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出現以來,二百萬年間,人口一直在增長,現在,地球上已經有70多億人口了。我們知道,人們定居的地方一般會具有地勢平坦、自然環境良好、交通便利等共同的特點。
不過,有些地方,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不為人所定居,人口一個比一個稀疏。那麼,這類地方有哪些呢?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吧!
我先放出幾個世界人口分佈圖,讓你們對世界人口分佈有大致的了解。
氣候寒冷、緯度高的地區
這是人口稀疏區的一類。那些地方,緯度高、氣候寒冷,有的地方凍土層深厚,有的直接為冰蓋所覆蓋,總之,不僅食物匱乏,對於商業貿易也十分的不利,自然也就沒人住了。
這類地方,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南極洲,南極點就在南極大陸上,冰蓋厚達四千多米,溫度在冬半年可低至近零下九十度。在這個環境下,冰變得十分堅硬,鋼變得十分脆弱,稀有氣體氡在這個溫度下,只好凝結為固體了。更不用說人了,人一去直接凍死。
其他的都在北半球,北冰洋沿岸那些地方除了東歐平原與西西伯利亞,剩下的地方 ,包括加拿大、阿拉斯加、格陵蘭島、北歐的北側,還有中西伯利亞與東西伯利亞 ,都成了人口稀疏區。當然,西西伯利亞的人口,也遠遠沒達到「稠密」二字。
加拿大,它的人口集中於狹窄的南側,北側幾乎無人定居。
俄羅斯,從圖中也能看出,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的城鎮數量,與東側形成鮮明的對比。
離海洋較遠的內陸地區
這類地方離海洋較遠,水汽較難抵達,降水少,且晝夜溫差很大。那裡,氣候往往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植被往往是草原與荒漠。集中於亞洲,包括蒙古高原、圖蘭平原、哈薩克丘陵,還有我國西北地區。
蒙古是一個人口十分稀疏的國家,其居民分佈十分零散。
中亞5個斯坦的地形版地圖,我們能發現:這片地方沙漠廣布,城鎮分佈很不均衡。
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地地區
這也是一類人口稀疏區。一方面,它們的海拔較高,這使它們氣溫較低、大氣較稀薄。我國青藏地區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極端的例子,它的空氣密度僅有海平面的一半,多數人一上去會引起高原缺氧癥狀。另一方面,大部分的高原地勢崎嶇,不利於交通運輸。這會使居民的生活增加負擔,發生自然災害的幾率也比平原地區高一些。這樣的例子有不少,我就不多列舉了。
因此,誰又願意待在海拔高而崎嶇的高原山區呢?
中國的青藏地區。這裡的平均海拔達四千米以上,大氣十分稀薄。
這是美國本土的人口稀疏區,即大高原與落基山地地區。
炎熱乾燥的熱帶沙漠地區
觀察地圖,我們會發現:在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側,總分佈着沙漠。為什麼呢?原來,副熱帶高氣壓帶操控着下沉氣流,掌管了這些地區。事實上,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着回歸線地區每一個角落,而大陸東岸沒事兒,那是它產生的偏東風,順帶地帶走了很多水汽。
而水汽們,則很難從西側進入了,因而回歸線西側,晝液溫差大,而且十分乾燥。人進去了,如果沒有水供應,沒兩天就會幹死。因而,沒人會願意待在沙漠了。
這樣的地方,有不少,有橫跨11國的龐大的撒哈拉沙漠,有平均每年僅有0.1毫米降水、曾83年不下雨的阿塔卡馬沙漠,此外,美國西南側、墨西哥、澳大利亞、納米比亞、阿拉伯半島等多地都有類似的熱帶沙漠。
撒哈拉沙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面積堪比澳洲大陸,堪稱幾乎無法侵犯的生命禁區。
阿拉伯半島也分佈着不少沙漠。其中以橫跨4國的魯卜哈利沙漠最大。
澳大利亞的三大沙漠。驚人的是,熱帶荒漠竟佔澳洲大陸一半左右的面積。
濕熱而又危機四伏的雨林地區
熱帶雨林多分佈於南北緯10度之間。那裡氣候濕潤,終年高溫多雨,又多分佈於平坦的地區,而且生物資源與淡水資源十分豐富。本來,它是能居住的。但為什麼,它成了人口稀疏區呢?關鍵的兩點:一是那裡危機四伏,二是濕氣偏高,劃破的傷口很難癒合,易致感染。因而人們也不在雨林定居了,儘管現代人類的不知多少萬世祖還活在雨林。
這3個地方,集中了全世界七成以上的熱帶雨林,它們即是(按大小排序):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當然,還有一些雨林「飛」到了回歸線附近,北至我國西雙版納,南到馬達加斯加東岸,也有小片雨林分佈。
不過,說實話,這些雨林,有很大的旅遊價值,只是不宜居而已。
巴西西北側的亞馬孫平原。那裡,流淌着全世界最大的水系,養育着4萬多種熱帶植物。
大巽他群島(馬來群島的一部分)示意。爪哇島人口稠密,另3個大島則分佈着不少雨林,居民分佈零散。
【完】
以上,列舉了5種類型的人口稀疏區,它們自然景觀各異,但它們:一個相同點,就是都不適合定居。你們覺得呢?你們可以把你們的看法,發到評論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