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1屆中國人工智能大會論壇現場,就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做出指引方向!
8位大師熱情演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鄧中翰就中國芯片半導體技術面臨的難題發言:「後摩爾時代的AI技術展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鄧中翰
鄧中翰院士說,如今的半導體製程節點已經來到了5nm,通過縮小三極管尺寸來推進的傳統摩爾定律逐漸走向極限,單純靠提升工藝來提升芯片性能的方法已經無法充分滿足時代的需求。
而半導體技術停滯將會導致市場失去重要的驅動力。為避免這樣的事情出現,由物理層面和信號層面受制約,鄧中翰院士提出在信息處理層面進行拓展的「智能摩爾之路」。
鄧中翰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後赴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成為該校建校130年來唯一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學科的學者,畢業後加入IBM做高級研究員,並獲得發明創造獎!
1999年回國創建了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成功的開發出中國第一個打入國際市場的星光中國芯,徹底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
而由鄧中翰提出的智能摩爾之路指的是借鑒人腦智慧機制,來研究新型的人工智能算法,達到進一步提升信息速度的性價比。
鄧中翰說:我們今天看起來處理器好像什麼都管,什麼都在處理和計算,一會兒算圖像,一會兒算聲音,一會兒算文字,算什麼都用同一個指令集,這樣處理效率很低。」
而借用人腦機制來分層分區處理,從而達到高效率的運行。
之前,三星與美國哈弗大學共同的進行將人腦複製並粘貼到半導體芯片的研究,目標是開發利用納米電極陣列讀取神經細胞(神經元)的結構,複製到存儲芯片上的技術。總結研究構想的論文於9月23日刊登在了科學雜誌《Nature Electronics》上。
專家表示這種展望艱難到無法想像!也有人表示電腦比人腦強太多,但就是邏輯上弱。但這是將電腦模擬人腦,性能是無法比擬的!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