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斯大災難:蘇聯科學家在天體墜落現場發現了什麼

2022年06月30日01:11:25 科學 1222


通古斯大災難:蘇聯科學家在天體墜落現場發現了什麼 - 天天要聞



1908年6月30日凌晨,波德卡門納亞通古斯河附近的幾名居民目睹了一個既奇怪又可怕的現象。從打開的天空中,一顆火球轟鳴着墜落到大地之上,熾熱的灼熱將沿途的一切都燃燒殆盡。這就是一些目擊者描述神秘的通古斯隕石墜落的方式,它仍然困擾着試圖解開其秘密的好奇科學家的頭腦。

第一次遠征

僅在 13 年後,蘇聯就組織了第一次前往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遠地區的遠征,這是最近歷史上最大的太空物體降落在地球表面的地方。

這發生在一組科學家決定檢查該地區有「流星」痕迹的報告的準確性之後。

組織一次前往據稱是通古斯隕石墜落地點的科學旅行的發起人是蘇聯礦物學家列昂尼德·庫利克 (Leonid Kulik),在他的幫助下,隕石部在礦物學博物館成立。

1921 年,在 Vladimir Vernadsky 和 ​Alexander Fersman 院士的支持下,Kulik 和他的同事 Pyotr Dravert 開始從外太空尋找石頭外星人。

在這次旅行中,科學家們未能找到通古斯隕石墜落的確切位置,但他們掌握了目擊者的敘述,這些敘述至少對他們感興趣的主題有所了解。

這次旅行的結果並沒有讓列昂尼德·庫利克(Leonid Kulik)滿意,他對發現通古斯隕石墜落後形成的碎片和隕石坑的想法着火了。

為此,在1927年至1939年期間,他組織了多達6次的科學考察,每次考察都有他自己的發現和計算。

1927-1939 年的探險

1927 年 4 月,庫利克出發前往瓦諾瓦拉貿易站區域,根據計算,那裡應該有通古斯隕石墜落的真實證據,庫利克遊覽了赫拉德尼山脊。

正是從他的高度,他親眼看到了一個天體到來所帶來的後果的規模。在赫拉德尼山脊南部、東部和西部約 2000 平方公里的廣闊區域上,一片成年森林完全被掃除,與南部的山峰平行。只有在通古斯隕石墜落的假定地點的中心是沒有樹皮和樹枝的樹木。

從同樣的高度,可以看到巨大的「燒毀區」。他不是通過爆炸來解釋它的燃燒,而是通過壓縮的熱氣墊在隕石前面的作用,天體突破了地球的極限。

這位科學家主張,在隨後的考察過程中,應該對該地區進行航拍,以捕捉防風林的規模、方向,從而有助於研究氣浪的作用。

在盆地的東北側,庫利克發現了扁平的圓形沼澤漏斗,看起來像月球隕石坑。在他看來,它們是由一群在隕石着陸時與隕石分離的個體塊組成的。


相信隕石碎片就在這些漏斗的底部,他堅持要在奇怪的凹陷內進行磁力測量,因為他相信這塊重達數噸的通古斯隕石具有鐵的性質。

在火球墜落的地點,庫利克探險隊發現了微小的磁鐵礦和硅酸鹽球,並記錄了元素含量的增加,證實了墜落物質起源的宇宙性質。

試圖錯誤地將通古斯隕石的墜落與龐斯-溫內克彗星的飛掠聯繫起來,庫利克忽略了目擊者對火球墜落軌跡的觀察。此外,他在評估燒傷的大小時犯了一個錯誤,因為他認為躺在厚厚的雪下的倒下的樹木會被燒毀,並且還錯誤地解釋了沼澤地層,將它們誤認為是火山口。

如果沒有衛國戰爭爆發在他的科學計劃中,列昂尼德·庫利克本人可能會糾正他的誤解,並查明通古斯隕石碎片的起源和神秘消失的真相。作為志願者去了前線,他再也沒有回家,但其他蘇聯科學家繼續他的工作。

戰後遠征

1958 年,蘇聯科學院隕石委員會組建了戰後第一次研究通古斯隕石的考察隊。在此過程中,事實證明 Kulik 為火球坑拍攝的窪地並非如此。此外,他們從未發現應該是「流星」主體墜落形成的中央漏斗。

對此,科學家們提出,通古斯太空客不是簡單的隕石,而是某種在地球大氣層中爆炸的外星物體。

這個問題的研究是由尼古拉·瓦西里耶夫和根納季·普列漢諾夫組成的「研究通古斯隕石的複雜業餘探險隊」進行的。它包括來自蘇聯各地的專家,他們試圖確定通古斯天體的性質,並且很大一部分科學家傾向於其人工而非自然起源的假設。

遠征佐洛托夫

從 1959 年到 1986 年,阿列克謝佐洛托夫的團隊不顧官方委託,對通古斯隕石墜落地點進行了 12 次探險。他的分隊成員採集了活樹和死樹的樣本,以研究它們的放射性,以及對它們的年輪進行元素和同位素分析。

他們指定了墜落的方向,詳細檢查了它的所有細微之處,並進行了磁力測量研究。

從維克多·朱拉夫列夫和菲利克斯·西格爾的書中可以看出,佐洛托夫在他的科學航行中正在尋找「火星船的殘骸」,他認為防風林、大火和爆炸波是由於火星的到來而引起的。外星人,而不是普通隕石的墜落。

現代願景

來自俄羅斯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俄羅斯研究人員以及他們來自美國宇航局的同事,傾向於通古斯隕石的冰本質版本,它穿過大氣層的緻密層,釋放出冰微粒和水分子,它們在高層大氣中形成了稀有的銀色雲。正是因為火球的本體在空中「融化」了,儘管連續出現了兩次強大的衝擊波,但在地球表面始終沒有發現隕石碎片。

與此同時,科學家伊萬·穆爾齊諾夫認為,通古斯隕石是一顆巨大的石質流星體,在高壓下坍塌後在30-40公里的高度爆炸。火球的小碎片因高溫而融化,而較大的碎片可能會從墜落的震中散開數千公里,甚至從大氣層反射回太空。由於爆炸釋放的熱量,森林着火了,樹木被衝擊波擊倒。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研究發現消失的尼羅河支流 或助解開金字塔建造之謎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消失的尼羅河支流 或助解開金字塔建造之謎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 研究人員日前繪製出尼羅河一條現已乾涸的支流地圖,認為它可能幫助古埃及人建造了31座金字塔,包括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群。研究成果由最新一期英國《通訊-地球與環境》雜誌刊載。 埃及金字塔最集中的地區是自吉薩市向南至利什特村之間的一片沙漠。那裡距離尼羅河有數十公里遠,但發現了港口遺迹。埃及學家...
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 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 - 天天要聞

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 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

封面新聞記者 李茂佳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5月21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舉行重慶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新聞發佈會。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較禁捕前增加47種。長江鱘從禁捕前監測到的7尾增加到249尾,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出現範圍擴大。新聞發佈會現場。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衛表示...
全球首台!我國量子測量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全球首台!我國量子測量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5月21日,全國首屆量子精密測量賦能產業發展大會,在安徽合肥舉辦。會上,全球首台商用低溫版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正式亮相。該顯微鏡由國儀量子技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儀量子」)自主研製,這標誌着我國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取得重要突破。△低溫版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圖片來源:國儀量子國...
世界首次:科學家成功對 μ 子實行「冷卻」加速,約達光速 4% - 天天要聞

世界首次:科學家成功對 μ 子實行「冷卻」加速,約達光速 4%

IT之家 5 月 21 日消息,日本 J-PARC 研究中心、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聯合發佈公報,宣布完成了業內首次對 μ 子進行「冷卻」和加速的操作,朝着實現世界首個 μ 子(渺子)加速器邁出了一大步。據介紹,研究團隊在 J-PARC 中心使帶一顆正電荷的正 μ 子減速到幾乎停止(光速的 0.002%)的狀態,並使正 μ 子的方向和速度...
氣象水文部門預測:今年「龍舟水」水情較往年略偏重 - 天天要聞

氣象水文部門預測:今年「龍舟水」水情較往年略偏重

5月20日迎來「小滿」節氣,民諺有雲「小滿小滿,江河漸滿」。進入「小滿」節氣,雨水豐盈,江河的水逐漸增多。根據廣州市水文氣象數據統計,5月20日廣州市降暴雨,其中白雲、花都、增城等區降大暴雨,全市平均日雨量74.0毫米。豆大雨點落在地面,濺起水花。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子良受強降雨影響,5月20日全市江河水位...
值得收藏!《常州市野生鳥類圖冊》發佈 - 天天要聞

值得收藏!《常州市野生鳥類圖冊》發佈

現代快報訊(記者 陸文傑)鳥類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示類群,是評價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關鍵性指標。隨着生態環境的改善,常州鳥類生境狀況大幅提升,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翱翔在青山綠水間,野外鳥類記錄不斷刷新,珍稀鳥類頻頻亮相。它們用翅膀為生態環境投票,實名認證了常州生物多樣性工作的豐碩成果。在5·22國際生物多樣...
馬斯克豪言:30年內火星城市崛起,人類新家園即將誕生! - 天天要聞

馬斯克豪言:30年內火星城市崛起,人類新家園即將誕生!

埃隆·馬斯克,這個科技界的狂人,他總是有着讓人震驚的想法和計劃。這不,他又在火星上動起了腦筋。他旗下的SpaceX公司,一直在研究怎麼把人送上火星,還在想方設法要在那上面建個城市。圖片來自網絡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可是挺活躍的,他就在那兒說,未來30年,火星上肯定會有人類城市。
研究發現英國 AI 聊天機械人的安全措施容易被繞過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英國 AI 聊天機械人的安全措施容易被繞過

劃重點:- ️  英國政府研究人員發現,防止 AI 聊天機械人發出非法、有毒或露骨回應的保護措施可以被簡單的技術繞過。-   通過測試,研究人員發現五個系統 「極易受到攻擊」,甚至在沒有有針對性地繞過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也能產生有害回應。-   安全防護可以通過 「相當簡單」 的攻擊繞過,例如指示系統以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