寬思路的方法。

百歲院士王振義:多問一個「為什麼」,就有可能發現新的理論 - 天天要聞

1955年,王振義夫婦和王志群(中)、王志勤(右一)、王志剛(左一)拍全家福。

欄目主編:龔丹韻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資料圖 圖片來源:均 受訪者供圖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夏斌 陳揮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阜陽通報:涉事動物園租25隻東北虎當年就死4隻,繁殖11隻小虎存活1隻 - 天天要聞

阜陽通報:涉事動物園租25隻東北虎當年就死4隻,繁殖11隻小虎存活1隻

13日上午,有媒體發佈的《調查|20隻東北虎之死》一文,報道安徽阜陽潁東區一民營野生動物園內多隻動物非正常死亡等情況,引發廣泛關注。針對此事,阜陽市政府新聞辦13日下午發佈情況通報稱,當地決定成立市級多部門和潁東區政府組成的調查組,對涉野生動物死亡一事進行全面調查。據央視新聞報道,14日,當地林業部門對老虎...
OpenAI首席科學家伊爾亞離職,曾被猜測發現「超級智能」突破 - 天天要聞

OpenAI首席科學家伊爾亞離職,曾被猜測發現「超級智能」突破

OpenAI的關鍵人物伊爾亞選擇離開。當地時間5月14日,OpenAI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發文稱:「(待了)近十年後,我決定離開OpenAI。」他表示,公司的發展軌跡堪稱奇蹟,相信OpenAI將在CEO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OpenAI總裁格雷戈里·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Op
外星智慧生命可能是AI? - 天天要聞

外星智慧生命可能是AI?

宇宙廣大,漫無邊際,宇宙古老,已經存在了138億年。在如此浩瀚的時空中,人類是唯一已知的智慧生命,顯得有些「形隻影單」,難免對外星人產生憧憬和期待。然而,迄今為止,人類開展的搜索外星生命的工作全都無功而返。
顏寧,獲新獎項! - 天天要聞

顏寧,獲新獎項!

據中新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歐萊雅基金會當地時間5月14日公布了2024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5位獲獎者。
受賄2133萬,國開行信息科技部原高級專家滕光進被判12年半 - 天天要聞

受賄2133萬,國開行信息科技部原高級專家滕光進被判12年半

2024年5月14日,山東省棗莊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國家開發銀行信息科技部原高級專家滕光進受賄案,以受賄罪判處被告人滕光進有期徒刑十二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二百一十萬元;對犯罪所得財物及孳息依法予以沒收,上繳國庫,不足部分繼續追繳。棗莊中院審理查明:2008年底至2023年2月,被告人滕光進利用擔任國家開發...
內蒙古鐵路材料實驗工:帶着工人搞創新 - 天天要聞

內蒙古鐵路材料實驗工:帶着工人搞創新

中新網呼和浩特5月14日電 題:內蒙古鐵路材料實驗工:帶着工人搞創新  中新網記者 張瑋  14日,記者見到孫金龍時,他正要忙着下項目部檢測工程材料,這一走少則十幾天,多則幾個月。  「五一」前夕,孫金龍獲得2024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約其採訪不是一件易事,「一般情況,我要麼在出差,要麼在實驗室,辦公室就是...
震撼!我國科學家發現銀河系暈里的巨大磁環 - 天天要聞

震撼!我國科學家發現銀河系暈里的巨大磁環

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獲悉,近日,國家天文台徐鈞博士和韓金林研究員通過分析研究,揭示了銀河系的暈中有一個巨大的磁環結構。這對宇宙線粒子的傳播、星系氣體的動力學和宇宙磁場演化等研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觀測結果。該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報》發表。△銀河系的暈中巨大的磁環結...
「洋院士」的鍍金門路:支付80萬元「諮詢服務費」即可獲評為「院士」 - 天天要聞

「洋院士」的鍍金門路:支付80萬元「諮詢服務費」即可獲評為「院士」

媒體揭露只要花上幾十萬元就能買到一張歐洲自然科學院的「院士」證書。中國科協對井噴式的「洋院士」發聲,「各部門不應為投機者捧場站台」。此後,關於「院士們」的喜訊被悄悄撤下,網友調侃「國內短時間內『痛失』多位『院士』」。      這場鬧劇揭開了學術圈的遮羞布。事件背後,我們還要繼續追問:歐洲自然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