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究竟能長到多高?世界「最高樹」在我國發現,樹也有生長極限?

2022年07月05日09:49:02 科學 1241

你知道我國最高的樹有多高嗎?

從理論上來說,樹木最多能長到多高?為什麼一些植物學家表明,樹最高只能長到120米,究竟是什麼限制了它們?

樹究竟能長到多高?世界「最高樹」在我國發現,樹也有生長極限? - 天天要聞

我國最高的樹木是一棵高達83.2米的黃果冷杉。今年5月,中科院團隊,在西藏察隅縣的一片原始森林中發現了它。

為了得到更準確的結果,工作人員利用無人機,測量了好多次。83.2米的大樹是一種怎樣的概念呢?通俗地說,這個高度,大概相當於30層樓的高度。

你可以試着想像一下,站在29樓,可以伸手摘到樹葉的感覺。

樹究竟能長到多高?世界「最高樹」在我國發現,樹也有生長極限? - 天天要聞

世界上最高的樹木又有多高呢?

據說,1871年,林業人員在瓦特河畔,發現了一棵高達132.6米的杏仁桉

不過,這個數據是由一個林業人員通過簡單的測量得到的,科學家並不認可。得到準確測量的是,1881年發現的,一棵高達114.2米的杏仁桉。現如今的世界第一高樹,是一棵高達116.07米的北美紅杉,位於美國加州紅木林國家公園。

現如今,世界上排名前十的樹木,高度基本上在110~120米。排名第一的「亥伯龍神」,116.07米;排名第十的門諾西多,位於加州蒙哥馬利森林,高112.2米。兩者相差僅僅4.05米。

樹究竟能長到多高?世界「最高樹」在我國發現,樹也有生長極限? - 天天要聞

我們最為熟悉的巨樹杏仁桉,高度一般在70~114米。全世界公認最高的樹種北美紅杉,在它的老家加尼福尼亞海岸,普遍可以長到110米左右。

全世界範圍內,110米左右的樹,時常被發現。但是,至今,人們並沒有找到一棵超過20米的樹。

120米真是大樹無法越過的坎,為什麼呢?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喬治·赫勒博士,對世界範圍內高達百米的樹木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這些超過110米的巨樹,都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葉子極度缺水。

樹究竟能長到多高?世界「最高樹」在我國發現,樹也有生長極限? - 天天要聞

一般,只有在極端乾旱的沙漠里生長的植物,才會出現這種情況。要知道,這些大樹一般生活在水源豐富的地方,

水分從根繫到達高空的葉子,需要克服地球重力及樹木組織的摩擦力。因此,科赫博士認為,地球上樹木高度的極限為122~130米,超過這一高度的話,水難以抵達樹頂。

我們知道,給樓房供水,需要用水泵進行加壓。以前修建的老小區,住過的人應該深有體會,越高的樓層,水壓越低。

樹究竟能長到多高?世界「最高樹」在我國發現,樹也有生長極限? - 天天要聞

因為,當時的水泵功率不足,產生的壓力不足。因此,在不斷修建高樓的同時,工程師也在設計功率更大的水泵,來解決供水問題。大樹沒有水泵,又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將水送上百米高空的呢?

植物運輸水分主要依靠,蒸騰作用產生的拉力。簡單來說,蒸騰作用就是,水變成水蒸氣,從葉子上的小孔蒸發出去。蒸騰作用會產生蒸騰拉力。

當一部分水從細胞里蒸發後,細胞溶液的濃度就會上升,與周圍的細胞形成一個濃度差,此時,水就會從低濃度的細胞流向高濃度的細胞,這個過程中就會形成蒸騰拉力。

樹究竟能長到多高?世界「最高樹」在我國發現,樹也有生長極限? - 天天要聞

那麼,蒸騰拉力最大有多大呢?

植物的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經過樹榦中的導管,然後進入葉脈,最後進入葉肉細胞中;在植物體內,水就形成了一個連續性的整體。

簡單來說,當處於頂部的葉肉細胞水分蒸發以後,它就會拉動葉脈細胞中的水,葉脈再去拉動導管中的水,導管去拉動根部的水,根部再從土壤中吸水。

樹究竟能長到多高?世界「最高樹」在我國發現,樹也有生長極限? - 天天要聞

植物蒸騰時,由於水在植物體內形成了一個連續性的整體,會產生一個穩定不變的負壓——植物頂部與根部的壓強差。這個負壓可以拉動10個大氣壓的水柱,而一個大氣壓的水柱是10.4米,那麼十個大氣壓的水柱就是104米。

換句話說,100多米就是蒸騰拉力運輸水分的極限了。這也是為什麼,喬治博士發現110多米高的樹木,葉子會極度缺水。

樹究竟能長到多高?世界「最高樹」在我國發現,樹也有生長極限? - 天天要聞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蒸騰拉力的極限,決定了水分運輸的極限高度,最後限制了樹木的極限高度。植物學家因此認為,自然條件下,樹木不太可能越過120米的「坎」。

當然,除了水的影響之外,限制樹高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有基因。所以,我們常見的大部分樹木,也就只能長到20~30米。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瞰「飛碟」 - 天天要聞

瞰「飛碟」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青島嶗山區張村河沿岸的科苑經六路以東、新宏路以北、科苑緯四路以南合圍區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飛碟」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正向竣工衝刺。6月25日,虛擬現實創享中心的兩個穹頂已安裝到位,記者用無人機在高空俯拍,畫面十分壯觀。目前,項目建設處於收尾階段。據了解,青島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整體設計以「平...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
從開傘到落地 如何準確捕捉「嫦娥六號」圖像? - 天天要聞

從開傘到落地 如何準確捕捉「嫦娥六號」圖像?

今天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誌着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嫦娥六號」採用的是特殊的「打水漂」返回方式,在地廣人稀的內蒙古四子王旗着陸場着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景象測量分隊在着陸場布設多台小型無人測控設備,構建起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