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基於西方人群數據,注射用維布妥昔單抗(BV)於2020年在國內獲批上市。那麼,BV對於中國患者的治療效果如何呢?
在中國,複發或難治性(R/R)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和R/R系統性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sALCL)的治療選擇是有限的,因此亟需新的療法。
BV是一款靶向CD30的抗體偶聯藥物(ADC),已在國內獲批用於治療CD30陽性的R/R sALCL和cHL成人患者,並已被納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指南的推薦用藥[1]。
BV的獲批主要是基於在西方患者人群中開展的臨床研究(SG035-0003、SG035-0004、C25007)[2]。那麼,BV在中國患者中的治療效果如何呢?近日,「BV治療CD30+ R/R cHL或sALCL患者的中國註冊研究」的數據公布了[1]。
中國註冊研究:維布妥昔單抗切實有效、且安全可行
這是一項在中國大陸7個醫學中心開展的單臂、開放標籤、多中心、Ⅱ期研究,評估了BV單葯在中國R/R cHL和R/R sALCL患者中的療效、安全性和葯代動力學(PK)特徵。
研究納入年齡≥18歲、具有可測量病灶、組織學檢查確認為CD30+ cHL或sALCL、既往治療後疾病複發或對既往治療無效(難治)的患者,給予BV(1.8 mg/kg IV,Q3W)治療最多達16個周期,或直至疾病進展、毒性不可接受、開始後續的幹細胞移植(SCT)或撤回知情同意[1]。
主要終點為研究者評估的總緩解率(ORR)和安全性。次要終點包括額外的療效指標[完全緩解(CR)率、緩解持續時間(DOR)、無進展生存(PFS)、總生存(OS)]、B癥狀消退率、PK特徵和免疫原性。
結果顯示,納入的所有患者基線具有可測量病灶且接受過≥1劑BV治療(39例,包括30例R/R cHL和9 例R/R sALCL),即改良意向治療(mITT)人群與安全性評估人群一致。
如表1所示,在研究開始時,大多數患者的疾病已處於晚期,並且接受過的既往治療多達7種(包括骨髓移植或SCT)。這不僅反映了中國確診R/R cHL和R/R sALCL患者的臨床特徵,也反映了中國目前的臨床實踐情況。
表1 安全性/mITT人群的基線特徵


1.療效
ORR為69%,中位DOR達12.1個月,中位PFS達13.5個月,中位OS未達到
BV治療顯示出良好的抗腫瘤活性:
mITT人群的ORR為69%,CR率為28%。cHL亞組的ORR為70%,CR率為20%。sALCL亞組的ORR為 67%,CR率為56%(表 2)。
在mITT人群中,92%患者實現腫瘤縮小(cHL亞組為97%,sALCL亞組為78%;圖1)。16例(41%)患者在首劑BV治療後2個月內獲得緩解,7例(18%)患者在治療中出現疾病緩解程度的逐步加深,5例(13%)患者接受了後續的ASCT(3例cHL,2例sALCL)。
在mITT人群中,獲得CR或PR患者的中位DOR為12.1個月。DOR為12個月時, cHL亞組的ORR為42%(圖 2A),sALCL亞組ORR為83%(圖 2B)。
mITT人群的中位PFS為13.5個月。在12個月時,mITT人群的K-M法估計PFS率為52%,cHL亞組為49%(圖2C),sALCL亞組為56%(圖 2D)。
在中位OS隨訪16.6個月時,mITT人群的中位OS未達到。在12個月時,mITT人群的K-M法估計OS 率為85%,cHL亞組為90%(圖2E),sALCL亞組為65%(圖 2F)。
這些評估結果與BV獲批用於R/R cHL和R/R sALCL的關鍵研究結果保持一致。BV在中國患者的臨床有效性使得患者「橋接」SCT並最終實現治癒成為可能。
表2 mITT人群的最佳緩解情況

CR,完全緩解;DCR,疾病控制率;cHL,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mITT,改良意向治療;ORR,總緩解率;PD,疾病進展;PR,部分緩解;sALCL,系統性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SD,疾病穩定

圖1 (A)cHL和(B)sALCL亞組的瀑布圖統計直徑乘積之和的最佳百分比變化。CR,完全緩解;cHL,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mITT,改良意向治療;PD,疾病進展;PR,部分緩解;sALCL,系統性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SD,疾病穩定;SPD,垂直直徑乘積之和

圖2 cHL(左)和sALCL(右)亞組的Kaplan-Meier曲線。(A)和(B)顯示緩解持續時間。(C)和(D)顯示無進展生存。(E)和(F)顯示總生存。cHL: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R:完全緩解;mITT:改良意向治療;NE:不可估計;ORR:總緩解率;ALCL: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
2.安全性
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通常可控、可逆
在安全性/mITT人群中,患者接受了BV治療R/R cHL 和 sALCL的批准劑量,中位治療周期為10個周期,中位相對劑量強度(RDI)為98%,表明大多數患者接受了所需的劑量強度。
38例(97%)患者出現≥1次任意級別的藥物相關的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事件(TEAE),其中多數為1~2級,10例(26%)為≥3級(表3)。
表3 不良事件(AE)總結

† 藥物調整指劑量降低、劑量增加、給葯延後或停葯
最常見的TEAE為血液學毒性/異常、血生化異常和周圍神經病變,不過,這些事件通常是可控和可逆的:
血液學異常:在治療結束(EOT)時,所有中性粒細胞減少病例、大多數白細胞減少和貧血病例的血液學異常已恢復。
血生化異常:在沒有給予臨床干預措施(停葯或調整劑量)的情況下,大多數丙氨酸轉氨酶或天冬氨酸轉氨酶的增高可以恢復。
神經病變:在末次EOT時,55%治療期間出現的周圍神經病變(PN)事件已消退(表4)。
研究期間,無患者死亡,也未發現新的安全性信號。
結果表明,BV治療中國R/R cHL 或sALCL患者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不錯的收益風險比,其在中國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特徵與先前報道的西方人群中的相似。
此外,本研究中觀察到的ADC、總抗體(TAb;ADC和CD30靶向的抗體總和)和抗微管藥物單甲基澳瑞他汀E(MMAE)的PK特徵與先前在西方患者人群中所描述的一致。
結語
對於中國R/RcHL和sALCL患者而言,BV療效顯著、安全性可控,是一種有效的潛在治療選擇。相信在今後的臨床實踐中,將有更多適用BV的中國淋巴瘤患者從中切實獲益。
參考文獻
[1] Song Y, Guo Y, Huang H, et al. Phase II single-arm study of brentuximab vedoti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 or systemic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J]. Expert Rev Hematol. Accepted author version posted online: 2021 Jul 19.
[2] 注射用維布妥昔單抗說明書(修訂日期:2021年04月13日)
材料審批編號:VV-MEDMAT-51511
材料審批日期:8/2021
聲明
本資訊旨在幫助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更好地了解相關疾病領域最新進展。本站對發佈的資訊內容,並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僅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儘快處理。
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為了解資訊使用。該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於了解資訊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擔相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