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幾千年來,月亮寄託着中國人濃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結,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號。如今,在我國科學家的努力下,遙遠的月球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升空,開啟了我國探月的歷程;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衛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着陸,至此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短短的13年間,中國的探月工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
活動現場
為進一步弘揚科學精神,增強廣大青少年的愛國意識,3月31日下午,「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暨「科學+」活動走進浙江省仙居中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嫦娥」系列各型號及火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為在場師生帶來題為《中國的探月》的科普報告。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六部委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浙江省科協承辦;浙江省院士專家服務中心、浙江省科技館、台州市科協、中共仙居縣委、仙居縣人民政府、浙江省仙居中學、北京科技報協辦。
探月成為中國航天的里程碑
活動中,葉培建院士詳細講述了我國二十年來在探月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及卓越成就。在他的講述下,各類天文、航天知識以及航天人的科研歷程鋪就了一副中國航天發展的史詩長卷。葉培建表示,中國有三個航天里程碑,第一個是1970發射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第二個是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發射的神州系列飛船,第三個就是我國二十年的無人探月。
葉培建院士
葉培建介紹,在21世紀前,中國在地球之外的探索範圍較小。到2000年為止,只有距離地面幾萬公里的探索。於是中國的航天科學家團隊提出了「在21世紀讓中國人走得更遠」的目標,並制定了非常長遠的「三步走」計劃,即「探」、「登」、「住」。其中,第一步「探」又可以「繞」、「落」、「回」三個步驟。
「其中,『嫦娥一號』是解決『繞』的問題,『嫦娥二號、三號』解決的是『落』的問題,『嫦娥五號』解決的是『回』的問題。我們每推進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因為我們之前缺乏經驗,大部分工作都得憑藉自己的摸索完成。」葉培建說,「月球的環境極其複雜,它沒有大氣,晝夜溫差可以超過300℃,這對探測器提出了非常嚴苛的要求。我們不斷總結過去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積極完善未來的計劃,去年在『嫦娥五號』上實現了一次非常順利的行動。「嫦娥五號」是中國迄今為止最複雜的航天探測器,我們設想了幾百個突髮狀況的預案,結果一個也沒有用到。這不僅是好運,更體現了二十年間中國航天事業的飛速成長。」
中國有能力為全球航天事業提供創新動力
葉培建還指出,雖然一些國家早在多年前就實施過探月工程,但中國的探月工程並不是對他們的簡單模仿,而是融入了大量自主創新,其中不少成就都是世界「之最」。比如「嫦娥三號」拍攝了到目前為止全球包含南北極分辨率最高的月球圖;「嫦娥五號」完成了全球首次航天器的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等等。其中,最為矚目的當屬「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陸,它使得中國成為世界首個成功將航天器在月球背面着陸的國家。
葉培建院士通過道具講述「鵲橋」中繼衛星工作原理
「因為月球本身會屏蔽來自地球的信號,如何在地月之間傳達信息成為探測器着陸月球背面的重要因素。在經過反覆研究後,我們決定通過「鵲橋」中繼衛星來保證地球信號能順利傳達至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可以說,『嫦娥四號』的成功着陸證明了中國完全有決心、有能力為全球航天事業提供創新動力。」
除了中國的探月曆程,葉培建還介紹了「天問一號」探測器探索火星方面的工作情況。「天問一號」將完成三種探測方式,即利用軌道接近火星的時候對火星進行初步觀測,然後利用火星的自轉進行全面觀測,最後還要降落火星觀測。此外,他還簡單介紹了未來在月球建立科考站以及探測小行星的相關計劃。
現場學生對精彩報告報以熱烈掌聲
葉培建在現場勉勵仙居學子,鼓勵同學們在不斷攀登、完善自己的同時更要培養團隊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我們大型企業、工程不是只有幾個人,而是千軍萬馬。所以更要要看得更遠,看得更大,把自己放到國家的大環境中。」
葉培建院士回答學生提問
精彩Q&A
Q:在航天領域,您認為應該如何加強我國在月球資源方面的競爭力?
葉培建:總之,有三件事情我們一定要做:要發展技術工業水平;要有創新能力;另外爭取更多的國際合作。我想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國力增強了,創新能力提高了,朋友越來越多了,我們就能進入世界航天強國的行列,做到部分領域世界領先。
Q:5月15日左右「天問一號」要「落火」,「落火」之後要幹什麼呢?
葉培建:探測器要在火星上進行巡視探測,對設定的科學目標進行觀測。另外,軌道器還在火星軌道上運行,所以要進行一年左右時間形成一個全球觀測的結果,兩者要結合起來。
文並攝丨北京科技報記者 陳振宇
編輯丨唐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