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全職回國任職,引進人才更期待留住人才 | 新京報快評

2022年11月02日15:51:14 科學 1387

顏寧全職回國任職,引進人才更期待留住人才 | 新京報快評 - 天天要聞

▲顏寧在2018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留影。新京報資料圖

文 | 公羽

11月1日上午,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在2022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宣布,將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5年前顏寧離開清華大學時就曾引起熱議,如今這位「明星」科學家的動向又一次吸引了人們的視線。

無論在國內國外,學術圈高層次人才的自由流動都是常態。學者們往往會權衡發展平台、項目經費、生源質量、社會聲望、個人情感、家庭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特定階段最合適的選擇。顏寧作為享譽世界的生物學家、美國「兩院院士」,自然不缺頂級平台和經費的支持;但在中美全面激烈競爭、國際局勢複雜多變這樣特殊的時間點選擇放棄國外優渥的待遇、全職回國工作,還是向社會傳達了一些不一樣的信號。

近年來,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從海外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數量持續攀升,但由於國內外科研機構在管理制度、運作模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也時常曝出一些引進人才與僱用方產生矛盾、無法施展拳腳的負面新聞,嚴重影響了海外人才來國內服務的意願。

但顏寧此次歸國,並非回到清北等傳統名校任教,而是選擇了深圳醫學科學院這樣一所新建的、主攻「部分重點領域」的研究機構。

據公開資料顯示,深圳醫學科學院不定編製,不定級別,實行社會化用人制度;其中,院長作為法定代表人,面向全球招聘,由理事會聘任,實行任期制。其辦學理念與國際高度接軌,在去體制化、行政化的建設模式下,教職人員在工作中擁有更多彈性自主的空間,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人才培養與科研之中,有望在前沿科技領域更高效地產出學術成果。這對於常常抱怨「水土不服」的引進人才,無疑是有吸引力的創舉。

深圳醫學科學院並非個例。為了突破尖端科技被封鎖的困境,「打破傳統機制,建立創新型高校」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自2012年起,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西湖大學等小而精、以培養特定領域人才為目標的創新型研究型高校陸續建成,這幾年取得的成績也有目共睹。

這些變化背後也反映出我國科研事業發展「以人為本」的新趨向。在「破五唯」的頂層指引下,今年科技部等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以及近期復旦大學等高校陸續推出「非升即走」的替代方案等,無不在致力於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舒適、自主的工作環境,能讓他們將更多精力集中投在科研事業上,長期看來,也是利好。

前幾年,各地為了吸引海外人才,往往依靠高額的薪酬和安家補助,深圳的「孔雀計劃」、上海的「浦江人才計劃」等項目都已成為品牌,在海外人才中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從吸引人才的角度看,眼下的中國高校已經不缺「引進人」和「留住人」的各方面硬件條件,近年來也屢屢傳出國際知名教授全職加盟國內大學的消息,現在更應該把重心放在建設「用好人」的環境和制度等軟件條件上。深圳作為年輕、有活力的大城市,此次引進顏寧也為其他城市打了個樣。

未來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加入「搶人大戰」的時刻,以創新的手段吸引更多像顏寧一樣的頂尖科學家回國,讓他們用更熟悉的方式工作、建設國家,理應成為一種多贏的、良性的常態制度。


來源:新京報評論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長,不負驕陽 - 天天要聞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長,不負驕陽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今天我們迎來夏天的第五個節氣小暑標誌着盛夏的登場俗話說:「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啟「蒸煮模式」這一時節,暑氣蒸騰全國從南到北,正是荷花競相盛放之時偶有清風拂過,滿塘荷香給炎熱的夏季添
享年94歲!哈工大教授嚴家騄逝世,訃告:是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重大損失 - 天天要聞

享年94歲!哈工大教授嚴家騄逝世,訃告:是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重大損失

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哈爾濱工業大學熱工專業創始人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嚴家騄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7月7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4歲。嚴家騄同志1931年1月出生於江蘇南通,1953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同年進入哈工大讀研,1985年任教授。歷任哈工大熱工教研室主任、工程熱物理研究室主任。曾...
「丹娜絲」逐漸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寧德一帶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 2.5 到 3.5 米的大浪 - 天天要聞

「丹娜絲」逐漸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寧德一帶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 2.5 到 3.5 米的大浪

今年第 4 號颱風 「丹娜絲」備受關注。最新消息顯示,截至 7 月 7 日 17時,「丹娜絲」 為熱帶風暴級,颱風中心位於距離浙江省溫嶺市偏南方向約 190公里的東海西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 9 級(23 米 / 秒,約 83 公里 / 小時)。「丹娜絲」將先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8日早晨起逐漸轉向偏西方向...
相比AI,我們更期待人類的回復;生活方式工業化與炎症性衰老相關?埃及祖先的新線索 | 一周論文新鮮讀 - 天天要聞

相比AI,我們更期待人類的回復;生活方式工業化與炎症性衰老相關?埃及祖先的新線索 | 一周論文新鮮讀

關注+星標,好搭檔不錯過7.7本周值得讀來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發表,我們為您精選呈現。1. 將AI回復標記為人類回復能增強同理心2. 並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與慢性炎症相關3. 古DNA揭示埃及祖先4. 擬態是否成功取決於觀察者的視角心理學 | 將AI回復標記為人類回復能增強同理心Comparing the value of perceived human
全新影響因子!科研人必備《期刊手冊》 - 天天要聞

全新影響因子!科研人必備《期刊手冊》

開放科學(Open Science)是透明、值得信賴、且可供所有人使用、重複使用並借鑒的科學,它能帶來更快、更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以及更為廣泛的益處,而開放獲取(Open Access)是這一切的基礎。以OA形式發表研究,也能為研究人員和作者帶來影響力和可見度等諸多益處: 金色OA具有更大程度的引用優勢,更多的使用量和更廣的影響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