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演化歷史中,其實有很多的人類分支種,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他們和現代人種曾經並沒有嚴格的分支,相當於現代的狼,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外部特徵,但卻都是由北美灰狼演化而來的。
現代的技術可以做到從160萬年前的猛獁象牙齒化石中找到零星的DNA碎片,今年一個美國的公司還聲稱想用1500萬美元用考古獲得的猛獁象基因改善現代亞洲象的基因,希望獲得一種類似於猛獁象的特殊物種。而此前科學家們也從大約40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腿骨中獲得了一些基因碎片,獲得了和現代人類的關聯信息。現代人的基因中仍保留了一定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不過在生物的進化歷程中,尤其是性的出現,同一生物的不同性別之間具有相適應的生殖系統以及內在的細胞特徵,同種物種才能正常地交配繁衍,這就叫做生殖隔離。生殖隔離使各種物種各行其是,各自都在自己的種群中或者亞種的種群中才能正常地交配繁衍,尋求配偶也不會超出物種的界限。原始人雖然自然知識不足,但是進化的本能也使他們這樣做。
在動物界有一些反常的雜交現象,主要是在人類的影響下產生的, 比如馬和驢可以生出騾子,這兩種動物在自然情況下基本不會交配,可是在人類的飼養環境中,加上人類的誘導馬和驢就可以生育。相似的情況還有獅子和老虎,獅虎在自然界的生存領地不同,一個喜歡在草原,一個喜歡在叢林中活動,所以平時也遇不到,也很難交配。
這兩組雜交還有所不同,馬和驢的染色體是差了一對,而獅子和老虎的染色體數量不同,但是染色體的結構存在差異。這兩種情況中,第一種雜交其實更難實現,只不過驢和馬都是人類大量飼養的動物,在大量的嘗試之下產生了很多的騾子,而且現代的人類已經基本掌握了馬和驢的雜交規律,可以較為穩定地生產騾子。
獅子和老虎不同,本身野生的數量已經很少,而且人類飼養的數量也很少,飼養的主要目的是恢複種群數量,然後在野化訓練中讓它們掌握野外生存的技能可以適應野化放歸。人類嘗試用獅子和老虎雜交的嘗試還是比較少,但是迄今為止還是得到了1000多的獅虎獸,甚至還產生了獅虎獸的二代雜交後代,比如獅獅虎獸、虎獅虎獸,分別是獅虎獸和獅子和老虎的雜交後代。
可是人類則不同,在歷史上曾經有蘇聯的科學家嘗試過人類的雜交實驗。在1920年之後,正值蘇聯工業發展的時代,蘇聯的一名科學家試圖製造出人和猩猩的雜交體。在預想中,這種雜交動物有着比人類強悍的體魄和強大的力量,但是智力卻沒有人類發達,沒有人類這麼強的自我意識,因此很適合經過培訓作為重體力或者重複性勞動的承擔者。
這名蘇聯科學家嘗試了包括精卵融合的實驗,甚至試圖用人參與實驗,但是最後的結果是沒有培育出這樣的雜交物種,因此人類和黑猩猩等近親物種的雜交被認為是不大可能的。而後來由於人類倫理學的發展,這樣的實驗被禁止,而現代用人類的受精卵做實驗也非常謹慎,需要經歷很嚴格的倫理學程序,頂多只能讓受精卵發育7-14天,因為超過這個時期就會產生神經系統,早期胚胎可能產生自我意識。
所以後續再也沒有這樣的實驗,可是關於人類和黑猩猩到底能不能雜交的討論其實如今還存在,只不過現在沒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做這樣的實驗。但是,馬和驢的染色體不同,它們曾經擁有共同的進化歷史,但是在後續的演化中由於種群的分散,逐漸進化為不大相同的形態,而染色體數量也差了一對,但是它們可以生出騾子。
人類和黑猩猩也是類似的演化歷史,染色體也很巧地差了一對。而且更為巧妙的是,人類雖然是23對染色體,黑猩猩是24對染色體,但是黑猩猩的2a和2b兩條染色體加起來和人類的2號染色體長度相當,擁有很多相似的區段。理論上,人類仍然是有和黑猩猩雜交產生後代的可能,曾經沒有成功是因為受限於倫理學等發展,嘗試得還比較少,如果像馬和驢那樣大規模的嘗試沒準就可以產生雜交個體。
當然,這還只是建立在生物演化、基因相似性上的可能,現代基本不會有這樣的實驗了。不過在一些落後的非洲地區,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很難說,一些疾病也是通過這類方式傳播到人類種群內。不過這類現象一直不是主流,而且人類還是能注意衛生問題的,所以總體上人類和黑猩猩產生後代的機會更小了。
不過在現代的技術加持之下,會出現另一種的雜交體,其實說是雜交體也不太恰當,而是利用生物學技術,將兩種不同動物的細胞融合在一起,發育為一個完整個體,相當於創造出了嵌合體,嵌合體就是兩個胚胎髮育期間發生的融合現象導致的,身體組織有不同的細胞類型,比如有人生了孩子之後發現孩子是親兄弟的,但是自己沒有兄弟,這就是他的生殖器官是嵌合體發育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