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2023年09月14日03:43:05 科學 1681

本人在今日頭條所發作品皆為原創首發,未發佈其他任何平台,請勿搬運抄襲,違者必追究版權責任。

在這個充滿數字化信息和社交媒體的時代,我們常常被那些瞬間走紅的照片、視頻和趣聞輕鬆地席捲。點贊、關注、轉發分享,似乎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至於我們幾乎已經忘記了生活中令人着迷的事物,那些真實而深刻的故事,尤其是那些與人類的生存和科學探索相關的故事。

今天,我想向你們介紹的是一個早已發生但仍然令人嘆為觀止的故事——一個讓人們重新審視地球與太空之間聯繫的實驗。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如果你有機會去外太空探索,你會不會接受這樣的挑戰?你能想像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中,與其他人一起生活兩年嗎?

在32年前的某一天,一群勇敢的科學家們接受了這一挑戰,他們的目標是模擬地球以外的生存條件,探索人類能否在一個人造的生態系統中維持生命和平衡。這個實驗被稱為「生物圈2號」,它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和最複雜的封閉生態系統實驗。那這個實驗結果是怎樣的?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生物圈2號是什麼。它是一個佔地1.3萬平方米的巨型建築物,由玻璃和鋼構成,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北部的Oracle地區。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這座建築由美國石油大王愛德華·巴斯投資2億美元興建,於1989年完成。它的名字來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號」,即地球

生物圈2號內部模擬了地球上五種不同的生態系統,包括熱帶雨林、海洋、荒漠、草原和沼澤。每個生態系統都有自己的氣候、植被、動物和微生物。此外,還有一個居住區和一個農業區,為人類提供住所、食物和水源。

設計理念是建立一個完全自給自足和循環利用的系統,沒有任何外界的干擾和補給。太陽能被用作主要能源來源,植物產生氧氣,廢物被用來製造肥料和燃料。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實驗的目標是模擬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和變化,以觀察人類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如何適應和影響。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生物圈2號進行了哪些實驗。生物圈2號最著名的實驗是在1991年至1993年期間進行的兩年封閉實驗。8名科學家,其中4名男性和4名女性,代表着不同國家和領域,包括生物學海洋學、醫學、心理學和工程學,進入了生物圈2號,與外界完全隔絕。他們每天工作8小時,負責維護和監測各個生態系統,並進行各種科學研究和試驗。餘下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看書、看電影、通信等。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然而,這次實驗並沒有如期發展。生物圈2號內部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出現異常的變化,導致科學家們出現呼吸困難、頭暈和失眠等癥狀。調查發現,混凝土建築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土壤中的微生物則消耗了大量的氧氣,這迫使外界兩次注入純氧以確保科學家們的安全。

食物供應也成為問題,由於農業經驗不足,科學家們無法種植足夠的糧食和蔬菜,導致他們長期飢餓,體重急劇下降。為了補充營養,他們不得不吃掉一些動植物標本,甚至偷偷從外界帶入一些食物和其他物品。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生物圈2號內部的生態平衡也受到了破壞。由於物種多樣性不足,許多動植物無法正常生長或繁殖,甚至滅絕。熱帶雨林中的授粉昆蟲大量死亡,導致植物無法結出果實。熱帶螞蟻和蟑螂大量繁殖,成為優勢物種,而部分植物因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而過度生長,導致枝幹脆弱而倒塌。

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科學家們之間的緊張和衝突不可避免地爆發了。長時間的封閉、壓力、飢餓和不適使他們之間產生了分歧和敵意,甚至發生了暴力

事件。實驗結束後,他們幾乎沒有交流和慶祝,而是匆匆離開了生物圈2號。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生物圈2號實驗試圖用人工的方式再造一個地球的縮影,並探索人類在其中的可能性和影響。然而,這次實驗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儘管它面臨了重重困難和挑戰,但它並不是一無是處。

首先,生物圈2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平台,讓我們能夠從一個新的角度和尺度來研究地球上的各種生命現象和過程。通過這次實驗,我們對地球的生態系統運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在面臨環境壓力時,生態系統內部的相互作用和調節機制。這些知識對於我們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其次,生物圈2號實驗為未來的類似實驗和項目做好了準備和改進。它教訓了我們,在封閉的環境中,必須更加仔細地規劃和管理資源,以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這種經驗教訓對於未來太空殖民等大膽科學計劃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

儘管生物圈2號實驗遇到了重重挫折,但它依然是一次重要的嘗試,讓我們重新思考了人類與自然界的互動以及地球與太空之間的聯繫。這個實驗提醒我們,探索未知領域永遠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正是通過挑戰和失敗,我們才能夠不斷進步和成長。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諾貝爾獎得主對科研人員用 AI 生成銀河系中心黑洞圖像表示擔憂 - 天天要聞

諾貝爾獎得主對科研人員用 AI 生成銀河系中心黑洞圖像表示擔憂

根據一種新的人工智能 (AI) 模型,我們銀河系中心的怪物黑洞正在以接近「最高速度」旋轉。該模型部分基於複雜的望遠鏡數據進行訓練,這些數據以前被認為太嘈雜而無用,旨在創建有史以來最詳細的黑洞圖像。然而,基於數據的質量值得懷疑,並非所有專家都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氣象學報》2025年第83卷第3期 - 天天要聞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氣象學報》2025年第83卷第3期

綜述地球系統模式和數值模擬研究曾慶存, 張明華, 戴永久, 曾曉東 (419-434)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70年發展張衛民, 沈學順, 曹小群, 孫健, 吳建平, 彭軍, 宋君強, 朱小謙, 王建捷, 李澤椿, 陳德輝, 龔建東, 趙延來 (435-463)地球實驗室: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進展與前瞻張賀, 馬潔瓊, 柴兆陽, 張木蘭, 曹美春 (464-
坐飛機要核酸陰性證明?成都航空回應稱本想發充電寶新規 - 天天要聞

坐飛機要核酸陰性證明?成都航空回應稱本想發充電寶新規

現代快報訊(記者 謝喜卓)最近,有不少準備乘坐EU2231航班的乘客,都收到了來自成都航空「核酸檢測」的短訊提示。7月4日,成都航空客服回應現代快報記者稱,這是一條誤發的短訊,乘客收到之後可不用理會,本意是想發送攜帶充電寶的提示。乘客提供的相關短訊顯示,成都航空發送的內容為:「您預訂的由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至廣...
新聞最快速度發回總社,迅速突破十萬加 - 天天要聞

新聞最快速度發回總社,迅速突破十萬加

畢業典禮上與父親打視頻電話的溫暖男孩,轉身在故鄉洪水中揮汗清淤。從珍視親情到守護鄉梓,林進標用行動詮釋青春擔當,新華社貴州分社記者劉續記錄下這個男孩在家鄉救災的身影,並向中國記協「我在現場」欄目來稿,講述報道經歷體會。我在現場丨最快速度發回總社,迅速突破十萬加6月24日,貴州持續強降雨,洪水漫灌榕江縣...
記錄江蘇百名勞模|《同一種仰望》⑩:國之大者,蘇有所為 - 天天要聞

記錄江蘇百名勞模|《同一種仰望》⑩:國之大者,蘇有所為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序言:1925年5月1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年來,千萬個背影,同一種仰望。江蘇各級工會始終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動員廣大職工群眾圍繞黨的綱領和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前赴後繼、奮勇拼搏,艱苦奮鬥、建功立業,譜寫
不小心被拍出一對血紅色的瞳孔?恭喜你! - 天天要聞

不小心被拍出一對血紅色的瞳孔?恭喜你!

如果你在暗處拍照時,不小心得到了這樣一對血紅色的瞳孔,那麼,恭喜你!圖 | scienceabc因為這個紅色是眼球後方血管的顏色,能通過瞳孔一眼看到紅色的血管,表明你眼睛裏透光的部分非常清澈通透,血管的顏色也沒有異常。為什麼相機能拍下紅眼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