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加速?衛星發現「超級甲烷排放者」,它比二氧化碳更可怕
早在多年前,科學家們就意識到了「甲烷」對全球變暖的影響,例如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美國科學家指出,在未來對地球大氣環境影響最嚴重的溫室氣體,將不再是二氧化碳,而會是源源不斷的甲烷。
作為一種有機化合物,甲烷存在於地球的每一個地方,比方說,在冰川、凍土之中,也都存在着大量的甲烷,伴隨着它們的融化,這些「古代甲烷」也都在現代釋放出來。
還有自然界中的生物活動,也都可以產生甲烷,比方說,近年來歐美不少研究者都提議要減少畜牧業,就是因為牲畜放的屁也是「甲烷」。
所以,除了很直觀的二氧化碳之外,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受到人們重視的「甲烷」,才是地球上暗藏的「氣候殺手」,有可能會將人類,推向新的危機。
比方說,在前段時間的《科學進展》雜誌上,就有研究者指出,衛星在地球上發現了新的「超級甲烷排放者」,而且它的出現,也是與人類有關,或者說,正是人類創造了它。
那麼,這個「超級甲烷排放者」究竟是誰呢?
答案是「垃圾填埋場」,根據數據顯示,在地球上,每年僅城市垃圾的產生量,就多達20億噸,而這些垃圾最終的歸處,都是垃圾填埋場,在那裡,除了一部分垃圾被填埋之後,剩下的結局都是焚燒。
這會產生多少的溫室氣體?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曾進行過相關研究,結果發現美國的垃圾填埋場,每年至少會產生約3億公噸的溫室氣體,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美國總排放量的5.5%,可以說,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
特別是放眼全球,有很多垃圾回收利用率不高的國家,對待垃圾的處理方式,也都更為簡單粗暴,就是直接焚燒了事,這也意味着,在這個過程中,也會不斷為地球注入更多的溫室氣體,從而加速全球變暖。
而且因為垃圾場本身就是很容易滋生細菌的地方,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細菌滋生、活動,也會不斷產生大量的甲烷,這也意味着,即使垃圾不進行焚燒,而是將它們賣掉,也同樣會帶來較為嚴重的甲烷污染問題。
不少研究者都認為,垃圾場早已經成為了地球上的第三大甲烷排放源,而且如果將全球變暖的誘因進行分割,那麼,至少有25%的全球變暖,是與甲烷排放有關。
自然,人類活動不斷為地球大氣層中注入各種各樣的溫室氣體,讓地球的氣候超負荷元轉,根本就來不及去消耗、去調節氣候平衡,全球變暖加速,一個又一個的氣候臨界點被打破,也就在所難免了。
那麼,地球有多少個臨界點?都被打破了嗎?
研究認為,地球上一共有15個氣候臨界點,不過,早在2019年,澳大利亞的氣象學家斯特芬,就曾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文章,稱人類已經打破了其中很關鍵的9個臨界點,分別是:西南極冰蓋、北極海冰、格陵蘭冰蓋、多年凍土、東南極部分地區、亞馬遜雨林、北方針葉林、暖水珊瑚以及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
當這些臨界點被打破,地球會發生什麼呢?舉個形象點的例子:現在的地球氣候,就好像是一艘在水面上行駛的船,當風平浪靜的時候,這艘船也不會有什麼危險,但是若突然開始狂風大作、波濤洶湧,那麼,就會有傾覆的風險。
現在不少朋友都發現,近年來的地球氣候,似乎越來越不尋常了,其實這就與氣候臨界點被打破有關,簡單來說,就是地球的氣候極端化已經被激活了,有可能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穩定狀態,如果剩下的6個臨界點也被人類打破,那麼,地球也可能再也不適合人類生存。
不少研究者,都將「氣候臨界點」看作是壓死人類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它和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或許有朋友看過《後天》這部電影,這裏面的故事背景,就是由於氣候臨界點被打破,導致地球突然進入了冰河時期。
雖然裏面的情況,在現實世界中大概率不會真的發生,畢竟地球的氣候變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這就好像是「溫水煮青蛙」,仍然是需要大家重視起來的,否則,我們的明天,可能就是《後天》,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