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黨委委員、研究組長陳玲玲 採訪對象供圖
「牢記作為共產黨員的第一身份,牢記作為國家人的特殊使命,為祖國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畢生的力量!」說出這番鏗鏘誓言者名叫陳玲玲,一位年紀輕輕卻成就卓著的女科學家。
這位有着24年黨齡的黨員,現任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黨委委員、研究組長。她長期從事長非編碼RNA領域的前沿研究,致力於發現分子家族,破解基因密碼,揭開生命神秘面紗,曾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等榮譽。
心懷祖國,探索基因組「暗物質」之謎
小時候,陳玲玲就對生命現象感興趣,上大學選擇了生物學專業,在學習過程中迷上了生命科學。她擁有美國知名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和生物醫學博士雙學位,本可以進入企業工作,但最終「回歸」了科研,她覺得,探索是極有意義的挑戰。
2011年,正當她在國外的發展順風順水、前景一片光明之時,陳玲玲毅然放棄了國外良好的發展機會,堅持選擇回國。「十多年前我回來的時候,國內的科研環境就已經非常好了,我們有先進儀器設備,也有相當透明公正的科研流程。這些年,我身邊有很多科研人員陸續從海外學成歸來,我們的志向都是一樣的,都想真正為國家做出應有的科研貢獻。」抱着這樣的信念,陳玲玲作為中科院原上海生科院「特別人才」回國開展核糖核酸(RNA)生物學研究。
曾經跨學科的學習讓陳玲玲受益匪淺。作為一名研究組長,她將以前MBA課程中的知識和理念用來更科學、高效地管理團隊。
剛回國那會,長非編碼核糖核酸生物學研究方興未艾,國內開展相關研究的更少。回國後,陳玲玲便開墾這塊被稱為生物「暗物質」領域的荒漠。探索未知的快樂促使她一步步去揭開生命科學的真相,她把自己的工作總結為「研究前人所不知道的基因組暗物質」,她和夥伴們正是在黑暗中跋涉追光的「解碼人」,「當我們更接近真相、看到謎底的時候,內心總是無比興奮」。
引領前沿,在RNA研究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回到國內的陳玲玲,從空空如也的實驗室開始,招募團隊、申請經費、培養研究生……在不斷向科學高地進發的過程中,她帶領實驗室團隊通過初期艱苦的摸索和不懈努力,創建了長非編碼和環形RNA研究技術體系,在揭示其生成規律、作用機制以及與人類疾病的關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研究成果,開拓了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當我們更接近真相、看到謎底的時候,內心總是無比興奮。」陳玲玲說。
在此期間,陳玲玲帶領團隊發表SCI論文60餘篇,研究成果被《細胞》《自然》《科學》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專評30餘次,單篇最高引用1700餘次。這些研究工作具有理論創新的意義和良好的臨床轉化前景。陳玲玲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項,並積極推動RNA新技術、新方法在小胖威利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轉化研究,以期利用相關RNA研究前沿成果發展疾病診療新技術。「小胖威利綜合征是一種出生缺陷,如果能提早發現,可以提前進行干預治療。」她如是說。
目前,陳玲玲同時擔任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和《科學》的編委,並參與多個國際期刊的發展和規劃。通過在「暗物質」世界裏的潛心鑽研和沉澱,陳玲玲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讚譽,在向世界積極發出中國科學家的聲音。
牢記初心,「巾幗不讓鬚眉」
在科技強國的使命驅動下,陳玲玲牢記共產黨員的第一身份,牢記作為「國家人」的特殊使命,心繫國家事、肩扛國家責。曾長期擔任基層黨支部書記的她始終注重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積極創新支部活動形式和內容,舉辦系列主題黨日活動,將黨支部活動與科研工作緊密結合。
陳玲玲作為上海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積極發揮引領作用,為新時期的青年科研人才自主培養發出一線聲音,為科技創新的發展作出應有貢獻,此次又當選為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和黨的二十大代表。她注重履行社會責任,多次將自身研究經歷與青年女性交流經驗,鼓勵青年女性投身科學;多次開放其實驗室,為中小學生接觸科學搭建一座橋樑,接納初高中學生前來實驗室科學實踐,並走進建襄小學、南洋模範中學等講授科普報告,為學生在求學路上追逐科學夢指點方向,激發他們對生命科學的興趣。
陳玲玲表示,作為新時代科學家,將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始終保持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響應黨的號召,聽從祖國召喚,勇於創新、不懈奮鬥。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