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不用補中益氣丸!懂行的人用這個「良方」以通為補 補津不生濕

很多人補脾只知道用人蔘、黃芪,還有補中益氣丸,這些補藥,卻忽略了脾胃的特性。脾胃最忌困滯,一味地壅補,不僅補不進去,還會加重脾胃的負擔!所以,最好的補脾法是「以通為補」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補脾的「王炸方」——七味白朮散,它不僅能健脾,還能生津,關鍵是不會生濕!它原名白朮散,是宋代名醫錢乙創製的,在臨床上應用廣泛,補脾效果非常好!

首先此方巧妙地避開了補脾容易壅滯的問題,因為,它以「健運」為主,方子里白朮是主葯,和茯苓、藿香搭配,既能健運脾胃,又不會讓脾胃滯塞;人蔘、甘草用來補益脾胃,但用量不多,避免了過於滋膩;木香用量少,能防止它的辛燥傷脾胃;葛根用量大,主要是為了鼓舞脾胃之氣。整個方子甘辛微溫,補中有消,能幫助脾胃恢復運化功能!

除了健脾,七味白朮散還能生津。一般來說,生津常用甘寒滋潤的藥物,但它卻反其道行之,用甘辛微溫的葯,來健運脾胃陽氣,從而達到生津的目的。這是因為脾胃是生化之源,脾胃陽氣健運了,津液才能化生。就像《內經》里說的,喝進去的水,要靠脾胃的運化才能變成對身體有用的津液。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脾虛的人經常會感到口渴煩躁。

而且,這個方子用藥很平和,熱甚發渴的時候去掉木香的辛燥,還可以加重葛根的用量,這樣全方就更偏向於甘平,既能生津又不會損傷津液。

並且,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相比,它雖然也能通過健運脾胃來除煩熱、止燥渴,但它重用溫補,昇陽的力度還不如七味白朮散。另外,七味白朮散還專註於健運脾胃,着重鼓舞脾胃之氣,對於脾氣受傷、津液不能自生而內耗的情況,效果特別好。

不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一定要在專業的醫生指導下應用,今天就分享到這裡了,我們下期再見!