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2021年05月09日23:57:02 科學 1660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5月3日發佈警告稱,如果不採取措施的話,當前正在沙特阿拉伯北部的蝗蟲群未來將有可能蔓延到伊拉克約旦,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而接下來的目標將是土耳其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這些蝗蟲群究竟是哪來而,還是2020年那群嗎?

2020年的蝗蟲千億隻蝗蟲大軍確實讓全球緊張不已,儘管後來有數據澄清可能沒有千億隻,但數量級上也沒差多少了,這個蝗蟲大軍突破了東非多國、中東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嚴防死守,直接讓這些國家的部分地區農作物顆粒無收,其破壞力令人不寒而慄!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 2020年的蝗蟲群哪裡去了?

大約是去年5月底之後,這些國家的蝗蟲群就突然消失了,似乎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樣,是蝗蟲死了呢還是死了呢?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蝗蟲蝗科直翅目的昆蟲,全世界有超過10,000餘種,熱帶、溫帶和草原以及沙漠均有分佈,和所有昆蟲一樣,蝗蟲也有一個生命周期,這種不完全變態的昆蟲會經歷蝗蟲卵、若蟲(分5個階段,一個比一個接近成熟)和成蟲三個階段。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蝗蟲壽命一般為2-3個月,成蟲的後半程就會開始繁殖,交尾結束後雌蟲的腹部會增長,向土中產卵,並且卵被雌蟲分泌的泡沫狀物包起來,保護卵不受季節的變化和乾燥環境的危害,一般在乾燥環境下,蝗蟲卵可以保存數年甚至更久。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2020年的蝗蟲爆發主要來自2018-2019年的季風雨,在沙特阿拉伯和也門附近首先繁殖起來,此後向周圍遷飛,一路繁殖一路飛,現在的東非、中東和南亞,一路都是當季蝗蟲死後產下的卵,未來某天只要條件合適,它們就會孵化出來。

2021年爆發的蝗蟲是哪來的?

從聯合國糧農組織發佈的2021年5月份沙漠蝗蟲態勢圖來看,敘利亞以及約旦和沙特的蝗蟲群是獨立發展起來的,或者說可能是以前的蝗蟲卵孵化,與2020年的蝗蟲群沒有多少關係。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但在東非的肯雅索馬里以及埃塞俄比亞的蝗蟲群,應該是2020年的蝗蟲群幾次產卵後留下的蟲卵孵化的,而且現在已經開始了遷飛,在地圖中FAO(糧農組織)已經標註出了即將遷飛的目的地以及大致到達的時間。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上圖是東非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地區蝗蟲群的繁殖情況地圖,密密麻麻的標記預示着事態的嚴重性,還有紅色的潛在繁殖區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糧農組織高級沙漠蝗蟲預報員基思·克雷斯曼稱,和2020年相比,2021年的東非的蝗蟲群規模要小一些,另外埃塞俄比亞,肯雅和索馬里的群體仍然還未成熟,未來要看若蟲季的降雨,如果此時雨水充沛,那麼蝗蟲群規模可能會迅速擴大。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而在沙特阿拉伯繁殖的蝗蟲則事態要嚴重得多,土耳其東南部Diyarbakır的Dicle大學動物學系主任Ali Satar教授稱,如果不採取措施,未來將嚴重影響土耳其。糧農組織官員稱,四月份強勁的西南季風,讓沙特阿拉伯的中北部繁殖起來的蝗蟲順風向約旦,以色列,黎巴嫩和敘利亞遷飛。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從此前的遷飛路線看,原本這些蝗蟲應該向伊朗和巴基斯坦以及印度遷飛,但這次得益於西南季風,如果持續的話蝗蟲群很可能會到達土耳其。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另外糧農組織也不排除季風減弱後,蝗蟲群向也門以及東移至波斯灣等重回傳統路線,假如走這條路線,那麼未來的傳統路線上都將遭受蝗蟲災害,而今年印度正遭遇史無前例的疫情襲擊,假如真的遷飛到印度,已經發生人道主義災難的地區將面臨雙重打擊。

地球的新常態:全球變暖下的危機將愈演愈烈

很難說蝗災與全球變暖沒有關係,因為蝗災總是在大旱後發生,而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旱災發生的頻率似乎要比二十世紀頻繁得多,儘管人類的水利設施保證了農作物的灌溉,但卻對蝗災發生於事無補。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而更可怕的則是全球變暖的次生效應,這些隱藏在全球氣溫升高下的魔鬼,任何一個都可能將人類趕上滅絕的懸崖,而未來人類則需要學會與這些「魔鬼」相處!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2021年1月18日,《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稱,氣候變暖或會改變熱帶雨帶的位置,它背後隱藏的信息非常可怕,因為雨帶的移動將會改變傳統糧食產區,這些千百年來形成的耕種區,無法跟着雨帶一起移動,這才是最可怕的問題。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2021年4月8日,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刊發了一篇論文稱,按照目前的升溫速度,三分之一的南極冰架可能會坍塌,首先這會造成海平面上升十幾米,另外冰川消失後反射效應消失,而熱量吸收會增加,將會加劇全球變暖。

還記得2020年千億隻蝗蟲嗎?「它們回來了」!或將揭示人類的命運 - 天天要聞

2021年4月20日,《通訊地球與環境》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稱,全球變暖後的墨西哥灣暖流正在減弱,從1950年代以來已經減弱15%,未來到2100年可能會達到30%,AMOC可能會失去為北冰洋提供熱量的機會,這會引起大量傳統漁場的改變,以及全球環流的改變,其將影響全球氣候。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婺城人,發現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 天天要聞

@婺城人,發現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金華山風光秀麗,岩溶地質景觀豐富。近日,專家經過調查,發現金華山上還有豐富的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羅店鎮鹿田村公路旁,豎立着一塊「腕足類化石點」的牌子,在這附近山體上,地質專家發現了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腕足動物是一類古老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它們在古生代海洋中非常繁盛。「這套地層主要是二疊紀早期,距今2.8...
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博覽會5月13日隆重開幕:科技賦能應急,創新驅動未來 - 天天要聞

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博覽會5月13日隆重開幕:科技賦能應急,創新驅動未來

5月13日,作為「長三角地區5·12防災減災宣傳周」重量級品牌活動之一,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拉開帷幕。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偉出席並致辭。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尚勇,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上海新時代城市安全與應急...
應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麼辦?這些知識get一下 - 天天要聞

應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麼辦?這些知識get一下

編者按 地震、暴雨、洪水……災害無情,但正確的逃生避險方法是我們的有力武器。當災害來臨時,你知道應該怎麼做嗎?在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雲南網推出應急科普專欄,和大家一起學習應急避險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防災避險能力。 突如其來的地震往往使人猝不及防時間就是生命,自救至關重要發生地震如何自救?一旦...
膜導航系統為外科醫生裝上「透視眼」,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 - 天天要聞

膜導航系統為外科醫生裝上「透視眼」,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三院」)胃腸外科暨胃腸手術功能保護研究中心新技術應用沙龍上,一款名為DeepGuide的手術導航系統對外發佈。該系統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使胃腸腫瘤手術的系膜完整率從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術應用沙龍現場。甄曉洲...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佈 - 天天要聞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佈

中新網嘉興5月13日電(記者 王逸飛)13日,在浙江嘉善舉行的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暨浙江主場活動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佈,這也是長三角首張跨域「生物多樣性圖譜」。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暨浙江主場活動現場。浙江省生態...
11000年前的冒險,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類北遷傳奇 - 天天要聞

11000年前的冒險,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類北遷傳奇

在蘇格蘭斯凱島發現的水下石圈和石器時代工具顯示,約11000年前,人類已踏足如今的蘇格蘭北部。 這一發現表明,史前人類勇敢穿越蘇格蘭北部冰川肆虐、海岸線變幻莫測的險境,向北遷徙的距離遠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