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2022年10月07日20:47:24 科學 1046

自從人類發現能量守恆定律之後,永動機的幻想就破滅了,但是人類追求能源的長久性,腳步不會停止。

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 天天要聞

能量轉換的基本規律

牛津電鈴自使用開始,180多年內敲了百億次,至今都還在工作,並且沒有一個人知道電池的內部構造。

大學中的牛津電鈴

在英國的某個實驗室的大門上,掛着一個不起眼的裝置,該裝置的結構簡單,是由玻璃罩子包裹的兩根黃色的圓筒狀物體。

這兩根桶狀的物體就是裝置的電池,仔細觀看就會發現,在電池的中間有一根金屬線條連接。

在電池的底端分別懸掛着一顆鈴鐺,鈴鐺的中間有一顆金屬小球,遠看三者之間像是粘連在一起,其實三者都有一定的間隙。

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 天天要聞

牛津電鈴底端

這就是電鈴發音的工作原理,金屬球在兩個鈴鐺之間來回撞擊,微量的運動看起來像是在震動,由此發出聲音提醒着人們時間。

很難相信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裝置,竟然能夠工作180多年的時間。

牛津電鈴裝置是牛津大學的一位教授買回來的,教授的名字叫做羅伯特

1840年,羅伯特發現自己的實驗室需要這樣的電鈴來提醒自己工作時間,於是就找到了當時比較有名的製造商沃特金,希望能夠從那裡採購一個質量比較好的電鈴。

沃特金表示,自己這裡有一個可以用一輩子的電鈴,羅伯特雖然不信,但還是買了下來,之後就放在實驗室的門上。

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 天天要聞

當時誰也沒想到它能響到今天

直到羅伯特老年的時候才驗證了商家說的話,這個電鈴居然真的可以用一輩子!

羅伯特死去之前叮囑其他人,不要將電鈴拆除,希望後人能記錄下來,這個電鈴究竟能工作多久。

電鈴能工作多久,誰也不知道,畢竟它的質量實在是太強大了,至今都還在工作。

如此優秀的電鈴究竟是誰製造出來的呢?

有專家對電鈴的生產商進行了調查,根據蛛絲馬跡進行推測,設計電鈴的發明家很有可能是贊伯尼。

因為這兩塊靜電電池看上去,與贊伯尼在1812年發明的電池塊兒非常相似

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 天天要聞

初具形態的電池

如此看來,牛津電鈴的使用時長可能還得要加上28年的時間。

如果從它出生開始計算工作的話,它已經足足工作了209年,這是它可能存在的最長工作時間,實際可能要短一些,畢竟誰也不知道它是多久被製造出來的。

即便是最短工作時間,180多年的使用時長也是其他電池無法企及的。

要知道,在美國發射的航天探索器上搭載的兩塊兒核電池,也僅僅是供應了幾十年的時間。

更何況牛津電鈴還是19世紀的科技水平發明出來的,工作百年的歷史足以讓牛津電鈴在全世界「昂首挺胸」。

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 天天要聞

聞名世界的牛津電鈴

如此優秀的牛津電鈴,它的工作原理又是怎樣的呢?

牛津電鈴工作原理

有關牛津電鈴的工作原理,科學家們只有猜測,只要不將牛津電鈴拆開,誰也不敢百分之百保證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

當然,金屬球按時進行擺動,其來源肯定是兩塊電池能夠及時提供電力產生的結果。

與其他電鈴不同,牛津鈴鐺是依靠當中的金屬小球和正負電荷來實現的,金屬小球在靠近一邊電池的時候,自身會攜帶正電荷

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 天天要聞

金屬小球振蕩原理

兩者之間的正電荷產生的磁力促使金屬小球撞擊向另一邊,這個時候,金屬小球又感染上了另一邊的負電荷,兩者排斥有將金屬小球彈了回去。

如此循環往複,金屬小球不斷撞擊兩邊的鈴鐺發聲,一直到電力消失,金屬小球自然也就停止了擺動。

在整個過程當中,由於金屬小球與兩邊電池間隔距離很短,需要的力極小,兩邊的電池並不需要太大的電量,就能讓小球發出響亮的聲音。

或許這就是電鈴能夠持久工作的原因,這也是所有關於牛津電鈴猜想當中可能性最大的。

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 天天要聞

目前人們只有猜想沒有實錘

不過,即便電池能夠長久地提供電力,但是它本身也會隨着時間所磨損,那麼它又是如何在長的時間當中,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呢?

根據科學家猜測,電池能夠保存良久的首要秘密在於外邊籠罩的玻璃殼。

玻璃殼將外界的一切阻絕,讓內部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在這個空間當中,幾乎不受到外界的侵蝕作用,壽命自然也就長久。

之後,就是包裹着兩塊電池的不明黃色物體

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 天天要聞

不明黃色物體

黃色物體看上去像是硫磺,只有外部的一層,而在內部是由各類箔紙包裹而成的電池。

經過上千層的專業摺疊,再用專門的玻璃管儀器進行壓縮,最後再將兩塊包裹好的電池浸泡在熔融硫當中,進一步對電池進行封存。

金屬球之間傳遞的電流很小,所以也不會出現燒毀的情況。

雖然看上去是一個比較粗糙的裝置,內部的製造工序還是很精巧的,也難怪製造商信誓旦旦地保證羅伯教授特能夠用一輩子。

一切的謎題都需要等到牛津電鈴停止工作之後,人們才能將它拆開研究。

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 天天要聞

一切靜待來日

在此之前,沒有科學家願意破壞一個工作了近200年的古老機器,因為科學家們都想見證一下,牛津電鈴還能工作多久。

300年?400年?不管多久,人類都等得起,而且越是長久,才能讓後世人類對牛津電鈴更感興趣

牛津電鈴的發明畢竟太過久遠,不如先看看當今科學界最前沿的核電池

核電池

核電池的發電原理是由一些半導體材料串聯起來,通過一個合適的熱源和轉化器進行發電。

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利用這些材料形成溫差產生電量。

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 天天要聞

核電池結構

中國研究核電池的歷史具有突破性進展,我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過程能夠很好地釋放熱量的原理,發明出了一款更為穩定、長久的同位素核電池,在世界核電池領域都是前沿的工程。

同位素核電池同時也是核電池當中最受歡迎的領域,早已被美國和俄羅斯運用於航天事業當中。

美國著名的飛船阿波羅11號上,就裝載了兩個同位素裝置

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 天天要聞

學名: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

此前科學家們也考慮過用太陽能電池或者是普通電池,但是普通電池在外太空的高溫下無法生產工作。

如果給普通電池厚重的防護,又會導致電流輸送供應不足,要知道航天器的運用可是一項大工程,當中所要用到的電量遠遠超出人類的想像。

但是太陽能電池又並不穩定,月球上的一夜是地球的兩周,也就是說,阿波羅號有可能連續兩周都無法攫取新的能源。

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 天天要聞

阿波羅飛船

再三衡量之下,美國航天局選擇了當時技術還並不是很成熟的同位素核電池,其表現遠遠超出了科學家們的預期。

後來越來越多的航天事業也加入了同位素核電池,並且逐步拓展到其它領域當中。

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 天天要聞

兩種同位素

大海深處寂靜無光,同樣是同位素核電池大展身手的好地方,安裝一塊同位素核電池,能夠維持海底潛艇幾十年的使用。

人們利用同位素核電池當做信標,幾分鐘間隔響一次,同時也可以用作水下的監聽電源,非常的便捷實用,關鍵是成本還低

在醫學方面,人們將同位素核核電池運用於心臟勃起器人工心臟,尤其是在人工心臟運用當中,微型的同位核素電池能夠讓人使用十年以上。

兩節乾電池,180多年敲了百億次,沒人知道電池內部構造 - 天天要聞

人工心臟

目前為止,人類對於同位素核電池的開發技術還並不完全成熟,相信在未來伴隨着同位素核電池的成熟,會有更多實用的核電池被人們所使用。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數學家發現了一種解決代數最古老的難題的新方法 - 天天要聞

數學家發現了一種解決代數最古老的難題的新方法

新南威爾士大學悉尼分校的一位數學家發現了一種解決代數最古老的挑戰的新方法——求解高等多項式方程。多項式是涉及一個變量的冪方程,例如二次多項式:1+ 4x -- 3x2= 0 的這些方程式是數學和科學的基礎,它們在數學和科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科學家也有辦公室政治,本想攜手創業,沒想到屢屢被騙……丨葉檀回信 - 天天要聞

科學家也有辦公室政治,本想攜手創業,沒想到屢屢被騙……丨葉檀回信

長期徵集日子很難,生活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說不出的感覺,受苦的人最懂。和吃苦相比,有苦難言,無人問津,可能比苦本身還難受。重生之後,葉檀老師變了很多,變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別人的苦。她說,有苦我們一起分擔。每周六,葉檀老師都會親自回復,並在公眾號上發出,有苦難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葉...
空氣炸鍋里的紙,真的勸你別亂買! - 天天要聞

空氣炸鍋里的紙,真的勸你別亂買!

硅油紙是空氣炸鍋的「神仙搭子」,更是懶人的超級福音,用完直接一扔,刷碗都省了。那麼,硅油紙到底是什麼紙?我們買的硅油紙,真的安全嗎?硅油紙到底是什麼紙?硅油紙是一種由原生紙漿、淋膜層和食品級硅油層構成的食品接觸用紙。
洪緯讀《製造三文魚》 | 毒素纏身的水生雞 - 天天要聞

洪緯讀《製造三文魚》 | 毒素纏身的水生雞

《製造三文魚:海洋生態危機與經濟不平等》,[挪]西蒙·塞特爾 、[挪]謝蒂爾·厄斯特利著,梁友平、李菁菁譯,中國工人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420頁,88.00元三文魚因鮮嫩的紅色肉質和富含優質的Omega-3脂肪酸,備受食客喜愛,被譽為高顏值的健康食材。不過,我不確信的是,讀完《製造三文魚》之後,還有多少讀者能毫無顧慮...
美國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葯,中國現在靠大米就能生產? - 天天要聞

美國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葯,中國現在靠大米就能生產?

繼去年的空氣造澱粉之後,這段時間我在網上就看見個更逆天的:武漢有一家公司實現了從稻米里生產人血......「稻米」,「生產」,「人血」,每個字都能看懂,連起來一讀差評君我是真納悶了,這還是中文嗎?再一看,好好好,這居然還是人民日報發佈的......由於這些關鍵詞太過魔幻,差評君我這不得不連夜查資料調查一番,看看...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着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