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手術都需要用到全身麻醉術,它不但能減輕患者的痛苦、保證手術順利進行,還能幫助防止手術過程對患者產生永久的心理創傷。
但許多人非常抵觸全身麻醉,認為那就好像是死過一次一樣,或者是擔心全身麻醉會影響大腦的健康,降低以後的智力水平和反應力,讓人變傻變笨。真的有這樣的影響嗎?全身麻醉到底是怎麼回事?下面給你一一說清楚。
全身麻醉常用2種方式,麻醉後身體會出現3種變化
全身麻醉通常是使用鎮靜類、肌肉放鬆類藥物,通過靜脈注射或讓患者吸入的方式給葯。
藥物進入人體後會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能改變大腦內化學物質之間的平衡,抑制一部分大腦活動,達到麻醉的效果。
全身麻醉後,身體會出現以下變化:
1. 意識喪失
患者被麻醉後處於無意識的「昏迷狀態」,有些全麻術還會讓人停止自主呼吸,需要由呼吸機支持呼吸。
患者會完全不知道這期間會發生什麼。在極其少數的情況下,臨床上有人會出現意外的「術中清醒」。
2. 運動能力喪失
全身麻醉後,肌肉完全鬆弛,使不上力氣,身體不能進行運動,而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這方便醫生進行手術操作,不會因為患者的動作影響手術的效果。
3. 感知喪失
全麻後,患者感知不到疼痛等,能減輕身體和心理上的創傷。
全身麻醉術前、術中、術後會發生什麼?
全身麻醉手術前,醫護人員會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過敏史等,並進行術前的檢查,全面評估患者是否具備全麻手術的條件,並且會告知患者全麻及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部分病症可以讓患者來選擇麻醉方式,如是否可以半麻來進行。
患者還需要進行相應的身體準備,比如一般需要術前一天晚上開始禁食,有些還需要禁水,這樣能夠避免麻醉時出現食物反流造成不良併發症。有些患者還需要灌腸來排空體內廢物。
全麻前可能需要給患者注射或讓患者口服一些藥物為麻醉做好準備。
麻醉手術中,醫護人員首先會為患者上血壓監測、心電監護、靜脈通道搭建、氧氣面罩等,然後通過靜脈注射給葯和吸入給葯的方式將麻醉藥物送入患者體內。患者會在氧氣機的輔助呼吸下進入意識喪失的狀態,為了保障呼吸安全,必要時麻醉醫師會將一根細軟管插入喉部。
在整個過程中,醫護人員會監控患者的麻醉狀態,及時進行必要的干預。
術後蘇醒,由於存在麻醉藥使用劑量和身體機能的差異,不同患者在麻醉術後蘇醒的具體時間會有差別,但一般來說進入階段後,1個小時至1個半小時的時間,就能夠逐漸蘇醒過來,身體的感知和基本活動能力也會慢慢的恢復到手術之前的狀態。有些患者的代謝能力差,可能有一段時間是意識恢復了但身體不能動作的情況。
全麻手術會影響人的智商,讓人變笨變傻嗎?
很多人認為全麻過程中有意識喪失的類似醉酒的狀態,會損傷到大腦細胞,讓人以後出現智商下降、記憶力下降、變傻變笨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尚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全身麻醉會影響人的智商。理論上來說,在手術過程中保持正常氧供,不會讓身體重要臟器尤其是大腦的細胞出現不可逆轉的死亡,只要及時將藥物成分代謝出去,不會對身體產生長期的影響。
雖然全麻手術意義重大,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進行全身麻醉。
一般來說,4種情況不適合全身麻醉
1. 有感冒癥狀
可能引起氣道肌肉持續收縮,影響呼吸。如果是擇期手術,一般來說,感冒痊癒後2-3周後再行麻醉比較好。
2. 甲亢
甲亢患者進行全麻手術容易出現甲亢危象,可能危及生命,這要認真地評估。
3. 血壓過高
麻醉術中或術後出現心血管意外的風險會比較大,血壓越高越危險,要在麻醉前就監控血壓。
4. 血糖過高
血糖過高時行全身麻醉術可能提高感染風險。
我是@普外科林醫生,關注我,每天收穫實用的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