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近年來,很多生物永遠的消失在了這個星球上。
比如七絕真鯊,從2019年發現它的存在,到2020年就直接滅絕,前後時間甚至不足一年,又或者小笠原伏翼蝙蝠在2020年滅絕,目前僅剩一個標本。
而有一種動物,一種我國神話中曾多次出現過的巨型生物,目前也已進入滅絕倒計時。
這其中有天災,但更多的是人禍。
«——【·水中大熊貓-斑鱉·】——»
在2006年,越南漁民在越南同莫湖捕魚,卻沒想到撈上來一個巨型生物。
這個動物有着超過一米長的背甲,頭部滿是華麗的黃色斑紋,尖尖的鼻子露出來,長蹼的四肢不安的抓動地面。
這是一隻巨大的斑鱉,一個全世界也僅有3隻的可憐物種。
斑鱉這種生物,一直存在於我國神話傳說中,它的身影曾貫穿四大名著,而西遊記中的老鱉說的就是它。
這個如神話中玄武一般巨大的生物,曾廣泛的生活在我國南方各個流域,和中南半島北部各個水系的大型鱉類。
在我國的主要分佈區域有長江中下游、淮河、錢塘江等水系,而雲南紅河水系也有斑鱉的分佈。
斑鱉是一種大型巡遊鱉類,它們的肺部非常發達,存氧量十分可觀,因此可以長時間在水中,捕食一些魚蝦等水生生物。
尤其是在寬闊的水域,斑鱉的行蹤非常難以琢磨,偶爾能看到它們浮出水面進行換氣。
這些大傢伙是淡水水域中頂級的捕食者,幾乎可以說毫無敵手。
但就是這樣一種巨型生物,如今卻落得個即將滅絕的境地。
«——【·水中大熊貓-斑鱉·】——»
其實就長相來說,斑鱉顧名思義就是長得一臉花紋的大王八,在我國古代被叫做癩頭黿。
這東西在四大名著中基本上本本被提名,可以感覺到在古時候,這些巨大的生物是一種很常見的水生個體,性情兇猛,繁殖能力也很好。
那為什麼他們都會消失呢?
說到原因需要將長江流域種群和紅河流域種群分開,因為兩地的滅絕原因並不相同。
雲南紅河流域的滅絕原因很簡單,一個字:吃。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一直存在吃野味的習慣。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地上跑的。只要沒有毒,那就都能入口,甚至有毒的都逃不過人類的捕殺。
不能吃,那就用來製藥、泡酒,反正無論啥都能壯陽。
從這開始,就給斑鱉的滅絕留下了隱患。
在古時候,由於技術和器械並沒有那麼發達,人們很難打撈深水區的動物,偶爾見到斑鱉也是有心無力。
畢竟斑鱉曾捕獲過長2米重217斤的個體,標本至今還存放在越南的一個動物展廳,那麼難保不會有更大的個體出現過。
而且在古時候,人們通常對大型的動物有着別樣的想法,認為這些動物都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不是仙魔就是精怪,吃了會遭報應。
因此當新中國成立以後,破除迷信的腳步響起,大家開始不再信鬼神之說。
這確實是好事,但對斑鱉來說卻成了滅頂之災。
那既然不是精怪,就肯定能吃,而且長得這樣大,肯定壯陽又補腎,於是斑鱉的滅絕之旅開始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紅河流域大量的斑鱉被捕獲,端上了餐桌,尤其是在自然災害導致大饑荒的三年,斑鱉的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在短短十數年時間內,這些曾經的淡水區霸主的東西竟然被吃的一乾二淨。
而板甲甚至被當做是藥材敲碎磨成粉,但實際上這東西一點效力都沒有。
因為當年是在困難時期,官方組織紅河捕魚隊利用滾勾技術在紅河流域各段捕捉大鱉以應對局面,僅三年時間捕獲超過500隻大鱉,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斑鱉。
但這些官方隊伍,在1961年就已經解散。
可隊伍能解散,貪婪的人心卻散不了。滾勾技術的流傳,讓當地很多人組建有組織的捕魚隊伍,而散戶更是不計其數。
尤其是到了八九十年代,開始流行電魚,大量的斑鱉死在水中,而沒有死去的則被送往各種水產市場和中藥鋪子,其標語中寫着:中華神鱉,滋陰壯陽。
那十年間僅捕獲27隻斑鱉,但就這麼少的數量也沒人去買,更多的是死在了漁網之中。
漁民將其中部分活着的賣給各個動物園,可惜的是這些斑鱉並沒有被好好保護,而是在當年就死掉了大半。
甚至因為對斑鱉不夠了解,在死掉的十幾年間都沒人知道這些大傢伙叫做斑鱉而被當做是黿。
如果說,紅河流域的斑鱉遭受了滿清十大酷刑,那麼長江流域的斑鱉就是滿門抄斬,斬草除根。
«——【·斑鱉滅絕倒計時·】——»
在長江流域中下游的斑鱉種群主要面臨的危機,是水污染。
由於在上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各種工業化被提上日程,大量的工廠和養殖場利用長江中下游的水利便利隨便排污,導致下游水域和周邊湖泊水體富營養化,或者水體毒化。
導致成年體難以生存,幼體無法孵化,大量的斑鱉死亡,到了九十年代甚至在中下游完全找不到斑鱉的影子。
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太湖水域的斑鱉數量就已經非常稀少了。
可搞笑的事,江浙滬的各個放生池,反而成了斑鱉最後的庇護所。很多佛教信徒都有買鱉放生的習慣,而這些鱉中就有斑鱉,但大多數斑鱉都因為各種原因死亡,活下來的數量十不存一。
到了五十年代以後,僅有上海和蘇州幾個寺廟的水池中還存活幾十個斑鱉個體。
西園寺的五隻斑鱉是光緒九年的探花潘祖蔭在此地放生,但在1938年時日軍侵入吃掉了三隻。
而蘇州動物園的前身就昌善居,是一個在道光年間修建的義莊,當時此地有三個放生池,其中最大的一個養了差不多十八隻斑鱉,但當時一直被人當成是黿。
在1953年被改建成了現在的蘇州動物園,原名城東動物園咋以後進行對外開放。
開放之後,動物園裡飼養的斑鱉相繼死亡,1963年還剩五個,可到了1972年時就只剩下了兩隻,而92年改建完斑鱉飼養池以後,不知道是因為事故還是個體鬥毆,只剩下了一隻,就是現在咱們僅存的一隻年邁的雄性。
可悲的是,直到1994年趙爾宓教授確認其種為斑鱉後,大家才知道這些一直以來被當做黿的巨大生物是斑鱉。
在近二十年內,我國各個動物園的飼養個體相繼死亡,而紅河流域卻依然在市場上見到各種被捕獲的斑鱉,有些被賣到餐館,有些則被發現後放歸野外。
在2008年發現的那隻斑鱉被放歸後,這就是我國能記錄到的最後一隻野生個體。
到2007年為止,我國加越南的已知斑鱉個體,均為雄性,滅絕已成定局。
但長沙動物園卻發現他們飼養多年的黿,應該是一個斑鱉,後經證實不僅是斑鱉,還是僅存的一隻雌性。
這給國內斑鱉恢複種群帶來了希望,我國竟然湊出了最後一對斑鱉。
但隨着後來跟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國際斑鱉救援組織以及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對繁育種群計劃的實施,這件事竟然一步一步走向了無法逆轉的悲劇上。
為了可以自然交配,長沙動物園的雌性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蘇州動物園,但斑鱉本身性情兇猛,攻擊性強,本應該隔離一段時間熟悉環境在做打算。
誰知道各種專家會面後得出的結論竟然是第二天就合籠,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雌性斑鱉下水後便沉入水底,至於繁殖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家暴還有可能。
幾個月以後雌性斑鱉生下100枚為受精卵,直到09年四月重新合籠。
但最後的幾年時間裏,雌性剩下的受精卵卻全部孵化失敗。之後嘗試的人工授精也均已失敗告終。
這其中有年齡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人。
龜鱉動物的人工授精成功率本身就低,而當時的各方組織根本沒有任何經驗,因此能成功也許才是中大獎。
2019年,雌性斑鱉再一次從人工授精中醒來,但當時狀態已經非常不對勁,在經過了四個小時的搶救,我國最後一隻雌性斑鱉死亡。
這是當時全世界的最後一隻斑鱉,預示着斑鱉滅絕正是進入倒計時。
但在一年後,曾在2006年被捕獲又重新放回同莫湖的斑鱉重新檢查後發現,這竟是一隻雌性。
本以為天無絕人之路,斑鱉又有希望了,但誰知道2021年,越南這隻雌鱉也死亡了。
到2021年為之,斑鱉種群已成絕唱。
這個美麗龐大的生物,等待它們的只有滅絕這一條路。
«——【·結語·】——»
在這件事上,我國確實做的不夠多不夠好,但當時畢竟處於那一百年里,國人自顧不暇更不可能將心思放在研究這些野生動物上,因此錯過了最後的及回報。
但因為這一個種群敲響的警鐘,我國近幾年也在想辦法恢復黿的種群數量,目前已獲成功,也算是另一種方式的亡羊補牢吧。
如果有想看越南種群為何也到了如今這個地步的看官,可以在評論區里告訴我。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