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珠江裏面的魚面孔越來越生疏,感覺是另一個次元鑽出來的。
這不禁讓人問到:珠江本土的魚都去哪裡了?
珠江的景色
其實珠江的本土魚一直都在,只是被這些外來魚種擠壓了生存空間,它們的數量越來越少。
那麼,珠江的入侵情況到底怎樣了?
平靜的江水之下,一場魚類的競爭正在暗流涌動。
平靜的珠江之下暗流涌動
珠江悲歌
珠江在我國的存在感沒有長江和黃河高,畢竟這兩條河流是我們文化裏面的「母親河」。
實際上,珠江是我國華南地區的「母親河」,流量位居全國第二,如果按照長度和流量來看,珠江是水流最湍急的河流。
這主要是因為它流經的是我國降雨最多的地區,這讓它一年四季都處於比較豐沛的狀態。
在過去,兩廣地區的吃喝都系在珠江上,這裡的人口數量眾多,很快珠江的魚數量告急。
夕陽下的珠江
為了解決吃魚的問題,我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着手引進一些魚類,這其中就包括羅非魚、麥鯪魚、革鬍子鯰等比較高產的魚。
這些魚都有一個特點,特能生、適應能力強、吃啥都香,本身它們就是非洲或者印度的熱帶魚,珠江流域的溫度常年都在14到22℃,對於這些魚類比較友好,你讓它們去長江說不定有些在冬天會凍死。
這些魚來到了珠江,宛如老鼠掉進了米缸,因為珠江裏面沒有它們的天敵,反而還有很多好吃的。
這其中羅非魚最厲害,差一點它就把四大家魚都擠下去了。
被引進我國的革鬍子鯰
羅非魚原產於非洲,又名非洲鯽魚,實際上它和鯽魚的關係遠得很,它屬於麗魚科,而鯽魚屬於鯉科,它和本土魚最大的區別在於,如果看見一條魚它的背上長滿了鰭,那多半就是羅非魚。
此外,羅非魚的尾巴呈現扇形,還帶有少許的紅色,我國的本土魚尾巴是分叉的。
羅非魚的味道其實很鮮美,肉多刺少,有着「白肉三文魚」的美稱,一開始很受兩廣人民喜愛,紅燒羅非魚、清蒸羅非魚、水煮羅非魚等菜肴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羅非魚
但是,隨着羅非魚從養殖場逃走進入珠江,它成為了人人喊打的入侵魚。
因為在本土魚面前,羅非魚是一個很生猛的角色,在繁殖季節,雄性羅非魚會築巢,然後和雌魚進行體外受精。
如果是一般的魚進行到這一步就完了,之後任由後代自生自滅,但是羅非魚不,雌性會將魚卵含在嘴裏,直至孵化出魚苗。
珠江裏面儘是羅非魚
這樣的呵護導致羅非魚的後代存活率直接碾壓其他魚類,孵化期間的雌魚不吃不喝,等到孩子孵出來後,它就會大開吃戒。
羅非魚是雜食,什麼都吃,飢餓的雌性羅非魚會將其他魚的魚卵吃掉,補充營養。
就這樣,羅非魚憑藉強大的生育能力,讓整個珠江的魚類臣服在自己的魚鰭之下。
除了羅非魚,還有一種觀賞魚類也給珠江帶來了生態災難,那就是清道夫。
擦玻璃的清道夫
這貨的名聲比羅非魚還臭,因為羅非魚好歹還能吃,這傢伙是長得丑還難吃。
清道夫,它的本名叫做豹紋脂身鯰,是一種食腐性魚類,在老家南美洲屬於魚類中的弟弟,專門撿拾殘羹剩飯。
商人們看重了豹紋脂身鯰吃苔蘚、糞便的能力,把它們包裝成一種清潔魚類,並起名叫做清道夫。
引入我國後,水族館將它捆綁其他魚類銷售,據說它可以清潔魚缸表面的青苔、瘋長的藻類等等。
買家拿回家之後才發現,這貨不僅不清潔,它還吃其他魚,經常養到最後浴缸里就只剩清道夫了。
看起來是個憨憨的清道夫
由於不符合預期,很多人將清道夫丟棄,結果導致它們進入到了珠江。
清道夫在珠江可以不用當弟弟吃垃圾了,而是盡情啃噬珠江本土魚類以及它們的卵。
光是羅非魚和清道夫就夠本土魚喝一壺了,關鍵是還有麥鯪、泰鯪、革鬍子鯰等一眾入侵物種。
珠江已經從華南「母親河」變成了「入侵物種大亂斗」,原本平靜的河流之下,亂成了一鍋粥。
那麼這些入侵問題就無法解決了嗎?用吃的方法不行嗎?
入侵物種之一麥鯪魚
吃貨也沒辦法
這一次,吃貨們也無能為力,因為羅非魚、麥鯪魚這些本身就是引進來吃的,問題在於人類根本吃不贏這些魚在珠江的繁殖速度。
野生環境下的魚帶有很重的土腥味,本身味道就不如養殖的好吃,因此人們很嫌棄這類魚。
加上珠江在過去一段時間污染很嚴重,這些野生的魚身上已經攜帶有重金屬離子等有害物質,人最好不要吃。
更何況清道夫這樣的魚,就算是人養的也不好吃,全身的肉加起來估計都沒有二兩,一身都是骨頭。
紅燒羅非魚
有人提到,能不能一物降一物,把這些魚的天敵引進來,讓它們自相殘殺,人類坐收漁翁之利。
這個辦法萬萬不可,因為引進的天敵也是外來物種,怎麼就能保證天敵一來珠江就會吃這些魚呢?萬一它更喜歡吃本土的魚呢?
澳大利亞的狐狸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本來澳大利亞人只是想着讓狐狸抓兔子,結果狐狸來了之後,對本土的小型有袋類痛下殺手。
入侵澳大利亞的赤狐
最後兔子沒抓到,還把自己的一些有袋動物給整滅絕了。
本來珠江已經夠亂了,讓這些食肉魚類加入更是亂上加亂,就拿清道夫來說,它的天敵是凱門鱷、水獺、食人魚這些,咱們能引進嗎?養蠱都不帶這麼養的!
要不,乾脆用最原始的辦法,撒網捕魚,挑出來入侵魚類,將本土的魚類放回珠江。
水獺啃清道夫
這個做法耗時、耗力、耗錢,並且還會在過程中造成大量的魚類死亡,而且珠江長2320公里,這得撈到什麼時候?
很顯然,這個辦法也行不通,入侵物種本來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它難就難在分佈範圍太大,像小龍蝦這種被拿來當食物,屬於入侵物種的特例。
漁網捕魚
入侵難題難倒世界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一定程度的生物入侵,最嚴重的當屬澳大利亞、新西蘭這樣與其他大陸隔絕了千萬年的地方。
澳大利亞簡直就是一個詮釋生物入侵最好的樣本,但凡在澳大利亞看到的不長育兒袋的哺乳動物,都是外來物種,包括人。
這些哺乳動物中,只有兩種是早期來的,一種是人,大約4萬年前登陸澳洲,另一種是澳洲野犬,在大約9000到5000年前被帶到了澳洲。
澳洲野犬
剩下來的非有袋類哺乳動物都是18、19世紀的時候,歐洲殖民者帶來的。
這些動物只要能來,無一例外都能泛濫,尤其是兔子這樣的超能生動物,最多的時候澳大利亞有100多億隻兔子,這數量比全世界的人都多。
除了澳大利亞,另一個入侵物種比較嚴重還有美國,北美大陸的情況和澳洲比較相似,都是與亞非歐三個大陸相隔太遠了,從這裡帶去的動物,很容易泛濫。
澳大利亞泛濫的兔子
不過好在北美並沒有與世隔絕,它有白令海峽與亞歐大陸溝通,因此對於入侵動物的承受能力要比澳大利亞強一點。
不過這個強一點也沒什麼用了,北美泛濫的主要是魚類,它們當初為了治理河流裏面的水藻,從亞洲地區引進了很多鯉科魚類,結果在他們的「母親河」密西西比河泛濫,這就是頻繁上熱門新聞的亞洲鯉。
美國的亞洲鯉魚
我國的入侵物種數量超過了660種,其中大部分是植物和昆蟲,只可惜大家都記住了「入侵動物之恥」小龍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