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助理教授迪亞斯最新發表的一篇《自然》論文,使得「室溫超導」再度刷屏。這一轟動世界的發現究竟靠不靠譜?一時間,學界對此虛實難辨,在肯定其積極意義的同時,質疑也隨之而來。
其實,這已不是迪亞斯第一次引起轟動。2017年,他所在的哈佛大學團隊聲稱在世界上首次獲得金屬氫,但研究未能通過重複驗證。後來,他又稱操作失誤,導致金屬氫樣本已經消失。2020年,他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關於室溫超導的論文在爭議兩年後被撤稿。這一次,還會是「烏龍」嗎?
用實驗說話,是不少務實同行在爭議面前拿出的科學態度。對於公眾而言,顛覆性成果層出不窮,究竟該如何理性對待?有爭議的科學發現是否應該被發表呢?
事實上,無論是科學界還是公眾,或許更希望看到引力波、「上帝粒子」那種可信度非常高的成果。畢竟,引力波發現團隊是在反覆推敲打磨數據和結果的基礎上,才正式公布結果;「上帝粒子」的發現者則是在做到六個西格瑪的置信度後,才最終公之於眾。這種極為審慎的態度,足以讓世界相信人類確實獲得了新知,未來有望被改變。
然而,漫長的科學發現之路上,沒有一項新知在誕生之初就是完美的。科學家直到2016年才真正發現了引力波,這距離愛因斯坦提出引力波預言整整過去了101年,期間也曾經歷過無數次「誤以為發現了」的失誤,好在有人一直在堅持。
從這個維度來說,我們應該允許科學失誤,允許科學家犯錯。有時,今天的實驗謬誤中可能隱藏着明天的劃時代發現。縱觀科學史,一些非同尋常的實驗現象無法用現有理論解釋,從而突破既有學術框架、引領研究範式轉換,推動學科發展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要給科學家以時間,讓他們通過不斷的驗證與探索,最終不斷靠近科學的真相,揭示大自然的奧秘,從而造福人類。
而這,恰恰是科學研究的魅力所在,通過不斷質疑,不斷驗證,去偽存真。也許明天,也許下周,又會有新的熱鬧出現。在看熱鬧的同時,無論學界還是公眾都不應忘記,永遠以科學事實為依據去討論問題、解決爭議,唯此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商業運營的學術期刊再高端,也不能完全為科學的準確性而「背書」。從商業運作的角度來看,期刊的媒體屬性會驅使其追求關注度與閱讀量,製造話題也在所難免。確保科學真實性的第一責任人仍然是科學家自身。
作者:許琦敏
圖片:science網站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