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埃博拉病毒的倖存者數年後複發,是否說明了未來新冠病例全球清零以後也有再度爆發的可能?

2021年09月16日21:02:11 科學 1750
「Nature」埃博拉病毒的倖存者數年後複發,是否說明了未來新冠病例全球清零以後也有再度爆發的可能? - 天天要聞「Nature」埃博拉病毒的倖存者數年後複發,是否說明了未來新冠病例全球清零以後也有再度爆發的可能? - 天天要聞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Liz Zee

導讀: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埃博拉病毒可能潛伏在倖存者體內,這些倖存者的檢測結果呈陰性,是因為病毒存在於組織內,而不是在血液中循環。埃博拉倖存者可能在感染至少五年後複發並再度引發疫情,需要對以前的患者進行長期隨訪,以防止發生災難性的疫情。

昨天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名為「Resurgence of Ebola virus in 2021 in Guinea suggests a new paradigm for outbreaks」的文章,分析幾內亞今年暴發的疫情發現,這些「病毒庫」里的病毒可能會蘇醒,並在數年後引發新一輪的感染和傳播

「Nature」埃博拉病毒的倖存者數年後複發,是否說明了未來新冠病例全球清零以後也有再度爆發的可能? - 天天要聞

為了追溯幾內亞疫情爆發的源頭,研究人員分析了數名患者的樣本基因組,包括16例確診病例,其中12例死亡。

埃博拉病毒的爆發通常被認為是病毒從動物宿主「擴散」到人類的結果。但分析顯示,幾內亞的毒株與2013-16年的毒株幾乎完全相同。如果從那時起,病毒就在群體中活躍地傳播,那麼隨着它的傳播,就會積累一定數量的突變。然而,2021年在幾內亞爆發的病毒只發生了12個基因突變,「遠遠低於預期...畢竟病毒在六年的時間裏人傳人」。

負責這項研究的蒙彼利埃大學(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研究人員Alpha Keita說,這有力地表明病毒源是被重新激活的病毒,這些病毒曾經潛伏在倖存者體內。他告訴法新社(AFP):「這是從宣布疫情結束到病毒死灰復燃之間已知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是一種新範例:上一次病毒流行期間的被感染者所攜帶的病毒可能是新一次疫情的源頭。」潛伏的埃博拉病毒如何以及為什麼突然蘇醒並使人感染病毒,儘管有一些吸引人的線索,但仍然是一個謎。

有時,倖存者體內的埃博拉抗體會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出現激增——這可能是人體對復蘇的病毒所做出的反應。Keita說,大約三分之二的埃博拉倖存者即使在感染五年後仍有較高的抗體水平,但「問題是,如果免疫力下降的倖存者體內的病毒死灰復燃,會發生什麼」。

「Nature」埃博拉病毒的倖存者數年後複發,是否說明了未來新冠病例全球清零以後也有再度爆發的可能? - 天天要聞

杜蘭大學醫學院(Tulane University's School of Medicine)的Robert F. Garry表示,這項研究的發現「對公共衛生和埃博拉倖存者的護理有重要意義」。他在《Nature》雜誌委託撰寫的一篇研究評述中寫道:「人類現在可以被列入中間宿主名單,這些宿主會作為埃博拉病毒的長期『病毒庫』,並引發新一輪疫情。」他認為有必要優先安排醫護人員接種疫苗,並監測埃博拉倖存者是否有病情惡化的跡象。

Keita希望重新考慮「埃博拉倖存者」一詞,不僅包括那些與癥狀抗爭的人,也包括那些可能已經被感染但沒有癥狀的人(即無癥狀感染者)。他警告說,即使是無癥狀感染者也有可能是疫情爆發的源頭。「我們需要對以前的埃博拉患者及其接觸者制定一個長期有效的後續醫療方案,以便我們及時發現以前感染者的病情複發。」不過,他提醒說,為了避免倖存者受到排斥,必須謹慎地採取後續行動,牛津大學全球健康網絡主任Trudie Lang對此表示贊同。他說:「有些人認為這些倖存下來的人是英雄。然而,如果人們擔心這些人會帶來風險,他們也可能會被污名化以及受到排斥。」

Lang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稱這是「重要的新證據」,並提醒人們有必要支持對COVID-19以外的威脅進行研究。Keita說,這項研究為各種其他研究鋪平了道路,包括埃博拉病毒復蘇的原因,以及根除倖存者體內埃博拉病毒的可能性。

「Nature」埃博拉病毒的倖存者數年後複發,是否說明了未來新冠病例全球清零以後也有再度爆發的可能? - 天天要聞

此次幾內亞埃博拉病毒的再度爆發是因為埃博拉倖存者體內潛伏的病毒蘇醒,雖然有些不可置信,但是之前曾報道過,痊癒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有可能再次感染。這兩種情況說到底是同一種情況。

那麼,未來新冠病例全球清零以後,是不是也有再次爆發的可能性呢?就像埃博拉病毒一樣,潛伏在倖存者體內,與人共存。倖存者一旦免疫力降低,那麼病毒就會趁機復蘇,再次傳播,體內沒有新冠抗體的人便很容易被感染。既然目前我們沒有辦法根除病毒,那麼就儘可能的多做防護,盡最大努力保護自己不受病毒的侵襲。幸運的是,目前已經準備為倖存者及其接觸者制定長期有效的後續醫療方案了,這樣就可以檢測倖存者體內潛伏的病毒的情況,最大限度地防止病毒再次傳播。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901-9#MOESM2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學研究進展,不能作為治療方案參考。如需獲得健康指導,請至正規醫院就診。

「Nature」埃博拉病毒的倖存者數年後複發,是否說明了未來新冠病例全球清零以後也有再度爆發的可能? - 天天要聞

熱門·文章

科學研究

【NEJM】我們該換鹽了!里程碑式的研究證明:簡單地換點鹽每年可防止數百萬人死亡

科學研究

【Nature子刊】前所未有的清晰和高速:新的顯微鏡技術首次記錄了100多萬個神經元在整個小鼠大腦皮層的活動

基因檢測

【Nature子刊】150萬規模最大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確定了近600個與反社會行為、酗酒、阿片類藥物成癮有關的基因位點

新冠病毒

【NEJM新冠】世界上最大的新冠疫苗安全性研究結果發佈

液體活檢

【Science子刊】基於血液樣本就可以確定的生物標誌物——可預測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

新冠病毒

【新冠續篇】重磅:「迄今為止用於治療新冠感染最安全的葯!」臨床試驗結果出來了!

類器官

【Nature子刊】利用幹細胞誘導生成的3D大腦類器官,可精確複製人類大腦

癌症早篩

【Nature子刊】基於血液cfDNA無創肺癌早篩新方法,超高檢出率!

類器官

【Science子刊】顛覆!首次3D打印出完整的活體腫瘤,癌症探索邁入「真實」3D時代

基因編輯

【Nature子刊】重磅!葉玉如院士團隊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獲得重大突破

癌症早篩

【柳葉刀子刊】顛覆傳統檢測法,實現前列腺癌早篩新突破

科學研究

【發現】重算諾貝爾獲得者1944年維C實驗數據,發現要用WHO推薦的2倍劑量

推薦·活動

第三屆上海國際癌症大會

第五屆現代臨床分子診斷研討會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聞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中國人民大學與西湖大學攜手成立「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並面向全球發佈「未來人類十大議題」,聚焦人類文明演進的重大挑戰與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 天天要聞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6月30日,華熙生物在微信公眾號上發佈文章《推動行業進入以檢測結果為宣傳依據的時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張免受科學檢驗的必定屬於偽科學。文章直指,在重組膠原蛋白的測量問題中,聲稱沒有統一的檢測方法就無法準確測量,就是一種典型的「免受檢驗策略」,試圖讓自己的主張免受科學檢驗和公共監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 天天要聞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2型糖尿病是我國主要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其主要臨床特徵包括高血糖、胰島素抵抗和肝糖輸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鑒定與糖代謝穩態調節密切相關的新型生物標誌物,從而為建立疾病預警體系和個體化診療方案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周健團隊、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接口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接口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6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副校長鄭海榮,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等主辦的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上,圍繞AI時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腦機接口與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認為腦機接口將引領醫療新變革,是解決未來重大醫療需求的關鍵路徑,腦機接口的突破性進展將出現在醫療康復領域。鄭海榮以科幻電影《阿凡達》中通過意...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 天天要聞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如今,無人機的身影隨處可見,不管是用於拍攝壯麗風景,還是助力農業噴洒農藥,它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 可誰能想到,這小小的無人機,一旦不受控制地亂飛,就會成為機場安全的巨大威脅。 ....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 天天要聞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職引未來】 當前,不少高校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到這些地方就業,青年學子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又將收穫怎樣的人生體驗?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新穎在接受光明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奮鬥,青年學子收穫的不僅是...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 天天要聞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我叫於野,今年24歲,陝西寶雞人。 父母望子成龍,希望我考上大學,可我卻貪玩無心讀書,16歲就下工地干起了塔吊司機,如今已是一個8年塔吊經驗的老司機了。 開塔吊被稱為高危中的高危....
均為高功率超充樁 理想充電樁突破15000根 - 天天要聞

均為高功率超充樁 理想充電樁突破15000根

【太平洋汽車 行業頻道】近日,理想汽車宣布,截止至2025年6月30日,理想超充樁數量突破15000根,且均為高功率超充樁。 在此前,李想本人也曾發社交媒體表示,之所以近兩年加速建設充電站,主要是先為理想的純電用戶們持續打造沒有里程焦慮的用車環境。未來,理想還將持續在高速和城市中建設更多更好的理想超充站。 值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