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不迷路 ↑ ↑
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
俗話說「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尤其是晚上經常熬夜的人,白天抽空打個盹兒,就當是續命了。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睡眠與學習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系列實驗,來評估缺覺有關的認知缺陷。他們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卻告訴我們,對於熬夜的人來說,僅憑短短几十分鐘的打盹,腦子並不能恢復清醒。
▲研究結果發表在睡眠領域的知名期刊Sleep上
這項研究中,參與實驗的近280名年輕人被隨機分成三組,一組當晚回家睡覺,一組留在實驗室里熬通宵,還有一組熬通宵後允許小睡30分鐘或60分鐘。
睡覺/熬夜的前後,這些年輕人需要完成幾項專門設計的智力測試,主要考察的是警覺性、注意力、多任務切換過程的連貫性和記憶能力。
不難想像,那些熬了一宿的年輕人第二天顯得「腦子轉不動」了,第二次測試很明顯地表現下滑。然而,小睡30分鐘或60分鐘的人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在智力測試中頻頻出錯。數據分析顯示,相比「通宵」組,「打盹」組在測量的認知指標上沒有顯著的提高效果,並沒有緩解睡眠剝奪對認知能力的破壞。
▲好睏,腦子轉不動了(圖片來源:123RF)
看到這裡,那是不是說小睡沒用,就此「棄療」了呢?
研究負責人Kimberly Fenn教授說:「雖然打盹並不能明顯地緩解睡眠剝奪造成的不良影響,但我們發現,在打盹期間獲得的慢波睡眠,與減輕睡眠不足造成的傷害有關。」
慢波睡眠指的是睡眠中睡得最深、身體最放鬆的階段,人在這個階段心率和呼吸相對緩慢,腦電波顯示出振幅高、頻率低的特點。慢波睡眠被認為與恢復精力的關係最大。
圖片來源:123RF
而在這項實驗中,有些參與者在打盹時很快進入慢波睡眠,並保持較長時間。相對來說,他們在各項測試中的出錯數也略低。研究結果表明,打盹期間慢波睡眠每增加10分鐘,在複雜的多任務測試中,錯誤率降低4%左右。
雖然4%在實驗室的結果中顯得微不足道,但Fenn教授強調,考慮現實生活中需要通宵熬夜的人所從事的工作,比如外科醫生、警察或長途車司機,即便只是減少4%的錯誤,也可能意味着挽救更多的生命。從這一點來說,儘管打盹無法取代整晚的睡眠,有機會補覺還是要儘快補覺。
▲睡得太少,有很多比黑眼圈更嚴重的問題(圖片來源:123RF)
順便一提,這個研究組前不久還發表了一項實驗結果,通過類似的智力測試發現,熬夜之後喝咖啡雖然能讓人強打精神,但對於需要「動腦子」完成的複雜任務來說也無濟於事。
總之,打盹、灌咖啡都不如別熬夜、少熬夜。
參考資料:
[1] Michelle Stepan et al., (2021) Slow-wave sleep during a brief nap is related to reduced cognitive deficits during sleep deprivation. Sleep Doi: https://doi.org/10.1093/sleep/zsab152
[2] Scrap the nap: Study shows short naps don』t relieve sleep deprivation. Retrieved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25202
[3] Michelle E. Stepan et al, Caffeine selectively mitigates cognitive deficits caused by sleep depriv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21). DOI: 10.1037/xlm0001023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葯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